A study of top scholars (zhuang yuan) in the chinese civil full

122 677 0
A study of top scholars (zhuang yuan) in the chinese civil full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宋代状元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状元是科举中的第一名,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最终登上了榜中的顶端, 实属不易。自古以來,人们给状元报以赞许的眼光和崇高的荣耀。在科举时代, “状元”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有关状元的故事与美谈传颂不断, 不但在史书、文学作品中、表演舞台上,而且渗透到生活习俗、饮食起居等领域,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 就以宋代(公元 960-1279 年)的状元来看,明人朱希召就编撰了《宋历科状 元录》,记载了两宋 118 名状元的事迹。有关状元的的事迹不但记载于史书,而且 从唐宋时起,就被编为小说或剧本,广为流传。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数反映了科举制 度下状元的悲喜离合、辛酸苦辣、善恶美丑等各种生活百态。例如写宋代状元呂蒙 正的南戏《破窑记》便是一个好例子。状元作为出类拔萃、吉祥如意的象征,已深 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宋代就有一种牡丹花被命名为“状元红”、也有一种荔 枝称为“状元红”。另外,许多成语典故和谚语如“金榜提名”、“状元及第”、 “连中三元”、“行行出状元” 等都是状元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术语。无论是在科 举时代或是现代,状元的文物或文学作品更是抢手的收藏品,价值很高。 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朝廷对登科者,特别是状元,都有许多特别的优待。例如 宋代对状元有“给驺”制度,这也是皇帝给予新科状元的一种特殊的荣宠,其他登 科者是无法享受的。1 有学者认为从总体看,在优 宋代 唐代实有过 而无不及。 说 “状元登第, 数十 , , 于 , , ,其荣也不 及也。” 这说明状元的 崇高, 一 以 。宋代登第 特殊的待 从皇帝 例 、 等、 、 、 、 、为状元 从和 喜 与期 典 状元 、朝 、 、 年、 会、 、 、 、名 及 等,最 是 两大 2 出来。 值 意的是在这些 例或待 中,有两 为状元 从和 状元 于状元,这是其他登科者 无法享受的。从宋代起,在一些 起一 为新 科状元 “状元 ”的 ,其 历代 。 “ 花 ,金榜提名时”, 是榜中 的状元,其荣耀 大, 说是 、光 耀 。 时 过另外一个 度来说明宋代状元的 ,其 《 录》 礼进士方面, 较 之 尹洙曾 : 虽将兵 万 恢复幽蓟 逐强虏 穷漠 凯 歌劳还 献捷太庙 可 地位 并非 般进士 可 相比 进士 遇能 恩 (赐诗 箴 赐钱 赐绿袍 靴 笏 差导 赐闻 宴) 集庆 (置 局 谢 拜黄甲 叙同 乡 谒谢先圣 先师 游西湖 园 试射 后 归里) 方面窥探 得注 恩 遇 项( 差导 置 局)仅 限 所 地方还兴 股 立 坊 风气 后 相沿 所谓 洞房 烛夜 何况 之首 之 可 衣锦还乡 宗 祖 余英 则通 角 重要性 引 能改斋漫 : 贾黯以庆历丙戌(六年,1046),廷试第一。往谢杜公(衍) ;公无他 语,独以生事有无为问。贾退谓公门下客曰:“黯以鄙文魁天下,而谢 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年),页 70。 祝尚书〈宋代登第进士的恩例与庆典--兼论科举的公正性问题〉,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 年 3 月(第 33 卷,第 2 期),页 106-112。 1 2 1 于公,公不问。而独在于生事,岂以黯为无取耶?” 公闻而言曰:“凡 人生事,虽为显官,亦不能不俯仰,由是进退多轻。今贾君名在第一, 则其学不问可知,其为显官则又不问可知。衍独惧其生事不足,以致进 退之轻,而不得行其志焉,何怪之有?” 贾君为之叹服。 (卷一二《记事》“杜祁公问贾黯以生事有无”条) 余英时解释所谓“生事”,即关心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可以允许随时不合则去,不 必为五斗米折腰。他指出这个故事显示了出当时大臣期待状元能为国家认真做事, 而状元也以此自许。 他们是一群有深层思想和远大抱负的特殊人物。 虽然状元在科举时代如此重要,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但学术界对这群特殊人 物却没有很多有系统的研究。其中只有中国学者周腊生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 元谱》对宋代的状元进行了有系统的资料整理。他把宋代状元的资料分门别类,综 合性地记录了状元的地理分布、寿命、出身等数据。同时他也记述了各状元的的奇 闻故事。周腊生在整理宋代状元的有关资料与数据上的努力勿庸置疑。可惜的是, 他并没有进一步使用这些研究资料来回答一些宋代的社会课题,好让我们通过状元 更了解宋代社会的性质。另外,更多现有的状元研究也只专注于谈论状元的趣事或 奇谈,又或者是整理他们的文献和作品。其实这些资料、数据与研究可以用来回答 宋史学者从 1950 年代就开始关注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和唐宋转折等课题。 3 第一节 研究之目的 研究 宏观 批 群 能 折射 段 辉煌 衰落 转折 因 批 当 微观 析则能让 我 解当 选 ( ) 发展 教育 改革 转变 动 家族发展 道 发展 甚至政治 方面 转变 国 独 所 得我 研究 国 考试 义 纯教育水平考试 专门性 官员资格考 试 既然 专门性 官员资格考试 味着 所 可 参加 资格审查 程序 国家机构 设置 员 配置 可能 限 所 只 够资格 才能够进 圈 里面 万计 秀 所 具 强 性 析 批 群 籍贯 身 背景 婚姻 系 政途遭遇 方面 能让我 窥探 国家 性质 可惜近 兴 后并没 注 批具 研究 群 考察 身 发展 利弊 功能; 批 本文 宋代的状元,从 上来看,这 特殊 体 反映和 这 时代的 历史 、 与 , 为这 状元是 时的历史产物。而从 上分 们了 时的 拔制度 科举制度 的 、 制度与 、社会形态的 、 社会流 、 、文学、 学的 , 等各个 的 。状元在中 历史上本来就已形成了一个 特的文化, 以值 们深入 。 中 的科举 不是现代意 上 ,而是 的 。 是 的 ,这就意 不是 有人都 以 的,有一个 “ ” 的 。 的 和人 的 ,也不 是无 制的, 4 以 有 的人 入这个 子 。 而状元就是数以 举子最优 的 代表, 以他们 有很 的社会与时代的代表 。分 这 特殊 体的 、出 、 关 、其 等 都 们 出这个 、这个时代的社会 。 期学者在科举学 起 有人特别关 这一 有 价值的 体。 他们大多 科举制度本 的 、 、社会影响与 也有一 学者从断代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 (北京: 三联书店,2004 年),页 213-214。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页 91。 3 4 2 微观作实证研究,大多数是涉及科举与教育、政治、文学、社会、考试思想、士 风等方面的探讨。因此本论文想弥补前人未深入探讨的几个有关宋代状元的课题。 例如接下来将探讨的“宋代状元籍贯地理分布之分析” (第二章) 和“宋代状元的 职任与升迁之分析” (第四章) ,前人虽皆有提述,但却未有深入研究,而且与唐 代作比较的研究仍未有之。又举本文第三章的“宋代状元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之分 析”,此章试图从这群特殊人物中来窥探宋代杜会流动的情况。较具体来说,此章 将有系統地梳理两宋 118 名状元、制定出一个宋代状元出身背景的标准,然后整理 成资料表,最后与唐代的状元做比较,从中探讨社会流动的课题,以弥补前人在探 讨这个课题的时候所未曾涉及到的材料与观点。从 1950 年以来,研究科举制度与 社会流动的学者,大部分都使用或作为材料。这些材料无疑对进 士人名失载、错讹,进士籍贯刊误等问题作了细致的补充,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同 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中的人数多得惊人,例如根据龚 延明的研究,明代共取进士 89 科,实际总数为 24595 人。 何炳棣的资料却显示明 代 进士 有 22980 人而 清 代 则 有 26747 人。 又根据 美 国 学者 贾志扬 ( John W. Chaffee)对宋代教育与科举的研究,当中他整理了方志名录编列的宋代各州进士总 数表,其总人数高 达 28926。 而 周腊 生从若干 文 献却整理 出了宋代 42579 位进 士。 萧源锦的状元研究却发现宋代有 42548 名进士。 另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学者 由于使用不同的材料来研究宋代的进士,所以几乎都有数目上的差异,有些的差距 竟达 1400 名之多。照宋代的教育与科举的发展来看,贾志扬的整理数字还算比较 保守的。无论如何,由于进士人数如此庞大,而且到了今天不同学者在进士的数目 上还存有分歧,因此统计与总结变得相当困难。 更加重要的是宋代状元和普通的进士相比,其待遇不只较优厚,而且他们的仕 途发展与升迁都要来得快。这是研究宋代状元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据周腊生的研 究,各代状元在官场的发展空间是很不相同的:状元宰相比例最高的是宋,最低的 是唐;状元高官比例最高的是宋,最低的是五代;状元被淹没比例最高的是五代, 最低的是清。综之,宋代状元在官场的发展空间最为广阔。 而对被认为有罪、错 的状元实施处罚,明代最为残酷,唐代次之;最为宽容的是宋代,清代次之。 另 的 5 6 7 8 9 10 11 5 6 龚延明〈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见《浙江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页 75-77。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229-230. 7 John W. Chaffe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Society (960 - 1279)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8), pp.382-391. 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9 年),页 218-341。 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页 51。 周腊生,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 期,页 80。 周腊生,见《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6 年第 2 期,页 24。 8 9 10 11 3 五 重视 能 相比 此 研究 群 重视 比研究 进士 得重要 动 课题 同 见解 当 当然 原因 我 重要原因 动 概念 标准 设定 所 同 因此 先理清 动 概念 我 解前 所得 结 我 将要设立 标准 所帮助 动 著 国 家索罗 早 研究 由 动 理 框架 方 非常 专业 复杂 课题 定 后又 研究方 改良; 又 研究 发展 方向 问题 所 并 打算 探讨 重要 我 必须 识西方 动 基 概念 国 色 系 换句话 当我 借鉴西方 动 方 理 必须考虑 国 际情况 动 动 角 析描述 阶层结构 层次间 互动 动 力机 空范围 方向 速 研究 阶层结构 量变 程 层 研究 动研究互 里 可 缺 相辅相 系 动 指 员 某 地位转移 地位 既定 阶层结构 里 果转移 动 方向 由较低 地位 动 较 地位 升 动 之 则 降 动 动 垂直 动 所 注 动 国 士之 常 士 农之 常 农 工之 常 工 商之 常 商 动 几乎 所 之 封闭型 随着 发展 士农工商 身 可 互调 尤 此 开放 农民 孩 想 宰相 绝 可能 崭 亦 所 注 课题 方面 差异 般 视 国 重要转折 发展 近世 定义问题 众 纷纭 复杂 课题 日 早 变革 京 派 开创 内藤湖 性质 显著差异: 世 结束 近世 开 始 间包含 末至五 段 渡 基 将六 隋 确立 国 有学者认为 代和唐代的状元最不被受 ,不 与宋代状元 。12 如 说来, 这 受 的宋代状元远 其他朝代的状元或 来 。 另外,许多学者对于科举制度与社会流 这个 都提出了不 的 ,这 中 有许多 ,但 认为其中一个 是各学者对于社会流 的 或者 这个 的 有 不 。 , 社会流 这个 对 们了 人 出 的 论和 们 的 会有 。 社会流 是 名美 社会学 金(Pitirim Alexandrovich Sorokin) 在 1920 年代就形成的一个社会学中的 领域。 于社会流 的 论 和 法是个 13 与 的 ,而在其 形 有许多学者提出 法上的 或者 14 是 的 与 等 , 以本文 不 深入 。但是 的是, 们 认 社会流 的 本 与中 科举制度和社会特 的一个关 。 说, 们 社会流 的 法与 论时, 到中 宋代这个时代与社 会的实 。 社会流 是从 态的 度,分 社会 分化中各 的 、 制、时 、 和 度,是 社会 分化的 过 。社会分 和社会流 为表 ,不 或 ,是 成的关 。社会流 是 社会 成 从 一种社会 到另一种社会 的现象。在一个 的社会 ,如 流 的 是 社会 流 到 高社会 ,称为上 流 。 反 , 称为下 流 ,这两种流 称为 流 ,这也是本文 关 的社会流 。例如,在中 古代社会,就有和“ 子 为 , 子 为 , 子 为 , 子 为 ”的说法,社会流 会 等于无, 以称 为 社会。15 但是, 历史的 , 的 分是 以 的, 其是到了宋代这个如 的时代,一个 的 子 成为 是 对有 的。这是一个 新的时代, 是许多学者 关 的 。其实唐代与宋代在各 都有很大的 ,一 的学 者 唐代与宋代是中 历史的一个 ,是从中古社会 到 社会的历 史。关于中古社会的 , 说 ,是一个 的 。 在 本,最 提出“唐宋 ”学说的是 都学 的 者 南。他论 断,唐和宋在文化的 上有 唐代是中 的 ,而宋代是 的 16 ,其 了唐 代一 过 期。 本上,他 朝 唐 为中 的 平川,见《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页 55。另见平 川,见《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期,页 38。 12 13 Charles F. Westoff, Marvin Bressler, Philip C. Sagi,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qui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5, No.3, (June 1960), pp.375-395. See also Saburo Yasuda, “A Methodological Inquiry into Social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9, No.1, (Feb 1964), pp.16-23. 14 Alan C. Kerckhoff, “The Current State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25, No.2, (Spring 1984), pp.139-15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页 1-2。 内藤湖南,见刘俊文主编;杜石然,魏小明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 选译》(第 1 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 10。 15 16 4 世”(或“中古”),后汉中期以前为“上古”,宋以后至明清为“近世”。 内藤湖南这个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即被欧美 学界广泛接受的所谓“内藤假说”(Naito Hypothesis)。他的主要论据,可总结为 八点:第一,贵族政治的衰废,君主独裁的代兴。第二,君位地位的变化。第三, 君主权力的确定。第四,人民地位的变化。第五,官吏任用法的变化。第六,朋党 性质的变化。第七,经济上的变化。第八,文化性质的变化。 宫崎市定后来继 承并发展了内藤湖南的学说,尤其在社会经济方面,成为内滕氏之后这一学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后, 东京学派的学者也多次批判内滕湖南的“唐宋变革论”。而经 过论战,京都学派与东京 学派在下 列几点上基本达 成了共识: (1)唐宋之际,确实 发生了极大的社会变迁。(2)唐宋间社会的最显著变化,是门阀贵族的没落和科举 出身的官僚的兴起。(3)大土地的耕作形态,由部曲制演变为佃户制。(4)唐帝国的 崩溃,促成了周边民族的自立化。 由于“唐宋变革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而且亦非本章的主题,所以本章只讨论在“唐宋变革论” 中和宋代状元出身背景 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内容,也就是第 (2) : 唐宋 间社会的最显著变化,是 门阀贵族 的没落和科举出身的官僚的兴起。换句话说,当时的社会上下流动极高。我们可以 通过考察唐宋状元的出身背景来论证唐宋期间,门阀贵族是否没落?科举出身的官 僚是否已兴起? 关于唐宋变革这个课题,中国学者也有一番的讨论,例如梁启超就说过:自秦 一 统后至清 代 乾隆之末 年( 西 元 前 221年- 西 元1795 年), 此 期 可 称为“ 亚洲之 中 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竞争最烈之时代,同时又是中央集权制 度日趋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 又如傅斯年说:中世起自隋开皇九年, 迄于宋祥兴二年。以风俗改易为中世枝分(Subdivision)之分本。 除了梁启超和 傅斯年外,其他中国学者如陈寅恪、钱穆、傳乐成、侯外庐、胡如雷,到现代学人 漆侠、王曾瑜、朱瑞熙和张邦炜等都从不同角度讨论过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部分论 断。 例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 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 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 若把分裂性不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 “中 17 18 19 20 21 形态更远了。22 17 Hisayuki Miyakawa, “An Outline of the Naito Hypothesis and Its Effects on Japanese Studies of China”, The Far East Quarterly, Vol.14, No.4, (Aug 1955), pp.538-539. 张其凡,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页 129。 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页 206。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69 年),页 176。 李华瑞,见《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4 期,页 9093。 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页 25。 18 19 20 21 22 5 动越畅通 动率越 越能调动 阶层 尤 底层 员 积极性 使 充满 望 通 后致性规则 即通 后天 努 力 升 动 层次 地位 愿望 显 发展 角 良性循环 任何统治 处 因 样 稳定 平 开放 普遍 部 统 国 动 极 主要 因 考试 机 系 平民通 教育 考试 能 达 层 点 根 打 豪门世族 政治权力 垄 使整 加开 放 陈寅恪 曾指 政治呈献 格局 原因 因 武则 天专政 格用 系 她利用 打击宇 泰 位政策 所结集 贵族后裔 当 山东江左 民工 武则天所 兴阶级 样 身何 阶级 通 考试 能 升 身 地位 确 我 姑 可 必先 际 动 用 平民 姓 角 真 片 蓝 天空 望 当 5 式废除 西方 教育开始 国后 垂直 动 消失 因 读 定 济条件之 后 机率 颇 ; 废除后 能接 教育 却寥寥 几 基 只限 官僚 专业 士 富商 撮 身 情 发展 今天 改变 垂直 动 向 因 判 地位 唯 重要指标 功 废除后 垂直 动 向 由 转向 业 地位由此 换句话 仅仅 功 衡量 地位 财富 权力 衡量 地位变得 家接 欢 迎 面我 将 基 国汉 家韩 士 用财富 权势 望 精英( ) 定义 样 考试 促 动 呢? 当 考试 动仍 积极 用 因 考试能够 员 动 取向 导引 用 由此 考试 当 教育 考试 动 积极 用 只 动 速 量罢 其实社会流 ,社会流 高,就 社会各个 , 其是中 社会成 的 , 他们 希 , 过 也 过个人 的 23 奋斗,实现上 流 到更高 的社会 的 。 很明 的,从社会 的 度来看,这是一种 ,对于 者来说这都是有好 的。 为这 的 社会是一个 、公 与 的社会。 上来说,大 分的学者都认为传 中 的社会流 是 高的。这 是 为科举 这个 制的关 。 过 和科举 ,就 上 社会高 。科举 制度的最大优 是从 本上 破了 对 的 断, 个社会更 。其实 就 出唐代的 了一个新 的其中一个 是 为 破 人的关 。 科举制度来 文 “关中本 ”下 的 。 时 人 于为文,就是 提拔起来的新 了。 24 这 一来,无论出 等社会 , 过科举 ,都 提 自 的社会 。 的 , 们 且 以不 谈科举制度在实 上对社会流 的作 ,但从 百 的 度来看,这种制度 的给了他们另外一 更 的 ,更大的希 。 科举制度在 190 年正 、 文化与 影响中 ,这种社会 流 就 了。这是 为在科举制度的时代, 书人有了一 的经 ,中举的 是 高的 但是在科举制度 , 受高等 的人 无 25 , 本上 制于 、 人 和 这一小 人的 上。 但这种 形 到了 已有很大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社会 流 的 度是“一元化” 的,这是 为人们 断一个人的社会 的 一 就是“ 名”。但是在科 举制度 ,社会 流 的 度 “一元化” “多元化” ,社会上各行 26 各 的社会 也提高了。 说,人们已经不 以“ 名” 来 人们的社会 。以 与 来 一个人的社会 更受大 受和 ,而下 们 会看到, 本上美 学 明 就是 、 和名 来给 社会 elite 下 。这 说来,是不是就说明了 制度已无法 成社会流 其实, 下的各种 对社会流 有 的作 。这是 为 对社会 成 的社会流 行为的价值 起 作 。 看来,无论是古代的科举 或 者是 下的各种 上的 ,其实对社会流 都是有 作 的,而其最大的分 别 是社会流 的流 与流 了。 第二节 第二节 宋代科举与社会流动研究之 宋代科举与社会流动研究之回顾 23 24 25 同(15),页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 83 年),页 20-21。 Y.C Wang, “Western Impac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5, No.6, (Dec 1960), pp.843-844, 854. 26 伍茂春,见《历史教学问题》,1997 年第 6 期,页 46。 6 国 项政治官员选 基 可 缺 要素: 包括选 主 即 谁 选 问题;选 即谁 资格 能力 选 问题; 后 选 介 即包括选 目 由此决定 选 标准 相应 选 方 果 样 魁首 程 可 当 政治 教育 景观 因此 解 之前 必 要先 识 背景 虽 沿袭 五 旧 改进 项 日趋完 所 直至清末 国 占 重要地位 考试 解试 省试 殿试 级 省试 疑 重要 考试 要想参加省试 则首先必须通 解试 取得参加省试 资格 殿试 考试 必 程序 始 太祖开宝八 殿试 后 级 考试 义 主考 官 考 试卷 先由 式 考官 评阅后评定 绩 依 低 顺序排列 进 呈 后 裁决 虽然 后 决定权 假 没 真材 料 绝 案 赵匡胤 建国 恢复 针 五 旧 暴露 问题 系列 整顿 改革 逐步建立 套严密 立 首先 革除 荐 所谓 荐 通 权贵拥 向考官推荐 权 次 头试 若 考官 族 亲戚 系 必须回避 置考场应试 亦 试 那 还没 效 仁宗 头试 仅 央 省试 州县 发解试 律 头试 趣 头试 精神发展 今 考试仍然得 延伸 加坡 剑桥全 国性考试当 主持考试 主考员 鉴考员 必须申 所主考 考试考 当 并 没 己 血缘 系 否则 考试当局将 换主考员 示考试 项 锁院 要求所 知贡 官 旦 要锁 贡院 界隔 甚至 家 允 见面 要预防考题 泄漏 保证 考试 平性 令禁止 进向知贡官 谢恩 得 座主 门 相 目 要杜绝考 知贡官 搞 系 维持考试 私 述 立 虽然赌赛 权贵 弟凭借势力地位轻取 地之路 只凭 措施仅能禁止权贵之家 开操纵 却 难禁止 私 弊 动 义重 弥封 誊 弥封 将试卷 考 姓 籍贯 家世 封贴 糊 样做考官 知道所批改 卷 谁 样 没 办 徇私 弊 省试 解试 真宗景德四 ( ) 仁宗 道二 ( 33) 弥封 发展 今天 变 考试 号 全国性 考试当 科举作为中 古代一 拔制度,有其 本的、不 或 的 其 中 拔 体, 和 来 的 拔对象, 有 和 入 的 最 是 拔的中 体, 拔 的,以及 的 拔 和 的 拔 27 法等等。 如 是这 ,状元作为科举的 ,在很大的 度上他 以代表 时的 、 、社会、文化等领域的 。 ,在深入了 宋代状元 ,也有 认 一下宋代科举制度的一些 。 宋代科举制度 是 唐、 代 制,但有很大的 ,各 制度 善, 其中有些制度影响 及 ,在中 科举史上 有 。宋代科举 分 为 、 与 三 ,其中 无 是最为 的 ,但是 , 过 ,以 的 。而 成为科举 制度中的 经 的 ,是 于宋 年。 是最 一 的 ,皇帝是名 上的 。 生的 , 正 的 们 成 , 高 的 , 而 给皇帝作最 的 。 在宋代的科举制度中,皇帝有最 的 ,但是 如 有 实 ,也 对到不了皇帝的 上。 一 就 了科举制度,而且 对唐、 代 制 出来的 ,作 了一 的 与 , 起一 的科举 法。 ,宋代科举 了“公 ” 制度。 “公 ” 就是唐代合法的“ 榜”制度。这是朝廷 有 举子的特 。其 是实行了“别 ”。 举人 与各 有 人、 关 , ,另外 , 称“别 ”。 有成为一种有 的制度。到宋 “别 ” 在唐代就已实行,但是 时 时,不 中 的 ,就连 的 也都一 实行“别 ”。有 的是, “别 ” 的 到了现 的 到了 。例如在新 的 中, 的 、 等都 报 的 生 中 有和自 有 关 的学生。 , 更 ,以 的公正。 第三 就是“ 制度” 。这制度 有 举 一 受命,就 居在 ,与外 离, 连 人都不 许 。这是 的 ,也 了 的公 。另外,宋代也明 新 “ ”,不 以“ ”、 “ 生” 称。这 的是 生与 “ 关 ”,以 的公正无 。上 的 法, 了 子 科 ,但是 这些 对科举的公 , 很 他们 下的舞 活 。于是 就有了意 大、影响深远的 和 录制度。28 制度就是 上的 生 名、 、 等记录 起来,也称为“ 名”。这 就不 的 子是 的,这 一来就 有 法 舞 明 年 10 实行 了。 和 分别在 年 1007 和宋 制。这个制度 到 已 成了“ 编 制度”。在许多 的 中, 刘清华,见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页 468。 刘安泰 ,见《东方论坛》,1998 年第 2 期,页 19。 27 28 7 考生只允许在考卷上写他们的“考生编号”,而不允许写他们的名字。这个制度虽 然很妙,可惜考生姓名虽弥封了,但是考官们仍然能够认识考生的笔迹,还是可以 作弊。为了杜绝此弊,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朝廷设置了誊录院,将殿试卷 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才命令试官批改审阅,这就是誊录制度了。从此以后,省 试和解试也依次推行誊录制度。同时,为了加强科场的纪律,宋代还实行了严格的 搜身法则。这是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需要通过考场内卫兵的搜查,以确保考生没 有帶不合法的物品进入考场。这些种种措施为众多举子在科举考试中创造了平等竞 争的条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 状元是中国历史的特产,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两者关系密切。而近年来学术界 还提出了“科举学”的研究。刘海峰就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建立“科举学”, 并对“科举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界定:“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 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其实科举制度不只 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其对外国许多制度与文化都有直接的关系。李弘祺就说过考试 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而事实上,中国人的考试制度早在 中古已经为欧洲人所知悉,其涓滴影响,历久而不衰。 所以又有学者注意到了西 方学术界大量的关于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论述。他们认为出现 于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行用于当代西方世界的公务员制度是有连接的。 可惜的是近期研究“科举学” 的学者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群在科举制度中 举足轻重的状元身上。根据何忠礼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的回顾,美国学者关于宋 代科举制度对“政权的开放”、“社会的流动”究竟有多大作用的问题,讨论得相 当热烈。 而就目前使用状元来研究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的学者,也只有中国学者 宋元强使用了清代的 114 名状元来进行考察。 他认为科举取士确实造成了社会的 流动,他通过对有清一代 114 名状元中家世可以查考明白的 57 名状元出身的抽样 调查,以事实说明了科举制度“不拘门弟、均等竞争、公开考试、优生劣汰的基本 特征” 。这种竞争推动了不 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选了一批又 一批的百官。他发现,在这 57 名清代状元中,出生于官僚家庭的占 51%,出身于平 民家庭的占 49%,平民弟子入仕人数几乎占了一半左右。按理说,统治阶级在选举 中总要照顾到本阶级的利益,可是为什么自唐宋迄明清,科举制度一直成为封建政 府采用的主要选官方式,均等竞争的原则沿用不衰呢?宋元强认为这主要有三个原 因。第一,封建社会内地主阶级逐步更新,自宋至清,品官地主、官绅地主、庶民 地主渐处支配地位,科举取士适合他们的政治与经济需要。第二,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不断完善,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有利于强化皇权。第三,受传统儒家教育的 29 30 31 32 33 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年),页 232。 (美)李弘祺(Thomas H. C Lee),见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 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页 2。 任爽、石庆环著《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页 1。 何忠礼,见《历史研究》,2000 年第 6 期,页 147。 宋元强《清朝的状元》(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年)。 29 30 31 32 33 8 士阶层不断扩大,笼络士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擢拔有才能的士子利于强有力的统 治阶层。 宋先生的状元研究让我们知道研究状元的价值与重要性。其他朝代却还 没有类似的著作,所以本文试图使用宋代 118 名状元的材料来回答有关宋代科举制 度与社会流动的问题。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学者比较关注的课题是科举考试是否带 动了社会的向上流动、它是否真正平等和开放? 关于这课题,打从 1950 年代就不乏学者提出争议。例如柯睿格就通过分析宋 代仅存于世的两份(1148 及 1256 年)和当时的名人传纪,看登科士人的家 庭北背景,他发现大部分的人的父亲、祖父与曾祖父三代都没有当过官。因此,他 结论说宋代的社会因为科举考试的关系,基本上还是提供了很多的上升机会。 柯 睿格的这个结论在两年后得到许烺光进一步的支持。许烺光使用的资料包括四个县 志和人物传记,他设定了一个社会流动的标准,结论说明中国的平民要在社会阶梯 往上爬,还是有相当的机会的。 几乎与此同时,潘光旦和费孝通也考察了中国科 举与社会流动的课题,他们使用清代(从康熙到宣统朝代)出版考生的试卷文章作为 文献,这是因为试卷前均有应试者的履历和三代的情况,故能看出他们的家世。他 们的发现是在一定程度上,科举考试的确能让平民有步骤地在社会中向上流动,而 这些人大都分都是地主。 1957 年德国历史学家魏佛吉(Karl Wittfogel )在其著作《东方专制主义—— 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谈到中华帝国的科举与社会流动的课题,他指出科举 制度建立的基础不是源于民间所提倡的自由平等,而是由专权者专制地控制着。他 认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在其前六百年是开放的,但在研究各个朝代正史中的名人专记 时,他却发现在朝廷当官的只有少数是来自平民阶层的。就以宋代而言,他发现有 85%的朝廷官员是来自社会上层的,当中 72%的父辈也都当官;13%是皇亲国戚。最 后也仅有 15%平民出身的。 所以他认为科举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社会向上流动。 孙国栋在 1959 年则全面分析了《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和 《宋史》中的列传人物,并把当中所有人物分成三大类,从中又细分成 12 项。他 比较了唐到宋之间这些人物的家世。他的发现是当中有数目最多者是唐代第一项 (名族 子弟),宋代为第八项 (本传不及家世径由科举进者),所以他认为这表 示唐宋社会人物之大不同。唐时之名族子弟,至宋已转为由科举进身之寒族。他认 34 35 36 37 38 34 宋元强 Song Yuanqiang( ) “The Selection of Civil Officials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96 (02) Summer, pp.122,126-128. 35 E.A. 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No.2, (Sept 1947), pp.103. 36 Francis L. K. Hsu,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14, No.6, (Dec 1949), pp.765-771. 37 Kuang-Tan P’an and Hsiao-T’ung Fei , “City and Village: The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Johanna Menzel Meskill(ed.),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 Career Open to Talent? (Bos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1963), pp.10-19. 38 Karl A. Wittfogel, “Mobility in an Oriental Despotism”, Johanna Menzel Meskill(ed.),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 Career Open to Talent? (Bos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1963), pp.61-64. 9 由读书业文,再经科举进入仕宦,乃为宋代人物上达之一广途。 孙国栋确定了 考试在社会向上流动的积极作用。 进入 1960 年代,何炳棣使用明清两代的登科录,统计与分析中举人的家世。 他把登科录中父辈与祖辈三代的资料进行统计,找出中举人的出身,并把他们分成 三大类。他的结论是明清时期有许多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管道推动着社会的向上流 动。简单的说,何炳棣发现明代完全平民出身,家庭上三代无功名或无可任官的功 名的官员占到了一半,在清代,这一变化例略有下降。而通过科举制度,使平民能 在社会中向上流动,这在政治上与社会上是有稳定性作用的。 何炳棣的研究做得 很全面,虽然从方法上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没什么特别,但其统计规模很大。 从何炳棣的研究后,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出现直接与科举制度和社会流动有关的 研究,但是当学者在进入 1980 年代后,研究宋代家族有如雨后春笋,他们所研究 的议题非常广泛,包括了家族内部各层面、宗族在地域社会的角色扮演、家族兴衰 和地位升迁等课题。 而在这些问题上又不免牵涉到科举考试和社会流动,所以就 出现了哈特韦尔(Robert Hartwell) 开始挑战科举制度的开放性的论点。哈特韦尔的 研究对于考试制度能“开放政权”的说法加以完全否定,并批评柯睿格在评估社会 流动时没有考虑到其直系与旁系亲属的情况。他把科举看作是一个对社会流动性实 际上不起重要的因素。他指出不论是在苏州或是其他有关于制订政策的官员和财政 官员的传记中,都没有一个可以证明家庭向上流动是由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 功。而在每一个以文件证明的关于向上流动的例子中,中举都是在跟一个已经形成 的权贵缙绅世族通婚之后。 换言之,他认为进入社会地位确定的官僚贵族的关键 性标准是婚姻,而不是科举。哈特韦尔的学生韩明士(Robert Hymes) 承袭了他的说 法。韩明士通过研究江西抚州的家族,最后他认为宋代中举的士人都是从一个互相 通婚的社交圈子中出来的人所垄断,所以科举考试并不能带动任何社会流动。就算 是有,也是因为地方精英他们内部分枝的结果。 显然的,哈特韦尔和韩明士认为 科举考试对于社会流动不能产生作用,士族依靠家族的势力和彼此互相通婚长期保 持社会地位,所以考试出身不过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我认为韩明士只考察了宋代 一个地方的案例,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有一些学者对于他所定下的精英的七个标 准表示怀疑。其精英家族定义的宽泛及精英概念本身的内在矛盾,使精英家族的形 象模糊不清,也使大家怀疑这个社会集团存在的可能性。 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39 为 科举 40 41 42 43 44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见《新亚学报》,1959 年第 4 卷第 1 期,页 277-279。 详见郭恩秀,《新史学》,2005 年第 16 卷第 1 期, 页 125-157。 39 40 See (6), pp.112-114, 257-258. 41 42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Issue 2, (Dec 1982), pp.417-419. 43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23. 44 ( ) 魏峰〈宋代社会的理想化分析--评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16 卷第 3 期,页 94-95。 10 相近 哈 韦尔 位 万安玲 楼氏 家族 兴 发展 义庄 婚姻 际 网络 探讨家族 何借 家族 婚 姻 方式 结 获得 维持 巩固 地方 地位 望 难 万 安玲没像哈 韦尔 韩 士那么 极 完全否定 考试 动 积极功 能 由 哈 韦尔 韩 士 点 前 差异 所 又引 注 贾志扬 5 版 研究 考试 著 ( 译 ) 重点并 放 动 哈 韦尔 结 却 示 保留 贾志扬 即使哈 韦尔 通婚 重要 见 未 研究所证 能证 重要 只 证 官僚贵族通婚 做官 必要 先决条件 虽然 兴家族 员可能通 婚亲荫补 权 进 官场 初进 官场 必须通 情况 身 缔结良缘 必要条件 哈 韦尔 观点 没 考虑 校 越 越 注 心 用 系重 它 仅用 选 官员 供士 发 才能 机 ;它可 控 知识界;可 权 贾志扬 结全 秀 所 变 极 重要 因素 因素 家族组织 婚姻 系 职业 样 统率军队 能力 显然 着 用 我 贾志扬 比较 肯 平民基 没 什么 钱 条件能 短 间内 士 假 要晋身 效 快捷 渠道 通 考试 什 么贾志扬 官考试 系重 潜 着爆炸性 件 家庭 往往 整 运 随考试 结果 定 虽然 没 直接 所带 动 显然 帶 巨 ) 研究 州 氏 批评 哈 韦尔 韩 士 戴仁柱( 点 家族 否能保持 地位 考试 重要 门路 当 门路 开启 向 动 开始 州 氏 考试开始慢慢转变 州 氏族 当然 戴仁柱 否定保持 地位需要 利 因素 官僚 贵族所控 着 仍肯定 开 放性 考试 某 层次 还 可能 升 寒门家庭 弟 哈 韦尔 韩 士 点 李弘祺 敢苟同 承 向 动 保持统治阶层 权势 财富方面 婚姻 重要 要 平民阶层 兴 始 唯 可靠 路 指 管 家族 地方 因土 在这 时期, 特 另一 学生 (Linda Walton)分别就宋代 的 起、 、 、 及人 关 等, 如 科举、 与 45 等 的 合,以 、 和 其在 上的 与名 。 不 看出, 特 和 明 的 端, 科举 在社会流 的 。 于 特 和 明 的论 与 期的学者有很大 , 以 起了学者们 的 意。 在 198 年出 了一本 宋代 制度的名 “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中 本为《宋代科举》 。这本书的 不是 在社 会流 ,但他对 特 的 论 表 了一些 。 认为 特 关于 在一时更为 的意 为 来的 实,也不 明科举不 ,而 是 明与 对于登科和 是一个 的 。 有些新 的 成 过其 的特 而 入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 入 是 过科举的。在一些 下,登科本 就是 的 。另外, 特 关于科举的 也 有 到学 和科举在宋代已 来 成为人们关 的中 。他认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有许多作 ,而且两者关 大。 不 于 拔 ,也提 子们一个 迹与表现 的 会 以 制社会和 作 为皇 的象征。 在总 书时说明在优 分子社会在宋代 经历的 化中, 科举是一个 为 的 。其他的 ( , 关 , 的多 化, 46 以及有时 的 ) 也起 作 。 认为 的看法是 中 的。在宋代,一个 本上 有 “本 ”或 在 时 成为社会上流 人 , 如 社会上流,最有 和 的 就是 过科举 。这也就为 认为文 在宋代是关 大而 在 的事 。个人、 以及 47 是 个社会的命 都 的 而 。 他 有 谈论科举制度 来的社会流 ,但 的,他认为其 来的社会影响是 大的。 Richard Davis 在 明 史 时 了 特 和 明 的 另外, 论 。他认为 是 其社会 ,科举 是一个 的“ ”。 这 个“ ” 已 ,对于在社会 上流 是一个好的 。明 史 便是从科举 成明 的大 。 , 不 社会 更多有 的 ,而宋代的 制度也大都被 制 ,但他 了科举制度的 。48 他认为 在 个 上 是有 提 一个 的子 。 对于 特 和 明 的论 , 也不 。他 认在社会 上流 与 长期 的 与 , 是很 的,但是他认为 自 起,透过科举 终是 一 的 。他也 出不 一个人或其 在 上 45 Linda Walton,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8, No.1 (1984), pp.35-77. 46 47 48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17-20,278-279。 同上,页 4-5。 Richard Davis,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 :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3,173. 11 地、财富及婚姻关系而享有多大的势力,这个势力都必需依赖政治力量的保障。取 得政治力量的保障便必须有人当官,而当官的最重要和方便的途径便是在科举中取 得功名。他进一步指出,不管一个显赫家族的起源是什么,最后他都必须设法在考 试中取得功名。他不认为地主阶级之不当官的能依靠财富及婚姻而持之久远。但 是,若把亲属、婚姻或社会关系算进去,则科举造成的流动会大打折扣。在高官方 面,其情况更是如此。李弘祺发现,根据李心传的记录,以荫补入官的人占全部文 官数近四成,而进士科出身的只占约当时文官数量的一半略多。这个记录可以用来 证明当官人中,由进士出身的很少,而其中又有近一半(全数的四分之一) 是特奏 名出身。特奏名仕官升迁机会很小,又多是一试再试的老举子,因此宋代官僚中正 科且又贫寒出身的人实在少而又少。 李弘祺是第一个在讨论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 的课题时提出特奏名的重要性的学者。他进一步指出这批特奏名仕官很多应该是平 民出身,他们为官时间虽然很短,但至少造成了在底层官员当中经常有大量流动的 现象。 李弘祺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他肯定了科举制度为平民百性提供了一 个往社会上流提升的平台。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夕,Beverly Bossler 在研究宋代的家族的著作中便支持了 戴仁柱的看法。她指出在宋代,无论是京城的精英或是韩明士所谓的地方精英都非 常看重子弟们的教育与科举考试,而且对于还没发迹的家庭更是如此。另外,她认 为宋代社会地位高低的决定因素包括了财富、教育、社会与亲族网络、个人魅力与 影向力和最后的官位。 不难看出,在这五个因素当中,教育与官位是与应试有直 接 关 系 的 。 而 我 认 为 更 重要 的 是 Bossler 指 出 宋 代 亦 有 明 显 的 社 会 向 下 流 动 (downward mobility)的情况。她说这时代其实很难划清社会精英之间的分别,因为 当时的社会是高度流动的,所以要确立某人是否属于社会精英,其宗族是至关重要 的。 虽然 Bossler 的著作不是针对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而写的,但是她却从另外 一个研究的角度告诉我们教育与科举考试对宋代家族的发展、维持和衰落是起着很 关键的作用。这是不难理解的,随着宋代社会的开放与复杂化,人们不可能一成不 变地去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接下来陶晋生与黄宽重将告诉我们,要提升与保持其社 会地位,参加科举是不二法门。他们更进一步分析宋代家族是用什么策略来维持他 们的社会地位。 陶晋生通过宋人文集中的传记来观察他们起家的经过,维持一家或一族的继续 兴盛所用的策略,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以及妇女的角色。他基本上考察了宰相韩 琦、山阴陸氏和新昌石氏的家族,其总结是在宋代,一个家族要成功,不能只靠建 立地方势力。要想达到名族的地位,必须努力读书,求取功名。得到功名以后,为 了维持已经达到的地位,却必须做到时常有子弟经由科举入士。例如韩氏原来並非 大族,自韩琦的父亲韩国华中进士第后,家道才开始兴隆。而山阴陸氏在北宋时兴 49 50 51 52 49 50 51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83 年),页 ix-xiii,xx。 李弘祺编《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页 10。 Beverly J.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pp.204, 209. 52 See above, pp209-210. 12 虽并非特别显赫,却是宋代在科举登第方面比较成功的家族之一。新昌石氏的 发达自石待旦建义学开始,其在科第方面也较成功。他们在宋代三百年里,这个家 族都不断有子弟中举做官。石氏家族通过考试制度获得官位,但到南宋时因其义塾 衰落,则和石氏子孙登第人数的減少有关。总的来说,陶晋生认为在北宋,因为科 举制度扩充的结果,逐渐形成一个经由科举取得政治权力,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 利益的新士大夫阶层。相当多士人的起家是以取得进士资格为标准。由此取得进士 和官职后,士人就摇身一变成为士大夫,其社会地位也不仅高于农工商人,也高于 地方上的豪族。 同样的,陶晋生的著作虽非直接讨论科举与社会流动,但从他的 研究中不难窥探出有宋一代,有许多平民是利用科举考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地位。多数人读书是为了和追求更多的学问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黄宽重最近的研究可以说是近期研究宋代家族与社会的一个总结。他在谈论家 族兴衰与社会流动时指出,宋代是一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家族发展固然 是要有策略的,教育、经济、婚姻、人际关系和阴补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能否长 期 维持家声 ,科举 仍是最关 键 的 因素。 基 本上,他是 通 过 研究四 明的 袁、 楼 、 汪、高氏,加上德兴张氏与浮梁程氏而得出这个结论。这些家族的生存策略都是围 绕着科举而想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情况说明了在宋代,无论平民百姓或是社会各 族,要改善或维持其社会上的地位,科举考试还是最关键的。 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柯睿格、许烺光、潘光旦与费孝通、孙国栋、何炳棣、 戴仁柱、Bossler、陶晋生和黄宽重等认为科举促进了社会阶级的上下流动;而魏佛 吉、哈特韦尔和韩明士却认为科举并没造成社会流动;然而万安玲、贾志扬和李弘 祺等属于“中立派”,他们一方面肯定了科举改变了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认为其 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其实还有其他学者认为,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 已形成了一种上下流动的社会结构,但还不很稳固,而到了唐宋以后,这种流动的 社会结构就已经是相当稳固定型、几乎可以说是无可回返了。同处科举时期,在唐 代,虽然科举出身者可升至高位,但人数较少,他们主要是补充高级官员阶层,而 中下级官员大多仍由非科举出身者构成。随着宋以后,情况大有改变,入仕录取名 额增加,中下级官员也越来越多由科举出身者构成了。 我想这是一个无法否定。 不 难 看出,这“三 派 ” 有不 同 的 结 论是 因 为受到了史 料 的时代和 地 域的 差 异、样本的大小、研究的方法、标准的设定与观点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同样的史 料,从不同的观点研究与分析,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很可能的是,科举制度促使 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结果并没有像柯睿格和何炳棣等人所说的那么大;也沒有像哈特 韦尔和韩明士等人所说的那么小。因此我认为,科举制度的的确确促使了社会流 起, 53 54 55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1) ,页 246310,313。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2006),页 262。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页 139。 53 54 55 13 动,但问题的关键是其到底引起了多大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第三章将通过有宋一代 118 位状元的资料,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最后和唐代的状元比较而得出结论。 众所周知,中古士族一直垄断着唐代的政坛与科场。从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来 看,唐代状元以北方中原的世家大族为最多。唐代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世家大族 及朝中高官亦多出在中原地区,争得状元必须有学问功底,更要有人援引、誉扬, 因此状元多出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五省,不足为怪。这北方五省共有 状元 70 人,占 91 人的 76.92%;其他八省、区仅占 23.08%。 这种被北方世家大 族垄断状元宝座的局面到了宋代究竟有何变化?另外,直接考察唐代与宋代两代状 元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的变化亦能窥探出社会流动的转变,因为这两代状元的出身 背景与婚姻关系确实有很大分别。而在状元的职任与升迁方面,宋代状元与唐、明 清这几个朝代比较是最受朝廷重用与倚重的一群。 另一个问题是前人这些对社会流动的研究中并没有很清楚地对社会流动这个概 念作清楚的讲解或下定义、也就是标准设定的问题,因此,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 观点来看待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这个课题,这样也就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了。 56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词 早 汉 辟 (汉 察 选 方式) 需要 仅仅 示 取得荐 思 每位 辟 能 相 呼 考试 佼佼 尤 列前茅 进士 则 才 里 几 源 考试后张 布 单 进士 考试后 须 礼部 院 布 单 首 单 又 头 州府贡送 京城 应试前要向礼部 呈递州里 解 履 材料 投 礼部试后 将 进士 身份材料 绩 呈 奏 获排 前 即 头 初 进士 甲乙 级 之 亦 之 武则天 初 首创殿试 把殿试 绩 头 此 头 词才逐渐得 用 北 初 殿试 首 殿试 式确立后 才 此后世 民间 直沿用 今天 样 得 周腊 支持 词 由民间创造 开初只 民间口头使用 可能 权威 界定 含义 悬揣 晚 见诸 字 含义 基 确 定 主要指进士 国家级考试 末五 间 慢慢 层接 采 用 五 后 先 君臣之间口头使用 后才逐渐 式 诏令用 含义 由基 确定 完全确定 专指进士 国家级考试 “状元”一 最 出现于 代,在 召 代一种 举 人 有时 举 状,这时的状元 表 状中有名, 举的意 , 被 召的人,都 以状 元 称。以状元称 科举 中的 者, 其是名 的新 , 是唐代 出现的事。这 有 种说法。一说状元 于科举 榜公 名 。唐代 科 ,例 在 南 榜公 中第者名 ,状者榜也,元者 也,状元就是名 中第一人。57 另说状元 称状 ,唐时名 到 的举子, 的 状和本人 历等 ,这是 状。 ,其 新 的 及成 一起 报皇帝,这是 状,而 最 者, 称状 。 唐 无 等 分, 无状元 名, 载 元年, , 成 第一者称为状 或 状元,自 状 或状元一 以习 。 宋 , 第一名被称为榜 ,待 制度正 , 称状元, 俗 一 到 。58 这 的说法 到 生的 ,他认为“状元”一 是 的。 在 , 不 有 的 ,其 也就不好 ,到 唐 文 时,其 已 本 , 科 的第一名。唐 代 , 被社会上 受、 。 代以 , 在 ,宋代中期以 成为正 的 语,其 也 本 到 , 科 的第一名。59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页 98。 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页 1。 莫雁诗、黄明编撰《中国状元谱》(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年),页 6。 周腊生,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 年第 4 期, 页 96。 56 57 58 59 14 国 国家 3 发展当 要 想 用 详尽 综 理解 必须选择 性 段 考察 理想 倬云 考试发展 几乎全部 细节 包括弥封卷 回避……所 避免 平 防范 今天 联考 可 祖 由 发展 样 研究 ( ) 我 义重 因 型性 性 所研究 ( — 共 次 考 进士 4 首 4 所要研究 另外,中 的科举制度在其 1 00 年的 中,是一个很长的历史现象。 对科举制度的 与社会作 作 的 合 , 一个有代表 的时 作为 对象,而宋代的举科是最 的。许 也认为宋代在 上是一个 了不起的时代,他认为在宋代 的科举制度的 都有了, 子、 有 不公 的 。 的 制度, 以说远 是 宋朝 出来 宋代的科举制度与其特殊产物 状元 对 们意 大, 为 的。60 这 说来 其有典 与代表 。 本文 的状元就是两宋 公元960 1279年)的人物。两宋 有118 科 , 科有1 名榜 (其实也就是状元),10 名状元,而这118名状元就是本文 的对象。 60 许倬云著;陈宁、邵东方编《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页 228。 15 第二章 宋代状元籍贯 宋代状元籍贯地理分布之分析 籍贯地理分布之分析 随着历史的前进,宋代在各领域的发展都有重心南移的趋势。从北宋发展到南 宋,这种 趋势 更为明 显 。这是有一 段 历史 渊源 的。而在宋代状元的 籍贯地理 分 布 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南移的趋势。北宋初期大部分的状元都属于北方籍贯,他们 几乎垄断了北宋近百年。后期属南方籍贯状元的人数就开始超越北方的状元了。这 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宋。随着宋代重心南移,自然而然的,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也 会跟随着转移。本章要分析具体是在什么时期开始有了这个转析,而究竟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这个转析?这是时间层面的分析。另外,本章亦会从空间的层面看看状元 的籍贯地理分布是否有特别的规律,而究竟又是何因使其有这种规律? 由于两宋疆土的大小差异很大,而政治重心北宋为开封,南宋为临安,因此应 分开两个部分来分析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北宋状元的籍贯 北宋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 籍贯地理分布 北宋共有 69 位状元,缺记载者有 4 人。其籍贯地理分布如下: 表 2-1:北宋状元籍贯地理分布 籍贯 人数 籍贯 18 7 南 6 南 人数 籍贯 人数 2 1 1 京西路(北) 河东路(北) 4 淮东路(南) 开封府(北) 江西路(南) 4 江东路(南) 福建路( ) 湖北路(南) 3 广西路(南) 四川路( ) 5 淮西路(南) 2 京东路(北) 4 浙东路(南) 2 浙西路(南) 4 陕西路(北) 2 北宋在徽宗 崇宁四年(1105) 基本上分为25路,而从上表可以看出他们来自15个 路,地理分布还算相当广阔。而假如以淮河、秦岭为界,作为南北的界限,我们会 发现有35个状元来自北方;而有30个状元来自南方。在北方,又以京西路与开封府 最为显著。这是能理解的,因为 北宋京师 在开封,所以开封府(7人)与附近的京西 路(18人) 人才较多。开封是北宋教育与文化中心,拥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层 次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学校,也是宋代最早有官学的地区,各种文教设备自然也比 其他地区完善。京师既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与文化中心。因此,这里 讯息灵通,制度健全,各种资源与人才也多,这对于培养人才有极大的便利与优 势。此外科举制度成立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京师所在地任 职,有些甚至在那里落地生根。他们中有不少受高深教育的文化精英,这些人才所 构成的文化气氛与学术环境,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影响与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京 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文化与教育水平较差的南方竟 16 孕育了30个状元,是北宋状元总数的46%。这种数据在宋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 正如 前章所述,唐代状元以 北方 中 原 的 世家 大 族 为最多。唐代文化中 心 在中 原地 区,世家大族及朝中高官亦多出在中原地区,争得状元必须有学问功底,更要有人 援引、誉扬,因此状元多出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五省,不足为怪。这 北方五省共有状元70人,占91人的76.92%;其他八省、区仅占23.08%。 上表所呈 现的北 宋状元籍贯 分布 与数 据咋 看之 下 凌乱杂凑, 没 有 什么规律可 循,但假如我们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北宋状元籍贯分布的位置在空间上呈现了“十 字型分布”, 其横轴是从陕西路(如杨砺是陕西兆鄠人)经洛阳(如安德裕是河南 洛阳人)和开封府(如张去华、李肃、宋准、宋庠等众多状元)到京东路(如王曾 是 青州益 都人)。 纵轴 是从 北京 经 开封府, 然后 到两 浙路 (如 霍 端 友 是 常州武进 人)。这种“十字型分布”结构可以代表空间分布骨架,如果以首都开封为中心, 向西到西安,中间有洛阳;向北到北京,中间有安阳;向南到杭州,中间有南京; 向东到山东青州,中间有曲阜。这种十字型骨架格局正是北宋状元籍贯分布区形成 的特点,因为这些历史较悠久、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政治中心的人们无论是行政技 能培养、仕进环境和入官升迁机遇诸多方面都属较优越地位, 因此这些地区所孕育 出来的状元人材自然就要多些。同样的道理,没有出产状元的路如秦凤、广南两路 与夔州路等就反面证明了状元仍有地域文化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 发达与否的一个指标。显然的,区域政治中心与其区附近状元籍贯的分布密集可以 说是宋代社会的一条重要的人才分布规律。 再进一步从空间上来看,如果把北宋的板图分作东南西北,则可以看出大部分 的状元出自北部和东部。例如开封府、应天府、青州、蔡州、汾州、庐州、扬州、 杭州、鄂州、衢州等状元出产较多;南部和西部地区出产状元则不多,只有福建和 四川的状元最为显著,但这些地区状元的出现是在北宋较后期的事情。其他地区如 广南东路、湖南路、夔州路等皆未出产状元。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些南部和西 部地区不像北部和东部的地区那样,无论在各方面的基础建设、经济的发展、文化 的发达等都较落后,所以状元就不多产了。 程民生认为,北宋时河北地区出生的官员人数最多,依次为京东、京西、开 封、两浙等。人数最少的是夔州路、广西、梓州路、湖南、湖北。北方五路一府总 数是 674 人;南方十三路总数是 385 人,仅及北方 57%。北方官员中虽然武臣比重 大,有 241 人,但文臣有 433 人,仍多于南方。应该注意到,从北宋末期开始,北 方官员数量呈减少趋势,而南方官员则呈增多趋势。 这个趋势其实哈特韦尔也注 意到了。在他整理宋代决策与财政官员的出身时发现,来自南方的官员所占的比率 越来越高。 李正富在《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中则从《宋史•列传》中之出身科举 者摘录其籍贯而作统计。仅以进士科来看,北宋有 883 人而南宋则有 345 人。他分 析,以路分言之,北宋人才,以京东路所得为最多;次两浙、江南、福建、京西; 1 2 3 1 2 3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页 98。 程民生,见《历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页 63。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Issue 2, (Dec 1982), pp414-415. 17 再次河北、西川、准南、陕西;而以河东、燕山、荆湖北、陕西、荆湖南、广南 东、西、云中府诸路为最少。他也认为京东为都城所在,四方荟萃,文物鼎盛,人 才之多,理固宜然。其余京西、河北,亦缘地近京,士有游学之便。 这些发现与 上述的状元籍贯地理分布不谋而合。其实宋初的前几个状元都是北方人,慢慢才有 几个南方人。下列的表更清楚地反映北宋前、后期从时间上来看状元籍贯地理分布 的情况: 4 表 2-2:北宋状元籍贯地理分布详表 序 姓名( 帝号/ 姓名(年〕 帝号/年号/ 年号/月 号 1 9 1-999 元年(96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14 15 4 杨砺( 3 ) 张去华(938-1006) 马适(925?-995?) 苏德祥(940?1000?) 李景阳(940?1000?) 刘察(940?-1000?) 李肃(940-972) 刘蒙叟(937?1009?) 柴成务(934-1004) 安德裕(940-1002) 张拱(940?-1000?) 刘寅(940?-1000?) 安守亮(957?1015?) 宋准(938-989) 王嗣宗(944-1021) 太祖建隆 庚申 太祖建隆二年(961)辛酉 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 太祖建隆四年(963)癸亥 太祖乾德二年(964)甲子 太祖乾德三年(965)乙丑 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 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 太祖乾德六年(968)戊辰 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 太祖开宝三年(970)庚午 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 太祖开宝五年(972)壬申 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 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 藉贯 何方 人 陕西兆鄠(今陕西 北方 户县) 开封襄邑(今河南 北方 睢县) 九江湖口(今江西 南方 湖口) 青州(今山东益 北方 州) - - - - - - 开封府(今属河 南) 宁陵(今河南宁 陵) 曹州济阴(今山东 菏泽) 河南(今河南洛 阳) 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河南(今河南洛 北方 阳) 开封雍丘(今河南 北方 杞县) 汾州(今山西汾 北方 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63 年),页 153-156。 18 16 17 18 19 20 21 22 3 24 25 2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吕蒙正(944-1011) 胡旦(955-1034) 苏易简(958997) 王世则(955?1015) 梁颢(963-1004) 程宿(960?1000?) 陈尧叟(9611071) 孙何(961-1004) 孙仅(969-1017) 孙暨(975?1005?) 陈尧咨(9701034) 王曾(978-1038) 李迪(971-1047) 姚晔(980?1020?) 梁固(987-1019) 张师德(978-1026) 徐奭(985-1030) 张观(985-1050) 蔡齐(988-1039)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 丁丑 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 戊寅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庚辰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 癸未 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 科 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 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 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 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 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 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 子 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 寅 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 巳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戊申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己酉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1011)辛亥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1012)壬子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1014)甲寅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阳) 河南洛阳(今属河 南) 滨州渤海(今山东 惠民) 梓州铜山(今四川 中江) 桂林永福(今广西 永福) 郓州须城(今山东 东平) 衢州(今浙江衢 县) 阆州阆中(今四川 阆中) 蔡州汝阳(今河南 汝南) 蔡州汝阳(今河南 汝南) 河南汝州(今河南 汝南) 阆州阆中(今四川 阆中) 青州益都(今山东 益都) 濮州(今山东鄄 城) 河南商水(今属河 南) 郓州须城(今山东 东平) 开封襄邑(今河南 睢县) 福建瓯宁(今福建 建安) 绛州绛县(今山西 绛县) 莱州胶水(今山东 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南方 北方 北方 19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王整(970-1030?) 宋庠(996-1066) 王尧臣(10031058) 王拱辰(10121085) 张唐卿(10101037) 吕溱(1014-1068) 杨寊(1014-1044) 贾黯(1022-1065) 冯京(1021-1094) 郑獬(1022-1072) 章衡(1025-1099) 刘辉(1030-1065) 王俊民(10361063) 许将(1037-1111) 彭汝砺(10411094) 许安世(10481084) 叶祖洽(1050?1118) 余中(1050?1110?) 徐铎(1045?- 5 乙卯 真宗天禧 己 未 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 子 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 卯 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 午 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 戌 仁宗宝元元年(l038)戊 寅 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 午 仁宗庆历六年(1046)丙 戌 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 丑 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 酉 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 亥 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 丑 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 卯 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 巳 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 未 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 午 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 丑 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 (101 ) 三年(1019) 胶州) 咸阳魏州(今属陕 西) 开封雍丘(今河南 杞县) 应天府虞城(今河 南虞城) 开封咸平(今河南 通许) 山东青州(今山东 淄川) 江苏杨州人 庐州合肥(今安徽 合肥) 邓州穰县(今河南 邓县) 鄂州江夏(今湖北 武昌) 安州安陆(今湖北 安陆) 浦城(今福建浦 城) 江西铅山(今江西 铅山) 莱州掖县(今山东 莱州) 福建闽县(今福建 闽侯) 饶州鄱阳(今江西 波阳) 开封襄邑(今河南 睢县) 福建邵武(今福建 邵武) 宜兴(今江苏宜 兴) 兴化莆田(今福建 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南方 20 5?) 彦( 4 ? ) 黄裳(1044-1130) 焦蹈(1055?-1085) 李常宁(10371088) 马涓(1060?1120?) 毕渐(1065?1125?) 何昌言(1070?1127?) 李釜(1070?1130?) 霍端友(10561115) 蔡薿(1067-1123) 贾安宅(10881150?) 莫俦(1089-1164) 何栗(1089-1127) 王昂(1090-1132) 何焕(1095?1131?) 沈晦(1084-1149) 辰 莆田) 54 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 河南开封(今河南 北方 未 开封) 55 神宗元丰五年(l082)壬 延平(今福建南平 南方 戌 县) 56 神宗元丰八年(l082)乙 无为州(今安徽无为 南方 丑 县) 57 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 开封廪延(今河南 北方 辰 延津) 58 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 四川保宁(今四川 南方 未 南部) 59 哲宗元祐九年(1094)甲 荆州潜江(今湖北 南方 戌 潜江) 60 哲宗绍圣四年(l097)丁 江西临江(今江西 南方 丑 清江) 61 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 大名(今属河北) 北方 辰 62 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 常州武进(今江苏 南方 未 武进) 63 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 河南开封(今河南 北方 戌 开封) 64 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 乌程(今浙江吴 南方 丑 兴) 65 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 湖州人,一说为吴 南方 辰 县(今江苏吴县) 66 徽宗政和五年(1115)乙 仙井(今四川仁 南方 未 寿) 67 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 江都(今江苏扬 南方 戌 州) 68 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 金华永康(今浙江 南方 丑 永康) 69 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 钱塘(今浙江杭 南方 辰 州) 从仁宗宝元元年(l038)开始,南方的状元就越来越多,一直到南宋。基本上,仁 宗宝元元年后只剩下贾黯、王俊民、许安世、时彦、李常宁、李釜和蔡薿七位北宋 状元是北方人。下表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看到这个转折: 110 时 10 8 -1107 21 表 2-3:北宋状元南北籍贯分类表 序号 皇帝( 状元总数 皇帝(登位年分) 登位年分) 1 宋 (960-976) 1 2 宋 (976-997) 8 宋 (997-1022) 12 宋 (1022-106 ) 1 宋 (106 -1067) 2 6 宋 (1067-108 ) 6 7 宋 (108 -1100) 8 宋 (1100-112 ) 8 北方人数 10 南方人数 1 太祖 5 太宗 4 4 3 真宗 10 2 4 仁宗 3 3 6 7 5 英宗 3 1 1 神宗 5 1 5 哲宗 5 5 2 3 徽宗 5 1 7 不难看出,北宋前三个皇帝(即太祖、 太宗与真宗) 时,状元出 身于北方籍贯的比 率都高于南方籍贯的状元,北方人垄断了状元榜近北宋初期的80年之久。其中一个 原因是当时的南方某些区域还未完全被纳入宋朝版图。但是这种北方状元垄断的情 况到了宋仁宗时代出现了一个转折,出身于南方籍贯的状元第一次超越了北方状 元。从此,北方籍状元垄断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假如我们将这个情况和北宋入 传的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 的1058人分为3个时期统计做比较,亦会发现明显 相似的变化轨迹。北宋前期,北方地区278人,占84.5%,仅比唐代的85%下降了1个 百分 点; 南 方地区51人,占 15.5% , 仍处 于明 显 的 弱势;北 宋中期, 北方地区 274 人, 占 63.9% ,南 方地区 155 人, 占36.1%; 到了 北 宋 后 期, 北方地区 121人, 占 40.3%,南方地区179人,占59.7%。 明显的,这时期出现了科场及第优势的南北转 变,北方人及第人数越来越少,南方举子占及第者的绝大多数。而在科举录取人数 南北比例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到北宋中叶,终于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的南 北地域之争。 首先发难的是从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入仕 朝中的大臣司马光(1019-1086 年)。他提倡科举应“分路取 人”。表面上他的主张看来与科场 的地域之争无关, 实际上因为北方士子长于经学、南方士子长于诗赋,司马光的建议隐含着扶植北方 士人的用意。对于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 应举入朝 的参知政事欧阳修(1007-1072 年)不惜与之发生正面的冲突,针锋相对地提出“凭 才取人”。司马光和欧阳修的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南北不同地域集团的利益,双 方各有充足的理由,欧阳修“凭才取人”说着眼于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以保证考试 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但司马光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为促进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士子 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有必要采取某些照顾政策,以巩固全 国的统一。不过,由于双方的观点相持不下,因而取士办法还是维持现状,实质上 宋英宗是采纳了欧阳修的意见。但宋神宗即位后,这位“笃意经学”的皇帝执意要 革除科举考试的弊端,且考虑到西北人材多不在选,于是采用王安石的办法,将明 经等科 目归并 于 进士 科, 并将进士 科的 考试内容改 为以经术为 主 。但 考 经 义要求 5 5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页 131-157。 22 通经、有文采” ,讲究作文技巧来阐发儒学的精神义理,而不象以往明经科的 墨义只需粗解章句,故仍然是不利于西北人士。自哲宗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 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后来,进士科又分立为诗赋进士和 经义进士,也多少带有兼顾南北士人不同专长的用意。 明显的,司马光和欧阳修的纷争牵涉到的是“考试公平”与“政治公平”的问 题。考试公平往往是一种理想、理论或原则,政治公平则是一种政策手段。定额贡 举 显然 是为了 达 到一 定 的 政治目 的。对 此 , 李弘祺 就认为 突 出 考试 的公正是 适当 的,因为它能在考生中均等的分配机会。但这对主持考试的政府来说,这种制度要 达成另外可能有更为远大的目标,它必须满足社会的、地域的、和更为重要的道德 公正的 索求 。 这表 面 上是一个很 棘 手的 问题 ,但其实“ 考试 公 平 ”与“ 政治 公 平” 都是统治者想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个最终目标背后的思想指导原则是“公平 分配利益” ,而在政治层面上,这有利于维护与巩固统治者政权的稳定。 我们已知道社会流动的概念是:社会流动越畅通,社会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 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底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希望,通过后致性 规则也即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而这个社会成员的希望和积极性在很大得程度上取决于考试是否“公平”了。司马 光和欧阳修的纷争其实都是尝试在解决科举考试中“公平” 的 问题,所以以较宏 观的眼光来看,他们是想达到某种程度的社会流动中的通畅性。但由于双方都站在 不同的立场,再加上他们的背景与政治地位,所以才使到他们的纷争政治化了。尽 管司马光尝试扭转南北及第不平衡的秃势,但最后却于事无补。所以宋代状元的籍 贯地理分布发展到了南宋已呈现了趋向南方人的局面,这纯粹是当时政治、社会、 经济与文化自然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有趣的是假如我们从进士的层面来统计,并不能发现有类似状元和入传官员的 轨迹或转折。请看下表: “ 6 7 表 2-4:北宋进士南北籍贯分类表 路\年 960-997 9981020 南 2 06 108 78 史 62 8 总数 南方进士所 70% 86% 占的总比率 予 1 87 161 方进士 54 北方进士 地方 志所 3 列进士 5 54 全国授 进 5 5 6 7 4 5 3 1021106 21 2 12 2266 106 108 172 89 1812 10861100 1 6 1 80 344 3 3 3 5 3 3 94% 95% 97% 99% 4255 28 2679 5831 3 4 4 45 11011126 19 1 226 刘海峰,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1 期,页 155-158。 Thomas H.C.Lee,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204. 23 士学衔数 资料来源: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198- 199。 显 打 北 初 晚 方 身 进士 直垄 场 进士 寡 方进士所占 比 只比北方进士 得 逐渐增加 趋 势 北 初 %发展 晚 % 几乎全部进士 方 述 方 垄 考场 钱穆解释: 北 方 济 况之 枯 乃 转捩要点 盖 政 必 师风尚之观摩 声气之染 抵当 北 方 济日趋枯竭 士 能游 京师 方 济较 游 盛 当 晏 范仲淹 欧阳修辈 皆 京 士之 袖 风气之前导 哈 韦尔所述 口 激增带动 济 发展 繁 根据 估计 国 千 万户口; 国 口 专家 曾指 世纪 国 口 概应 千5 万 果再加 辽 口 国 口 当 将 ) 则指 近 亿 千5 万 国 伊佩霞 ( 口达 亿 她 繁 农业 密集 住模式 助 商业发展 口稠密地区 住 农民 程 卷 商业 动之 追根究底 统 济重心 移 原因所造 北 籍贯 地理 布 相比 显示 济重心 移 基 吻 因 随着 发展 越 越 进士 方 毕竟 北方 江山 占 究竟 什么原因导致要 仁宗 才 北籍贯 转折 呢? 何 进士早 方 垄 情况 北 初 还 北方 呢?笔 键 殿试 平地选 才干 担任官职 服 务 太祖 开宝八 ( 5) 式 殿试 此 后 殿试 级 考试 太宗 开始 殿试 取 五甲:头 甲赐 进士 号 甲赐 进士 身 号; 四 五甲赐 同进士 身 号 五甲统 进士 进士 ( 首) 二 探 换句话 进士 根 殿试选 排 进士只 资格参加殿试 因此 进士 籍贯 比较趋势 规律 定相吻 明 的, 从 宋 期到 期,南 出 的 就一 断科 。无论 总人数 的多 ,南 的总百分 不 来 高,而且有 的 。从 宋 期的 70 到 期的 99 , 都是南 人。 对于上 这种南 人 断 的现象, 南 两 经 状 荣 , 为其 。 文学 事 待于 ,社会 习。大 时 社会,经 ,故 人不 学 。南 经 优,故 学者 。 时 如 殊、 及 , 以南人居 朝,为名 领 , 也。 8 正如 特 ,人 的 了经 的 与 荣。 他的 ,中 在 9 公元1200年有两 多 美 人 学 John D. Durand 出在12 的 中 ,南宋人 大 有7 百 ,如 上 金的人 ,中 总人 在 时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出在1100年的 1 2 百 。10 而美 学者 宋代,人 到了一 。 也认为 荣的 和 的居 有 于 。 11 在人 居 的 ,在更大 度上 入 活 。 ,宋代社 会、传 文化与经 南 是有许多 成的。而 宋状元 的 分 和唐代状元 也 出与宋代社会、文化与经 南 的现象 本 合, 为 历史的 , 来 多的 与状元来自南 , 到了南宋, 的 都 被金人 领了。 而 是 等到在宋 时期 出现了这个状元南 的 而为 在 已被南 人 断的 下, 宋 期的状元 是以 人为多 者认为这关 在于 。为了公 拔有 的人 为朝廷 , 于 年 97 正 实行 。自 以 , 成为科举制度的最 高一 的 。而从 朝 , 录 分为 两 “ 及第”的 称 ,第三 “ 出 ”的称 而第 、 “ 出 ”的称 。这 称 。“ 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榜 ,第 名称榜眼,第三名称 花。12 说, 与状元 本上的分别是状元是 拔中 名第一的人而 是有 的人物。 , 与状元的 在 或 时 就不一 合了。 8 9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53 年),页 416。 See(3), pp370. 10 John D. Dur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China, A.D. 2-1953”, Population Studies, Vol.13, No.3, (Mar 1960), pp.226-228. 11 (Patricia Buckley Ebrey) 12 Edward A. Kracke, 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p.66-67. 伊佩霞 《剑桥插图中国史》(台北:果实出版社, 2005 年) ,页 111。 24 殿试是天子钦点状元的考试,在理论上应该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必须是皇 帝 亲 自 主持考试 。第 二 , 必须 是在 殿 廷 前试 人,而不是 礼部贡院 或中书 省。这 里 “殿”或“廷”不仅指一种建筑场所,还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与最高权力直 接相关。第三,必须是贡举考试科举中的常举而非制举考试中三级考试中的第三级 考试,而不能是第二级考试或第二级考试中的第二次考试即礼部试后的覆试,而且 参加殿试者的主体必须是第二级考试后的合格者,而不能是落第者。以上三点紧密 相关, 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举殿试。 第一个特征意味着在殿试中, 皇帝绝对主宰着进士们的排名;第二个特征意味着皇帝的决择是神圣的,是必定要 遵从的;而第三个特征意味着能参加殿试的进士都是科场的精英,而夺魁的状元就 更不用说了。既然殿试有着上述的意义,这就有必要详细分析殿试,看看当中是什 么原因,使北宋状元与进士的籍贯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首先,殿试试题的内容是考状元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其直接反映这些考生的才 能和思想是否已达到统治者的要求。北宋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常有变迁,以下列表能 更清楚看出其实际情况: 13 表 2-5:北宋科举考试内容分类详表 皇帝 时代 解试内容 1 论各一 2 经 论语十 或 记 十 元 1 中 2 论 太祖 开宝 . 诗赋 . 策五道 3. 帖 ( 帖) 4. 墨义(春秋 礼 条) 仁宗 宝 .策 . 3. 诗赋 4. 帖经墨义 庆历 1. 策二道(经史/时 四年 务) 2. 论一道 3. 诗赋各一首 神宗 熙宁 1. 大经义十道(占诗/ 二年 书/易/周礼/礼记) 2. 兼经义(论语三道/ 孟子三道) 3. 论一道 4. 策三道(律义一道) 13 省试内容 1 2 . 同解试 . 同解试 3. 同解试 4. 同解试(又加律义 三五条面对一二事) 1. 同解试 2. 同解试 3. 同解试 4. 同解试 1. 策三道 2. 论一道 3. 诗赋各一首 1. 大经义十道 2. 兼经义六道 3. 论一道 4. 策五道(律义二道) 殿试内容 诗赋(开宝六年) 诗赋论(太平兴国 三年始) 论(特奏名:咸平 三年始) 诗赋论(正奏各) 论(特奏名) 义五道(特:诸科) 论诗各一(特:进 士) 1. 策一道 2. 赋一首 策(正/特奏各均 同) 陈秀宏,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 年 3 月第 2 期,页 85。 25 哲宗 祐 二 . 兼 (诗赋人) 1. 同解试 策 . 义二道,语孟 2. 同解试 义 道 3. 同解试 . 赋 律诗各一道 4. 同解试 . 兼 ( 义人) 3. 道 4. 策( /时务二 道) 绍圣 1. 经义(大经二道, 1. 同解试 策 元年 语孟义一道) 2. 同解试 2. 经义(大经或中经) 3. 同解试 3. 论一道(子史) 4. 同解试 4. 策一道(律义) 资料来源: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63 年),页 14-16。 从整体来看,非常明显的是解试与省试所考的内容虽然复杂,但几乎都是一样,而 只有殿试不同。基本上从仁宗朝开始要求考生论策,而到了神宗朝,殿试都考“时 务策” 一道,后代沿用之。 先以进士科考试内容来看,虽然自真宗朝起就有要求重视策论的呼声,而仁宗 朝也屡下诏令要求在评判试卷的过程中兼顾策论,但实际上还是以诗赋为重,一直 北宋建国之初,南人与 到仁宗 朝的后期,策论才真正在科举考试 中发挥影响。 北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北方人士对南方人士的轻蔑与排斥。宋初立国于北方,最早 继承的是后周的领土,仅限于北方的一大部分地区。随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陆 续统一了南方诸国。以中原正统和胜利者自居的北方官员,在地理上、心理上难免 有优越感,在政治上对南方人有所防范,在地域上对南方人有所轻视。如对南唐旧 臣,普遍看不起。 说到底,北方人与南方人本来在各方面都有他们不同的地方。 而这些南北文化上的差异使各路举子在科举制度中面对不同的考察内容与体式时, 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劣成绩,这也直接影响了进士与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改变了 以往北强南弱的局面。在科举考试中,统治者选取了一些在他们视为最能体现人才 品德、知识、才学、能力的文章体式,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科目。这就是我们所谓 的科举文体了。科举文体与社会观念的演变有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有一定 的观念,包括其思想观、社会观、政治观、文学观等等。科举文体的选择也是人才 观念在科举制度上的反映。选择什么样的人,怎么选拔人才,都必然体现在科举取 士上。进士科的策论,多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但不容易反映出他的品 德,于是经义就成为策论的补充。后来发现经义背诵帖括墨义,策论也可能多是书 元 年 1 经 1 本经 各一 2 及 2 经 经 论一 子史 14 15 14 15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页 95。 同(5),页 46。 26 之见 空话 再加 诗赋 士 没 临场发挥 才华 选择组 由 政治纷争 北 常处 左右摇摆 前 考试能内容 诗赋 策 之争 后 诗 赋取士 义取士 常 变动 显得 混乱 考试 强调 诗赋 策又 义 程 考 察 才能 因 要 严格 章 限定 巧妙地 达 己 观点 创 并引 考官 注 青睐 需要 技巧 水平 己 才华 国 前擅 辞 北 则诗 江 至 尤 此 解释 何 进士 方 所占 比 北 初 % 发展 晚 % 头 尾垄 场 层面 却要 仁宗 才 方 垄 键 殿试 策 策 策 抒 己 务政 试策 几 点 得注 主 参 务 二 试策 考校标准 凡策士 考 之 凡五 : 识 词理精绝 ;才思该通 理周率 二; 理俱通 ; 理 平 四; 理疏浅 五 点 策试 格式 字限 要求 点 较少 北方进士 方进士爭夺 宝座 还 占俱 势 因 方 北方 辞 进士 考试内容 诗赋 辞 较 量 水平 方面 方 强项 北方 弱项 北方 久 儒 熏陶 偏爱 熟悉 某 程 扬 避短 选择 尚质少 地 点 北方 擅 背诵 引 能背诵原 统相结 造 批 策 还能占据 势 因 策问发 儒家 缘 依据 主 再加 临场 能灵 应 殿试 还 能 较 方进士 较 低 致 像 省试 般 北 初 方进士垄 所 假 殿 试没 策 方 所占 比 进士 样 由 篇 策 钦点 殿试 策基 考试 策 水平 般情况 钦点 重 仅仅 策 式技巧 内容所包容 博 精 内 涵 重 务 刻见解 由此展示 治国安邦 韬武 略 毕竟 部 统治 愿 选 位 满肚 采却 国家办 方面 虽 殿试 保 客观 定 较 完 防范 场 弊 措施 加强 考试 阶段 管理 主要 加强 主考官 防范 散 权 力 废除 卷投卷 考官 锁院 回避 ; 防范 弊 强 保 搜检 考场 御 巡视 ; 保证评卷 平 创立糊 生 的 ,于是 上 ,看看 子有 有 的 。科举文体,就 16 是在这种对文体的 合中出现的。 但是在宋代, 于受 的影响, 宋科举制度经 于 的状态, 期 的 与 论 , 期 17 与经 经 的 ,这些都 十分 。 其实无论科举 中 的是 、论 或是经 ,在更大的 度上是在 举子们文学上的 。 为 在 的文 体 下 表 自 的 和 作, 起 的 意和皇帝的 ,最 的是高度的文学 和写作 来表 现出自 的 。而在古代中 ,中唐以 文 者,多 人。中唐以下, 人 18 以 南为多。 宋 如 。 这也就 了为 在 科中南 人 的百分 从 宋 期的 70 到 期的 99 ,他们从 到 断了科 。但是在状元的 等到 朝 被南 人 断,这关 在 中的论 。 是对 , 写自 对时 事的看法。宋代 有 个特 值 意。第一 是其以经学为 , 以时 。第 是 时有 。 ,其 第 制 等 学 优长、 为第一 、文 为第 文 为第三 文 中 为第 文 为第 。第三个特 是 有 与 上的 。19 第一个特 说明了为数 的 在与南 状元的 时 是 了 优 的, 为南 习俗好文,而 人不善文 。 科 的 文 , 的文学 。这 南 人是 , 人是 。 人 经 学 , 经学, 经书, 种 度上也是 长 的 。 文的 域特 与经学传 人 于 ,在谈论 书时都 合, 就了一大 “经生” 。 文。20 这在论 时 一些优 , 为 论多以 经典为 起和 , 以经学为 。 上 如 活 对,在 中 是 与为数 多的南 一 高 ,不 于 在 一 ,从 宋 期就已被南 断。 以说, 如 有论 ,南 状元 的总百分 会和 一 高。其实, 一 对 而 状元,说明状元 对 本上代表了科举 中 文的最高 。一 下, 皇帝 看 的不 是对 的形 ,而是其 的 大 深的文化 ,看 的是状元对“时 ”的深 ,以及 出的 的文 21 。 大 分的 者是不会 意 拔出一 有 子文 不会为 事 的状元。 在另一 , 说宋代 为 公正和 ,制 了 为 善的 科 舞 的 , 了 各 的 ,其 体现在 对 的 ,分 其 , 行 制度,实行对 的 制和 制度 为 举子作 , 化 了连 制和 制,在 中实行 史 制 为 的公 , 名法和 16 17 18 19 20 21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页 1-3。 同(14),页 3。 金中枢(上),见《新亚学报》,1964 年第 6 卷第 1 期,页 242。 同(16),页 61-64。 同(5),页 239-242。 张灿贤 ,见《管子学刊》,2006 年第 4 期,页 109。 27 誊录制,同时加大了对作弊举子和舞弊官员的惩处。 而且也有证据证明宋代在科 举的过程、方法、类型、主体、对象等各方面都有相关的责任追究的规定,比较详 细、系统,基本上得到落实施行。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在殿试中皇帝绝对主宰着 进士们的排名,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考生众多,皇帝一人是不可能把全部考卷 都一一览阅的,这还是得靠殿试考官来协助筛选,最后才把他们认为最好的卷子呈 给皇帝定夺。宋代殿试考官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如下简表: 22 23 表 2-6:宋代殿试考官系统表 殿试考官 诸 科 出 义 官 点 检 官 謄 录 官 详 定 官 覆 考 官 弥 封 官 初 编 考 排 官 官 收 卷 官 可 殿试 加强 主考官 防范 散 权力 部门权 力 员 可 调 考试 包括 太监 话虽 此 考官 决定权 较 重要 包括初考官 排官 覆考官 殿试考官 选 初用 官 国 博士 至宰相;职 秘阁校理 至翰林 士承旨 復用 则 职 占绝 翰林 士 首位 盖 则 清望官 二则 之选 符 地位 然 次 差遣 又 次 官 又当注 即考 覆 参详之诸要职 几均 翰林 士之 职 知 诰之 差遣 任之 宰辅重定 天 亲校 若 排 封弥 腾 诸 务之 愈后则愈 次 之职 官 差遣充当 点检则视 职责之轻重 定焉 翰 林 士 殿试 扮 着 此 足轻重 角色 何 呢? 央 职机 构 翰林 士院 沿袭 翰林 士 知 诰 亲信顾问 之官 地位 重要 又 定 资权 变 清要 又显贵 官员 能 翰林 士院任职 之士 士 资格 老 翰林 士承旨 翰林 士 知 诰 士院 职权 负责 草 从上表 以看出宋代的 制度 了对 的 ,分 其 ,各个 24 或大或小的人 都 以被 来举行 ,这 了 。 如 ,有些 的 是 其他的 的,这 、编 与 。 就以 人 来看,其 , 自 子 起,上 自 起,上 学 。其 , 以“ ” 大多数, 学 居 , 一 以其为“ ”, “以代文学 ”正 代表 而 。其 为 , 其 为 。 意者, 、 、 , 为 学 “ ” 与 制 “ ” 。 , 子 。 编 、 、 录 事 类, 以 等 、 、 。而 其 ,以为 。25 学 在 中 演 如 举 的 ,他们是 等人物 宋代中 文 的 学 ,是 唐代制度的。唐代有 学 、 制 ,为皇帝 ,其 很 。到了宋 代, 特 其 , 成 了一种 而 的 了。宋 代 入 学 的, 都是一些文学 。学 中 最 的称 学 ,其下称 学 、 制 。学 的 是 起 22 23 冯会明、刘佩芝,见《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号,页 104。 肖建新,见《文史哲》,2009 年第 5 号,页 94-103。 24 Ichisada Miyazaki, China's Examination Hell: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Weatherhill, 1976), pp75. 金中枢〈北宋科举制度研究再续--进士诸科之殿试试法(上)〉,见《历史学报》,1980 年第七 号,页 75-80。 25 28 诰 、 赦敕 、 国 书以及 宫 廷 所用 文 书, 还侍 皇帝 出 巡 , 充顾问 。实 际 秘 书 处 和 参谋官员 。 《 通考·职官考八 》 云: “ 其为 翰林 学 士 者, 职始显贵 , 可 以 比肩 台长,举 武政路矣! ” 换言之 , 翰林 学 士 与 知 制 诰 无 论在皇帝的各 种 决策 上 又 或 殿试 上 都 能 为 皇帝 充当顾问 ,给予 意 见 , 是他们 身边 影响 力极 大的 重要 人物。 而事 实也 证 明 北 宋 初 期 之所 以 北方 状元 没 有 像 北方进士 一 样 “ 全军覆末 ” ,其中 原因 是 殿试考官 的影响 力 。 我 们 可 以看看 几 个 明 显 的 例 子 。 翰林学士扈蒙(915-986 年) 是北宋幽州安次(河北省安次县) 人,他在太祖开宝五年(972)和宋建隆元年(960)以知贡举的身分分别擢升河南 人 安守亮 和 陕西兆鄠 人 杨砺 为状元。他们 全 属 北方 人。 再 看 翰林 学 士李昉(925996 年),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他就曾在开宝六年因在担任知贡举时徇 私偏袒同乡武济川为状元而最后被贬官。不过他仍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权 知贡举,推举河南洛阳人吕蒙正为状元。他们全属北方人。我们不难想像这类“自 己人”照顾“自己人”的做法在政治上是很常见的事。 在另一 方面 ,如 前所述,从 仁宗宝元元年状元 籍贯转折后 ,基 本上只剩下贾 黯、王俊民、许安世、时彦、李常宁、李釜和蔡薿七位状元是北方人。在几乎都是 南方进士的垄断局面下,为何这几位北方人还能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呢?这肯定有 特殊的原因,先看看贾黯是怎样当上状元的。《石林燕语》卷八载: 庆历中,刘原父廷试第一。会王伯庸以翰林学士为编排官,原父内兄 也,以嫌自列。或言:高下定于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 伯庸犹力辞。仁宗不得已,以为第二,而以贾直孺为魁。 仁宗庆历六年殿试,为了不致产生嫌疑,王尧臣当面奏请将刘敞换掉,使本为第二 名的贾黯变成了状元,连仁宗也拿他没办法。另看王俊民,《梦溪笔谈》卷一载: 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 之所起 ,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 。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 ,与天章阁 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 。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 之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覆考之等如 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覆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 时,王荆公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 道守法,以为不可。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 曰 :“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 朝廷的制 是皇帝的 26 27 26 27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页 321-322。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 ,页 112。 29 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 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这段记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决定殿试排名上,知制诰王安石和天章阁待制杨乐道是 详定官,他们这些殿试考官往往主宰着考生的最终排名。仁宗通常也是依照他们的 意见处理。所以说,因为这样,为了当上状元,奉承当时得势的政治集团,又或巴 结考官的事就在所难免了。《宋史·列传》曾记载有关蔡薿如何夺魁的事: 崇宁五年,以诸生试策,揣蔡京且复用,即对曰:“熙、丰之德业, 足以配天,不幸继之以元祐;绍圣之缵述,足以永赖,不幸继之以靖国。陛 下两下求言之诏,冀以闻至言、收实用也。而见于元符之末者,方且幸时变 而肆奸言,乘间隙而投异意,诋诬先烈,不以为疑,动摇国是,不以为惮。 愿逆处其未至而绝其原。”于是擢为第一……始,薿未第时,以书谒陈瓘, 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及对策,所持论顿异,遂欲 害瓘以绝口。因其子正汇告蔡京不轨,执送京师。 明显的,这位崇宁五年(1061)丙戌科状元蔡薿是一个很会见风转舵的人,他靠巴结 当时势力庞大的蔡京而坐上状元的宝座的。由于在殿试策论中所写的内容都附合蔡 京的想法,状元就非蔡薿莫属了。为了在政途上有较好的前程,这类阿谀奉承的事 是不 足 为 奇 的。 所 以说, 虽然 宋代的科举 相 对与其他朝代的科举在制度上都很 完 善,而对各阶层的考生也较公正,但是到了殿试这一关,变数还是存在,考官还是 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和考官权力分不开的是政治斗争。北 宋的新 旧党争 就是一个好例子。其是 围 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政虽有作为,但朝中守旧大臣 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苏轼等,王安石则有吕惠 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的支持。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 生颇大影响,这包括了状元的人选问题。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许安世 和哲宗元祐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毕渐便是很好的证明。许安世考状元时司马光 权知贡举。在高达 95%都是南方籍进士的情况下,身为北方旧党的司马光没有理由 不提拔北方籍的许安世。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在哲宗元祐九年,朝中政治斗争激烈, 并将政见之争帶入了科举考试的录取与名次排列当中。殿试过后,初考官将倾向于 司马光等人政见的置于前列,到复考时,知贡举扬畏主持其事,又反过来,以肯定 王安石变法的人置于优等。毕渐因此沾了杨畏的光,被点为状元。 由此可见,政 治斗争与势力也直接影响状元的遴选,从而也就影响了状元的籍贯。我们是有理由 28 29 30 (宋) 沈括《梦溪笔谈》,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62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14。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五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7) ,页总 11170。 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9 年),页 278。 28 29 30 30 相信在北宋初期,当皇帝身边大部分俱影响力的高级官员还属于北方人时,他们是 会保护北方人或甚至去排斥南方人的。《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二就有明确记载北方 人偏袒北方人当状元的例子: 故事,当赐第,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 一。时新喻萧贯与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知枢密院 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帝喜,谓准曰:“得 人矣!”特召金吾给七驺,出两节传呼,因以为例。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 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皇帝在殿试应从众多进士中选一名才能与气质俱佳者为状元。 北方人蔡齐(莱州胶水人)与南方人萧贯(江西新余人)一起应召进见。恰在这 时,知枢密院寇准(华州下邽人)因为厌恶南方人轻巧,乘机进言道:“南方都是 较低下落后的人,不适合当状元。” 于是真宗便将蔡齐擢为第一。寇准从宫中出 来,对同僚夸耀说:“又 为中原夺得一个状元。” 这足 以证明寇准不是第一次做 这种事,而且北方人偏袒北方人或排挤南方人当状元的事情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这 就 解释 了为 何 在 仁宗 朝 之前虽然 南 方进士 已 垄 断科 场 ,但 北方 状元 仍 多于南 方 状 元。 先撇开政治势力不谈。在任何考场,除了有健全与公平的考试制度和自身的刻 苦奋斗外,时运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李釜 就是占尽天时的幸运儿。他在当年的省试中排第一,而按照规定,省试后还得进行 殿试,殿试虽不黜落,但重新区分名次先后。这年正月初八,哲宗驾崩,新即位的 徽宗因哲宗表期未满,不亲试进士,遂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状元。这种情况非 常少有,但还是存在。再看比较倒霉的元祐三年(1088)状元李常宁。从他出生到 元祐三年,已历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他是宋代最老的状元。他推崇 科举入仕,刻苦攻读,但在考生众多、南方人垄断的情况下,他屡试不就。然而, 他并不气馁,一次次地参加角逐,终于在元祐三年夺魁。可惜的是命运弄人,就在 他刚当上状元的同年六月因病撒手人寰。 李釜和李常宁夺魁是属于特殊情况、非 常罕见,不像贾黯、王俊民、许安世和蔡薿那样是因为殿试考官的关系而夺魁的。 总而言之,与进士籍贯相比,北宋状元的籍贯为何要等到仁宗朝才出现转折,这关 键是殿试的考试内容与考官的影响力。假如北宋前后期状元籍贯的转变还不够显 著,那与唐代的状元比较会更清楚看到其中差距。 如前所述,唐代状元多出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五省;这北方五省 共有状元 70 人,占 91 人的 76.92%;其他八省、区仅占 23.08%,这和北宋的状元 有很大差别。其实,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 才密集区也作相应的变化,而作为科举考试中最优秀的代表,状元籍贯地理分布也 31 32 31 32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9) ,页 713。 陈光辉、席凤宁主编《中国状元大典》(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页 570,565。 31 北趋 走势 因 至 国 方 由 校教育兴旺发达 口 综 素质 味 水平 林 家辈 ;同 思想 发展方向 众 派 布 江 ;加 才 取士 方面 江 占 显 势; 精神 相 质 方面 东 地区 发展水平 显地 地区 方面具 显 示范 率 难 用 因此 完全可 国 重心 当 转移至东 地区 由 北方 势随着 发展 渐渐失去 方 当 却 相 稳定 济 教育 然得 良 发展 样 土壤 较 北 籍贯地理 布 除 开封府 附近 京西路 较 并没 显 身 某地区势力所垄 情况 空间 呈 字型 布 部 北部 东部 间 籍贯地理 布基 隨着北 政治 移 相 变 变 仁 显 可 转折 有从 南的 。这是 为 南宋时期,在中 南 , 于学 , 人 的 合 和有品 的学术文化 高,学者如 ,大 出 时,反映其 学术文化的时代 的 多学 也多分 在 南 上在人 和科举 , 南也 有明 的优 另外,从与 文化 关的物 文化 来看, 南 的总体 也明 高于其他 ,且在各 有明 的 与表 作 , , 以认为,中 文化 在 时已最终 南 。33 不 看出, 于 长期以来的优 历史的 而 了,反而南 在 时 对的 ,经 、 和文化自 到 好的 ,有了这 的 ,状元也就 多产了。 总的来说,从 宋状元的 分 看来, 了 与 的 人数 多外, 有明 出现状元的出 被 断的 。但是从 上来 看,就 现出“十 分 ”,但大 分的状元出自 和 。而从时 上来 看,状元的 分 本上 宋的 、社会与文化的南 而 对出现 化,而这 化在 宋时期最为明 , 以说是一个 期。 第二节 南宋状元的籍贯 南宋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 籍贯地理分布 而南宋 方面,状元共有 49 位。其籍贯地理分布如下: 表 2-7:南宋状元的籍贯 南宋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 籍贯地理分布表 地理分布表 籍贯 人数 籍贯 南 1 南 南 1 南 南 6 南 南 南 人数 籍贯 人数 1 1 1 浙东路( ) 5 江西路( ) 4 淮东路(南) 福建路( ) 3 淮西路( ) 2 广东路(南) 浙西路( ) 湖 路( ) 2 四川路(南) 江东路( ) 4 与北宋相比,南宋因为版图缩小和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关系,状元只来自长江流域与 福建一帶,自然也就全属南方人了。因此,北宋状元的籍贯地理分布所出现的“十 字型分布” 结构已消失了。以公元 1142 年为准,南宋共有 16 路,而从上表可以 看出状元来自 10 个路。除了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方(如夔州路、广西 路、湖北路、利州路等) 没有出产状元外,其他的路都至少有一个状元。南宋京师 在临安,所以临安所在的浙东路(15 人)及其所近邻的浙西路(5 人),人才较多,两 浙路北宋状元的比率只占 8.7%,而到了南宋则上升为 40.8%,其增值相当惊人。这 与政治中心所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周藤吉之的研究,在宋代两浙路市镇的数 量达 105 个,而只有 1/3 是从北宋或宋以前发展起来的。 换句话说,这当中 2/3 的市(约 70 个市) 是在北宋或以后才发展起来。在这一百多年的宋代,有这种城市 34 33 34 张全明,见《江汉论坛》,2002 年第 2 期,页 71。 周藤吉之,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4 期,页 229。 32 发展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城市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其经济的繁荣是其中的 推动力。而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动力是人口的激增。估测北宋中后期两浙约有 1204 万余人,南宋中后期约有 1847 万余人,是宋代人口最多的地区。 北方地区因为 面对外患,经历比较多的战乱,政治与社会相对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 响。下表更清楚地反映南宋时期状元籍贯地理分布的详细情况: 35 表 2-8:南宋状元籍贯 南宋状元籍贯地理分布详 籍贯地理分布详表 地理分布详表 序号 姓名〔 帝号/年号/月 姓名〔年〕 70 易 1086 -11 2 高 年(1128) 71 72 3 74 75 7 76 77 78 79 80 81 82 3 8 35 李 ( ? 4) 张九成(10921159) 汪应辰(11181176) 黄公度(11091156) 陈诚之(10931170) 刘章(1100-1179) 王佐(1126-1191 赵逵(1117-1157) 张孝祥(11321169) 王十朋(11121171) 梁克家(11281187) 木待问(11401205?) 萧国梁(1135?1185) 郑侨(1130?-1197) 宗建炎二 戊 申 高宗绍兴二年(1132)壬 子 高宗绍兴五年(1135)乙 卯 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 午 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 壬戌 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 乙丑 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 戊辰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1151)辛未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154)甲戌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 (1157)丁丑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 庚辰 孝宗隆兴元年(1163)癸 未 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 戌 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 丑 藉贯 都( 江 今江苏扬州)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 莆田(今福建莆田) 闽县(今福建闽侯) 衢州龙游(今浙江龙游) 山阴(今浙江绍兴) 资州(今四川资阳) 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 浙江温州乐清(今浙江温 州乐清) 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 江) 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 永福(今福建永泰)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 程民生,见《浙江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611。 33 4 85 8 86 87 88 89 90 91 92 3 94 95 9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黄定(1133-1189?) 詹睽(1146-1205?) 姚颖(1150-1183) 黄由(1150?1210?) 卫泾(1159-1226) 王容(1155?1215?) 余复(1140?1200?) 陈亮(1143-1194) 邹应龙(11721224) 曾从龙(1170?1236) 傅行简(1155?1215?) 毛自知(1180?1225?) 郑性之(自 诚)(1172-1255) 赵建夫(1175?1235?) 袁甫(1180?1240?) 吴潜(1195-1262) 刘渭(1195?1255?) 蒋重珍(1190?1235?) 王会龙(11931252?) 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 辰 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 未 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 戌 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 丑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甲辰 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 丁未 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 戌 光宗绍熙四年(1193)癸 丑 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 辰 宁宗庆元元年(1199)己 未 宁宗嘉泰二年(1202)壬 戌 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 丑 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 辰 宁宗嘉定四年(1211)辛 未 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 戌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 丑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 庚辰 宁宗十六年(1223)癸未 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 戌 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 会稽(今浙江绍兴)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 鄞县) 平江长州(今江苏苏州) 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 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 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 婺州就康(今浙江永康) 泰宋(今福建泰宁)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 县) 衢州西安(今属浙江衢 县) 福州(今福建福州) 两浙东路温州(今浙江温 州)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 波) 宜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无锡(今江苏无锡) 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 34 3 黄朴(1192-1251?) 理宗绍定二年(1229)己 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 丑 104 徐元杰(1196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 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 1245) 辰 105 吴叔告(1193理宗端平二年(1235)乙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 1265) 未 106 周坦(1200?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 永嘉(今浙江永嘉) 1260?) 戌 107 徐俨夫(1200?- 理宗淳祐元年(l241)辛 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 1260?) 丑 108 留梦炎(1219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 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 1295) 辰 109 张渊微(1215?- 理宗淳祐七年(1247)丁 盱江(今江西广昌) 1265?) 未 110 方逢辰(1221-1291 理宗淳祐十年(1250)庚 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 戌 111 姚勉(1216-1262) 理宗宝祐元年(1253)癸 新昌(今浙江新昌) 丑 112 文天祥(1236理宗宝祐四年(1256)丙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1283) 辰 113 周震炎(1231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 太平当涂(今属安徽) 1290?) 未 114 方山京(1215?- 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 绍兴府(今浙江绍兴) 1265?) 戌 115 阮登炳(1225?- 度宗咸淳元年(1265)乙 平江(今湖南平江) 1306?) 丑 116 陈文龙(1232-1277 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 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 辰 117 张镇孙(1235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 南海(今广东南海) 1278) 未 118 王龙泽(1240?- 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 义乌(今浙江义乌) 1300?) 戌 据贾志扬以地方志中所载北宋进士的统计,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全国有 9630 人, 其中南 方诸路达 9164 人, 占 总数的 95.2% , 北方诸路仅 有 466 人, 占 总数的 4.8%。在南方地区中,又以两浙东、两浙西(占 32.6%)、江南东、江南西(38.3%)和 福建(24.2%)等东南五路的进士为多,共有 7038 人,占北宋进士总数的 73%。这种 南移的趋势发展到南宋更加严重。在南宋,进士已增加到 18694 人,其中南方诸路 10 35 达 18679 人,占总数的 99.92%,北方诸路仅 15 人,占总数的 0.08%。东南五路的 进士仍然最多,共有 15001 进士,占北宋进士总数的 80%。 这个研究数据与南宋 状元的 籍贯地理分布基本上是吻 合的。在另一方面,从《宋史•列传》中之出身科 举者摘录其籍贯而作统计,仅以进士科来看,南宋有 345 人。南宋的江南、两浙、 福建、西川,亦是繁富之区,而两浙、蜀、闽刻书之盛,亦足为士子治学之一助。 南宋立国临安,两浙人才、遂冠诸路。江南、福建、西川次之,依然人才称盛。两 河以北五路,沦陷于金,故南宋少中第之人。 基本上,南宋的进士与状元并不 像北宋的进士与状元那样,在籍贯地理分布上出现颇大的分差。 在状元籍贯地理的分布中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的情况,无论是在北宋(排行第三) 或南宋(排行第二)都是名列前茅、状元多产之地。南宋福建状元详情如下: 36 37 表 2-9:南宋福建状元表 南宋福建状元表 序 姓名〔 姓名〔年〕 号 2 98 -10 0 3 45 48 51 53 55 73 74 徐奭( 5 3 ) 章衡(1025-1099) 许将(1037-1111) 叶祖洽(1050?1118) 徐铎(1045?-1105?) 黄裳(1044-1130) 黄公度(1109-1156) 陈诚之(1093-1170) 80 梁克家(1128-1187) 82 萧国梁(1135?1185) 83 郑侨(1130?-1197) 84 黄定(1133-1189?) 90 余复(1140?-1200?) 92 邹应龙(1172-1224) 93 曾从龙(1170?1236) 96 郑性之(自 诚)(1172-1255) 36 37 帝号/年号 藉贯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 子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 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 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 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 神宗元丰五年(l082)壬戌 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午 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 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 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丑 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 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 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 宁宗庆元元年(1199)己未 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 福建瓯宁(今福建建安) 浦城(今福建浦城)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 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 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 延平(今福建南平县) 莆田(今福建莆田) 闽县(今福建闽侯) 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 江) 永福(今福建永泰)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 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 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 泰宋(今福建泰宁)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 福州(今福建福州)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198-199。 同(4),页 153-156。 36 3 黄朴(1192-1251?) 理宗绍定二年(1229)己丑 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 5 吴叔告(1193-1265) 理宗端平二年(1235)乙未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 陈文龙(1232-1277) 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 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 宋代福建状元出产最多的是莆田(共5人)、其次是闽侯(共3人)、随后是晋江、 永泰和福州(各有2人);仅有1位状元出产的地区是建安、浦城、邵武、南平和泰 宁。为何宋代福建状元如此兴盛呢?这与宋代福建教育的普及、经济的繁荣发展、 交通的便捷、对外贸易的繁盛,以及文化的发达,都有密切的关系。当然,直接与 人才鼎盛有关的是福建文化的兴盛。而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又离不开经济的基础与发 展。所以我们可以先看看宋代福建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由于福建地处南疆,位于宋朝的战略后方,所以,在宋朝统治的319年内,福 建基本保持和平的发展局面。从军事上,南宋与金国沿着淮河与秦岭对峙,大多数 地区都成为前线,在远离前线的地区,也只有福建一个了。尤其是福建沿海区域, 成为宋代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和平的环境保证了宋代福建经济的顺利发展。 宋代以来,闽地商贾的活动领域,主要是海陸的贸易商业、运输业与金融业。唐中 期以 后 , 福建 便成了 华 南 重要 的文化、经 济 的 先进地区 。 促使 这一 变 化的 直接原 因,可以归结于远程商业的刺激和由于中原人口迁居南方而帶来文化、经济方面的 开发。海上贸易的影响对于福建商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就以宋代的泉州为例, 其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在唐中叶以后,西北陆路交通受阻中断,陆上 “ 丝绸之路 ” 遂 被 海 上“ 丝绸之路 ” 取 代,成为中 国 对外 交通 和 贸 易的 主要渠 道,乃至世界著名的大海港。北宋元祐二年(1087) ,泉州正式设置市舶司,进一 步奠定了其成为中国主要贸易港的地位。南宋建立的泉州对外海上交通范围更加广 大,其市舶司常到诸国舶船有31国。而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 数量也很大。 宋代出口货物中包括手工业制品、金属及其制品,还有工艺品等, 其中以瓷器、丝绸为大宗。 这些特色货品大多经由泉州运出外销。泉州的陶瓷器 数量较多,所产主要远销海外,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中出土的中国瓷器,有 很大部分是这些窑址的产品。 另外,福建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地帶,和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的主谷 流通已实现了商品化,其来源是大量经常性的江南剩余产量,运输极大。 换句话 说,到了宋代,福建的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商业化和具影响力的经济特区。宋代福 建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对福建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海外贸 易也使福建取得了数额巨大的市舶收入。到了南宋,福建市舶司的收入更是与日俱 10 10 116 38 39 40 41 42 斯波义信著、庄景輝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国 86 年) ,页 425-426。 胡沧泽,见《文史知识》,1995 年第 4 期,页 64-67。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页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 ,页 639。 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页 75。 38 39 40 41 42 37 增。 这就难怪状元多产的福建地区(莆田、闽侯、晋江、永泰和福州)都属沿海 地帶而非内陆的地区。苏基朗把 1087-1200 年的宋代闽南划成宋元闽南经济发展的 四个时期中的“第二期”,即整合的多元繁荣期,这可能是闽南经济史的黄金时 期。 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福建的教育与文化的发达,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后,这会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进而参加科举考试,毕竟这些活动是需要 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从事的,而状元多产就不足为奇了。 宋代福建文化的高度繁荣已是众所周知。诸如移民的涌入,福建地位的提高和 统治者的重视,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海外贸易成为重要支柱等等因素的作用,上述 已提过,其他学者亦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各种统计不断说明两宋福建各类人才的 涌现与文化地位的显赫:例如《宋史》所列《儒林传》和《道学传》中有闽人17 位, 居全国第一;两宋进士总数约为28900多人,福建占了近五分之一,居全国第 一;《宋元学案》立案学者988人,福建178人,居全国第一。至于宋代文献及福建 文化之盛,更是接踵而至。但是,宋代福建文化空前的兴盛发展在各区域之间仍存 在着严重分异, 导致了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两宋时期福建文化 地域格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由若干个文化密集地共同组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中 心地带, 进而对周围及更广大地区产生影响。宋代福建文化中心地带可分为四大地 域:(1) 建溪一线及浦城 、邵武等地;(2) 莆田、 福清等地;(3) 晋江等地;(4) 闽县、侯官一带。 这四个文化中心地带除了(1) 建溪一线及浦城、邵武等地是属 于闽北内陆地区外,其余的三个文化中心地带都属沿海地区。另一方面,闽北是福 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闽越文化的摇篮,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从 宋代以来,这里便很好地保存了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元素。 另外,闽北能成为福 建文化中心,这也和南方区域文化的分布有关。宋代南方区域的开发,是有层次不 同的。南宋所辖区域内,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是东南的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 东路、两浙西路、福建路,以及四川的成都路;其余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 路、广南东路发展程度要低一些;而京西南路、两淮西路、两淮东路位于与金国对 峙的前线,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说,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是东西两 头,即东南诸路与西部的成都路,成都路的文化虽然发达,但与东南诸路比,一是 地方较小,二是位于抗金前线,三是对南宋来说过于边远,以故,南宋的文化中心 只能是东南诸路。东南各路的中心恰在四路交界的武夷山,若以武夷山为中心,以 武夷山与南京的直线距离划一道圆,恰好将东南城市的精华都划入范围之内。由此 可见,宋代闽北成为东南的文化中心并不是偶然的,它至少有位于中心的文化地理 43 44 45 46 胡沧泽,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 第1期,页53-54。 苏基朗,见《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 37。 林拓,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 年 9 月(第 16 卷第三辑),页 87-96。 胥文玲,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年 7 月(第 10 卷第 7 期),页 38。 43 44 45 46 38 势 换句话 福建四 心之所 能够 心 机缘 因 四 心除 军 地理 势 商业 济发展所帶 条件 气息 促使 变 鼎盛 材荟 进士 地区 福建 发展 繁 培养 批 素质较 后备力量 促进福建 业 加发达 教育 之间 福建相辅相 互相促进 良性循环还 确 院 兴办 发展 当地培养 才 促进 地区 考试 增加 国 院 院发展 鼎盛 随着 政治 心 移 福建 院 得 足 发展, 闽北 地区 发展尤 突 当然 政府 地方所采取 政策 左右 地方教育 考试 发展 福 建 当 政府所 照顾 地区 部 地由 次解额 使福州 解额增至 培 达 九 全国 解额 因 使依靠 考试 北 末 峰 . 降 . 比 江 角洲 区 仍然 它 甚至 世纪 福州每 平均 五 进士 还 之二 之 曾通 考试 然 福州 情况 料之 因 它 官僚政治 所处 地位 北 门 突 它 又 士 又极 样 豪 它 同 浙沿海 江 角洲诸州 地 方 院 设立只 教育 业硬件 建设 重要 教育软件 配 即 整 地方 风气 环境 随着 原 士 量 迁 尤 室 渡后 心 移 东 沿海地区 日渐繁 北方移民 相当 部 身 官宦 之家 香门 士 否 重用 然 儒重 研究 福建木兰溪 宗族 发 靠近福州 风尚 泉州 地区 初 由 宗族精英所构 旧士族 ( 渊源能追溯 四世纪 五世纪 北方士族) 莆阳黄 兴 郑 后埭 郑 莆田 林英 宗族 二 介 九世纪 世纪 移民 又能细 : 固始 华 州地区 ; 末 北方移民 构 部 二 移民 韩偓 刘若虚 蔡襄 陈可 宗族 显 当 兴宗族 因 动 原 崛 宗族 刘师 戴氏 龚氏 邱氏 包括 谷目陈氏 黄烨 李宏 宗族 木兰溪地区 精英 得注 仅 宗族精英当 进士 身 林英( 4 ) 郑济( ) 进士 孝宗乾道五 己 郑侨 宗族精英 苏 先( ) 蔡襄 ( 3 ) 陈可 ( ) 皆 进士 二 宗族精英 还 刘师 ( ) 弟刘夙( 5 ) 刘朔( )全 进士 身; 戴氏 亡 宗族 优 。 47 说, 大文化中 以 成为文化中 是有其历史 的。 为 大文化中 了有 事与 优 外,其 和经 来的社会 和人文 , 其 成文化 ,人 萃、 和状元多产的 。 宋代 文化的高度 和 荣为科举 了大 文化 高的 , 从而 科举事 的更 。文化与 、科举 在宋代 成、 ,形成 。 48 的 ,书 的 和 ,为 了许多人 ,也 了 科举 中举人数的 。在中 书 史上,南宋是书 的 期。 南宋 中 的南 , 的书 也 到了长 的 其中以 的 为 出。 , 对各 的 也 了 和科举 的 。而 是 时 特别 的一个 。 分 于南宋时两 的提高 的 三 而 到 十名,成为 最高的 , 而 特殊 的人数从 宋 期的 值 1 0 到 0 6。但 起长 三 分 来,这个数值 是高的, 表明 在十三 时, 三年 产生的 十多名 中, 有三分 多的人了 过特殊 。 而,对于 来说,这种 是在意 中的, 为 在 中 的 在 宋时期 是很 出的,而且 在南宋时 以 人 总数最多而 为多种多 而自 ,这正是 不 于 和长 三 的 49 。 书 的 是 事 的 ,更 的是 的 合,也 是 个 的学习 与 。 中 人 的大 南 , 其是宋 南 ,文化中 南 , 南 学术 荣。在 中,有 一 分是出 于 或书 第的 人,这些人的到来无论是 受 ,都自 形成了崇 文的 关于 的 时 现,这个 与 社会 。Hugh R. Clark 在 的 ,其实在宋 时期是 三种 成的。第一种是唐代的 其 到 和 时的 ,例如 、 化 、 、 许和 的 等。第 种是 与 和十 的 ,而这种 分成两类 一类是 人( 南、广 的人) 另一类是唐 的 ,这是 成大 分第 种的 ,例如 、 、 和 大等的 便是明 的 例子。第三种是 时的新 ,是 为社会的流 的 故而新 起的 ,例如 古、 、 和 等,另外也 了 、 和 的 等都是 的新 。值 意的是, 以 Clark 举出的这些 中,就有 许多是 出 ,例如 10 6 、 1082 都 是 ,而 年 (1169) 丑科状元 就是属于第一种 。另有 象 1091 、 10 0 、 大 1112 等 是 ,他们属于第 种 。 有 古 1027 本人、其 11 1 和 1160 是 出 另外 在宋 时其 已出 47 48 49 徐晓望,见《东南学术》,2002 年第 2 期,页 152。 黄洁琼,见《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页 122。 同(36),页 229-230。 39 位进士 龚氏加 龚茂良( ) 亡 九位进士 足 证 精英宗族 场 占 率 颇 所 精英 当地 肯定 当地 帶 挑战 改变 仅限 精英 员构 风尚 地方 风尚 往往 精英所帶动着 着 能够肯定 述 所 宗族精 英 福建 水平 工 定扮 着 足轻重 角色 众所周知 量 寡 往往 衡量 地方 教育 否兴盛 标志之 福建民间 全国 列前茅 方面得益 福建刻 业 迅速发 展 方面则 福建士 视 财 风气所致 据考 福建 著 刻 心之 刻 业始 五 初 相当发达 繁 量之 规模之 通之 前所未 福建麻沙版 闻 全国 仅印 刷 量 格 廉 当全国刻 业 进 黄 福建刻 遍布八闽 偏隅 县 镌雕之声 官刻 私刻 坊刻 刻 系统 刻 量 列 首 闽北建阳 量之 销之 获得 誉 浙江 四川并立 全国 刻 重心 研究福建建阳 籍 贸 指 建阳能够 国 印刷 心 主要原因 闽地区 浓密森林 造纸业 供 充足 天然资源 二 建阳 闽北 城镇所组 水路贸 交通路线使福建 江 地区极 重要 贸 港口枢 纽 打 五 北方 旧士族所保存 统 闽北地区得 充 发展 原因结 解释 何建阳能 少 世纪 间变 国 印刷 心 当然 建阳印刷业 发展 当地 身 印刷 需求 开始 校 官 私塾 千 万 只 印刷 目 还 它 福建地处东 基 少 政府 干涉 北方政治局势 所帶 困扰 因此 动 能顺利进 算 建阳 印刷 动并没 停止 难 解释 因 随着 停办 打 击当 印刷业 相 仅 四 印刷 量 目 增 减 追根究底 因 当地 统 考试 根 蒂固所致 除此之 当地 批忠 士 退隐后仍继续 闽北地区开办 校 讲 动 使 印刷业 久 衰 能继续发展 去 通 籍贸 印刷业 研究告诉 我 闽北地区 鼎盛 情况 地区所 达 水平 因此 地区进士 足 奇 产了十 、而 上最有名的 1178 在宋 时也出产了 。这 些都 以 明这些 在科 的 有 是 高的。也正如 Clark 认为的,这 些外来的 来到 时 会对 的人 来 ,而这种 不 于 的 50 人 成而已,更多是社会上的社会 。 一个 的社会 与文化 是受 社会 、影响 的,而 的是,上 Clark 举出的这些 在提高 的文化与学术 的 作上,一 演 举 的 。 ,藏书 的多 , 是 一个 文化 是 的 一。宋代 藏书在 都是名 ,这一 于 书 的 ,另一 是 人 书为 的 。 , 是宋代 名的三大 书中 一,其 书 于 代 ,两宋时,已经 和 荣了。数 多, 大,流 广都是 有的。特别是 ,更是 名 ,不 的数 最多,而且价 也最 。51 书 在宋代 人 金时代时, 书也 ,连 小 都有 。 、 及 三大 书 已经形 成, 书总 名 榜 。特别是 ,以其数 多、行 广而 种种美 52 ,与 、 为 三大 书 。 Lucille Chia 在 书 易时 出 成为在宋元时期中 最大的 中 是有三个 的。第 一是 的 为 提 了 的 。第 是 和 其他的 成的 易 成为一个与 南 为 的 易 。第三是 从唐、 代从 南下的 下来的学术传 在 到 分的 。这三个 合起来 了为 在 过一个 的时 成 了宋元时期中 最大的 中 。 , 的 是从 本 对 产 品的 而 的。学 、 学、 和成 上 的举子不 影响了 品的数 , 有 们的种类。 南, 本上 了宋代 的 和 来的 , 各种学术与文化活 都 行。就 是到了元代, 的 活 有 下来,这是 以 的。 为 科举的 ,本以为这会 时的 ,但是 反的, 以“ 书” 的 产 来看,其数 反 无 。 ,这是 为 学术传 与科举 文化的 深 。 外, 有一 于宋朝的 人在他们 在 学 和 学, 53 这些学术活 都 到 历 不 , 下 。 Chia 过书 易与 的 了 们 学术与文化 的 。这是其他南宋 无 法 到的学术与文化 。 这 与状元多产就不 为 了。 50 Hugh R. Clark, Portrait of a Community: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s of Kinship in the Mulan River Valley (Fujian) from the Late Tang through the S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pp.37-79. 林祖泉,见《中国地方志》,2008 年第 6 期,页 52。 林拓,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7 月(第 33 卷第 4 期),页 51-52。 51 52 53 Lucille Ch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yang Book Trade, Song-yua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7, Number 1, (June 1996), pp.41-42. 40 要知,在科举考试竞争相当激烈的宋代,印刷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 它的普及 使 书籍得以流通 ,知识得以传 播。这要归功 于北 宋时的毕昇 ( 又 作 毕 晟 , 约 970-1051年)了,因为胶泥 活字印书法是他发明的。 我们不应感到惊讶 宋代士子准备考试不只需要专注于研读固定的教科书,若想提高中举的机率,还要 熟读考试用的“时文”与类书等参考书。“时文”可以是已经通过考试的卷子或是 那些知道通过考试的诀窍的人所编纂的书籍。而类书就是将史籍中的各种资料依据 一定方法,分门别类地汇辑在一起而编成的史书,它兼有“百科全书”和“资料汇 编”的性质。士子们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即使长年苦读,也难于掌握 如此之多的知识,为了求速成,只得依靠类书。 从古到今,众多应考者都非常清 楚这类参考书的价值。宋代举子专读“时文”以应付考试的情况非常的普遍。而印 刷术在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印刷术的普及,固然使得知识能广为流通,但 是也正是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帮助考试的用书大量的流行,因此,在准备科举考试 方面,却明显的造成了一般人阅读重心的转移,从阅读经典史籍转到“时文”和类 书之类的参考书。所以,出版“时文”之有厚利可图就可想而知;而这种厚利还反 映在伪造的出版品上。在福建的建阳和建宁地区就出现过伪造“时文”的事件,而 特别到了南宋,伪造“时文”的情形相当普遍。 这种伪造的情形凸显了当时福建 地区的士子普遍上有这种需求,所以才有奸商愿意铤而走险,伪造“时文”来骗大 众购买。这样的情况反映了以往只有世家大族才拥得起的各种书籍在当时已唾手可 得。 总的来说,福建不仅是状元较多的地区,它也是两宋进士多产之地。这与其地 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的繁荣发展、教育与文化的发达、刻书业的繁荣、浓厚的学风 与劝学习俗息息相关。 54 55 56 第三节 小结 述 籍贯地理 显 移 趋势 追根究底 区 靠近当 京师 京师 国家级 教育机构 设 源 培养 才 极 趣 空间 北 部 北部 东部 北 政治 移 布 我 难发 比较 当 政治 环境 北 地 国家 政治 济 心 还 里 设备完 讯息灵通 健全 资 利 所 全国精英 汇集 此 理想当然 籍贯地理 布 呈 字型 布 间 籍贯地理 布基 隨着 相 变 打 北 初 开始 垄 场 从上 两宋状元的 分 来看, 们不 现和唐代的状元 ,其有 明 南 的 。 ,这是与 时的 大 有关。 宋状元最多产的 都是 时的 。 是一个 的 、经 与文化的中 。无论宋代 是现代, 的 都 在这 , 善, ,制度 ,各种 也多,这对于 人 有 大的便 。 以 都 于 是 的。 更有 的是从 上来看, 宋状元的 分 就 现出“十 分 ”,但 大 分的状元出自 和 。而从时 上来看,状元的 分 本上 宋的 、社会与文化的南 而 对出现 化,而 从 宋 期 就 断科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8) ,页 70。 何忠礼、郑瑾,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页 31,33。 刘祥光,见宋史座谈会主编《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辑) (台北:兰台出版社,2002 年),页 176,170-171。 54 55 56 41 方籍进士并没有垄断状元的情况,这要等到仁宋时才看到一个转折。当中是因 殿试考试内容、考官的影响力和特殊情况仍对北方籍状元有利。 南宋由于其版图的缩小与北方遭金人占领,全部的状元都来自南方,以往唐代 与北宋初期北方籍状元垄断科场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文化较落后的地区状元 也不多。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福建这个地方,因为除了靠近京师的地区外,它是两宋 状元比较多产的另一个地区。这与其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的繁荣发展、教育的发 达、刻书业与印刷业的繁荣、浓厚的学风与劝学习俗息息相关。 的南 为 42 第三章 宋代状元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之分析 身背景与婚姻关系往往是学者考察社会流动最直接的指标。正如第一章所提 到的柯睿格、许烺光、潘光旦和费孝通、魏佛吉、孙国栋与何炳棣等著名学者就是 通过各种史料整理出进士们的出身背景,并设定社会流动的标准,最后总结科举考 试是否帶动 了社会流动。又如柯睿格就是通过分析南宋仅存于世的两份(1148 及 1256 年)和当时的名人传纪,看登科士人的家庭北背景,他发现大部分人 的父亲、祖父与曾祖父三代都没有当过官。因此,他结论说宋代的社会因为科举考 试的关系,基本上还是提供了很多的上升机会。 对于这样的研究,哈特韦尔认为 以考试 中举人的 父系前几代为判断他们的出身是不够的,更应考察叔伯辈(uncles) 和跟他们有任何姻亲关系的亲戚(affinal relatives),看看他们是否真正彻底贫寒。 韩明士与哈特韦尔对于柯睿格的研究批评是合理的,因为只限于考察中举人的曾 祖、祖和父辈的士途会把相当一群没有子嗣的精英人物给排除于考察标准之外。所 以他们认为也应该考察叔伯辈的士途背景,以确认其真正出身。这样的做法是很全 面的,因为它也考虑到非直接父系(direct patrilineal) 方面的出身背景。不过这样做 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实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文献资料的局限。由于资料的不全,不是 所有中举人的叔伯辈的资料都被记录下来,尤其是出身比较寒素的中举人,有些连 自己父辈都无从可考,更何况是叔伯辈。就以宋代状元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没 有记载有关其父亲、祖父与曾祖父三代出身背景的,其有关他们叔伯辈的出身记载 也是无从 可寻 的。 然 而在另一 方面 ,一些出 身 于 较显赫家庭 的状元,有记录 父辈 的,大部分叔父辈的出身亦会被记录下来。例如仁宗天圣二年状元宋庠,其世系简 表如下: 出 1 2 表 3-1:宋庠部分家庭世系表 彦 宋鹏 宋 宋 准 宋大年 宋 宋 庠 玘 宋 宋 位 祁 1 E.A. 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No.2, (Sept 1947), pp.104-105, 121. 2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Issue 2, (Dec 1982), pp.418. 43 充国 俊国 宋保国 资料来源: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台北:鼎文书局,1976), 页 737-741,749,757。 类似宋庠这种包括了叔伯辈的家庭世系文献记载的状元并不少,就还有吕蒙正、陈 尧叟(陈尧咨) 、梁颢(梁固)、王曾、王尧臣、王昂、沈晦、张孝祥、詹睽、卫泾 等等。而我们亦会发现,其实没有一位被列入“出身于寒素家庭”的状元的叔伯辈 人物是有明确官职记载的。若是这样,要考察叔伯辈就变得不可能了。 本章的重点是分析宋代状元的出身背景和其婚姻关系,目的是要把状元和进士 做个比较,以更加确定科举考试是否帶动了宋代社会流动。若有社会流动,北宋与 南宋的状元是否有很大差别?选取状元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探讨社会流动的切入点, 只是诸多可能的视角之一。由这一群富有代表性人物身上观察到的问题,可能呈现 为一些小“点” 状或一些短“线” 型,当然不可能完备、也不可能覆盖社会流动 或“唐宋变革”论的所有重大议题,但笔者认为,这样能让我们从另一角度考虑这 个课题。 本章选择使用进士 与状元作为比较对 像以 探讨 社会流 动 是有两个原因 的。第 一,宋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录取人数激增,取士范围扩大,同时这 些登第的士人也开始大量进入官僚阶层,并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进士科出身的士人,往往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状元 尤甚;例如在政治上,宋代位至宰相和副宰相的状元共有 26 人,占状元总数的 22%,而其他状元大部分都官至四品以上,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关于这点将在第四 章详谈),他们大都身居要职、身负重任,这是唐、明与清朝的状元所不能及的。 第二,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状元,他们是众多优秀进士中的精英,没有其他 人 比 他们更 能 代表这个时代的社会 精英 了。 使用 状元的 资料 与 进士 的 资料相互比 较,假如两组的资料都吻合,这能更清楚地确定这时期社会流动的情况。但假如这 两 组资料 有分 差 , 则需要 更 进 一 步去找 出个中 原因 , 让我 们更 加 了 解 这时代。另 外,如第一章所述,由于宋代进士数量庞大,而且众多学者对于他们的确切数目还 存分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较有代表性的进士,以便和状元做出较精确的比 较。以北宋来说,本章选择了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与五年(980 年)榜的进士作为 比较对像。这是因为就以北宋初期的进士研究来看,仅有徐红的《北宋初期进士研 究》和何冠环的《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有针对性地对北宋初的进土做了 深入的 探讨 。这两 位 学者 皆 认为 太平兴国初 年的 进士 在宋 初 是最 具 代表 性 的。的 确,北宋前七八十年,与其前后的时期、前后的朝代相较,内部政治态势的发展尚 属平稳,惊心动魄的场面并不很多。“祖宗之法” 的长 养形及其良性运 行,大体 上是在这一期 间 。 所 以这时 间孕育 的 士 大 夫 对两宋社会与 政治 产生 着 深远的影 宋 宋 3 3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页 524。 44 何冠环 研究 北 朋党之争 进士 靠 所衍 座主门 同 系 交朋结党 进 步指 才 胡旦 既 太平 兴国 还 党魁 任 若 才 功 胡旦 既 前 吕 比 龙虎 之 后 苏 简 群 然 同 糸结党 进士 可谓 首开风气 胡旦 后 党争 苏 简 王曾 皆 党 此 秀同 进士 首脑 独 角色 地位 容我 去留 因此 章借鉴前 北 进士研究 北 做比较 方面 章将使用柯睿格 进 士( 4 5 < >)研究结果 做 照 研究 动 样 界定官宦精英 普通官吏 寒门 身 标 准直接 后 研究结 由 章 重点 要将太平兴国初 (北 ) 4 5 ( ) 进士做比较 因此 身背景 设定标准必须依照 组 之前所设 才 准确 比较结果 响。例如 的 就说明了在 宋的 , 们就是 科举制度 生 的 生及 年关 , 。他 一 出宋代大有 名的 , 是 三年榜的状元, 以 自 。 论人 ,论事 , 一榜人总的来说, 不及 一榜的 蒙正榜,更 不上有“ 榜” 称的 一榜 易 榜,但他们 是宋代第一 公 以 年关 的 , “ ”。4 正如 以 的 , 易 和 等状元 为 中的代表人物。如 看来,状元作为这些优 年 的 ,其 特的 与 不 们不 意他们。 ,本 人 的 宋 ,以便和 宋状元 。而在南宋 ,本 的 11 8 及 12 6 年 登科录 与状元 个对 。 与其他 社会流 的学者一 , 、 或 等出 的 影响最 的 论。 于本 的 是 年 宋 和 11 8 及 12 6 年 南宋 的 , 状元出 的 这两 学 者 下的 会 看出 。 笫一节 北宋状元的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 在界定进士出身背景标准方面,早在毛汉光研究中古士族时就有其定义。他把 阶层划分为士族、小姓和平民三种。士族是:州郡级著姓;父、祖、曾祖辈三 世之中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小姓是:县级大姓及地方豪族;父祖辈曾 任州郡掾属或千石以下官吏者;父祖辈之一曾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平民是: 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 而许友根在研究唐代状元时参考了毛汉光的标准,将 祖父、父亲和兄长中有任职四品(含四品) 以上的状元归于“ (1)高级官史家庭” 出身一类;将祖父、父亲和兄长中有任职五品(含五品) 以下、 九品以上的状元归 于“(2)一般官史家庭” 出身一类;将祖父、父亲和兄长均未仕(含未见历史记载 入仕) 的状元归于“(3)寒素家庭” 出身一类。 然后徐红在研究太平兴国五年的 进士时借鉴了许友根与阎步克的思路 ,遂有(1)高级官员家庭、(2)中下级官员家庭 和(3)寒素家庭,为进士划分背景。 由于本节要将太平兴国初期(三年与五年)的进 士和状元放在一起,以便与唐代的进士和状元作比较来探讨社会流动的课题,因此 也就有必要按照许友根与徐红所设定的出身背景标准来将北宋状元分组。先看许友 根根据上述的标准分析唐代状元的出身: 社会 5 6 7 8 4 5 6 7 8 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页 1-3。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77 年),页 123。 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页 327。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页 179。 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页 81。 45 表3-2:唐代状元的出身背景表 唐代状元的出身背景表 出 1 高 人数 总160 61 总比例(100%) 38% 总比例(100%) 来 许 《唐代状元 身背景 ( ) 级官员家庭 (2)中下级官员家庭 (3)寒素家庭 ( ) 21 78 13% 49% 资料 源: 友根 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页329。 从上表可见唐代出身于祖父、父亲和兄长任职四品及以上的官员的高级官员家庭的 状元有61人,占有史料记载的状元人数的38%, 超过三分 之一。出身于中下级官员 家庭的状元人数较少,只有21人,占有史料记载的状元人数的13%。而出身于寒素 家庭则有78人。由于其中包括未见史料记载其家庭背景的状元,所以实际出身于寒 素家庭的人数可能要小于这数目,比例应该比49%低。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寒素 家庭出身者还包括在正史中未见记载的状元或进士,之所以作这样的观点,主要是 因为既然在正史中没有其人物的记载,那么很可能在仕途上没有什么作为,也就是 说,出身于寒素家庭的可能性较大。在两宋118位状元当中,有文献记载(包括《宋 史》、《文献通考》、明人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 陈光辉主编的《中国状元大典》、周腊生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和周亚 非的《中国历代状元录》)其出身于官宦家庭背景的人数总共有48名,占总人数的 40.6%,而仅以北宋来看,其家庭背景属于官宦家庭有33人,如下表: 表3-3:出身于官宦家庭背景的北宋状元 身于官宦家庭背景的北宋状元表 官宦家庭背景的北宋状元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年号/月 家世/ 家世/背景 兄弟子孙 号 1 元年 为 唐 史 为 子, 有 (960) 2 年 中书 人 其子 为宋朝状元 (961)辛 ,以 祥 年 子 子 (96 ) 7 年 大 、 (966) 事 8 蒙 年 在唐朝 其子 子中 (967) 、 事 古 子 , 、 都是 及第 9 成 年 自 出 、 其子 (968) 外 , 子 10 年 荣为 代 时成 其子 为宋代状元 (969) 度 、是 南 1 年 为宋 杨砺 张去华 4 苏德 李肃 刘 叟 太祖建隆 庚申 太祖建隆二 酉 太祖建隆四 3 癸亥 太祖乾德四 丙寅 太祖乾德五 丁卯 柴 务 太祖乾德六 戊辰 安德裕 太祖开宝二 己巳 3 安守亮 太祖开宝五 祖父 后 刺 /父亲 县令 父官至 舍 〔后 周〕 父荫补太庙斋郎 后汉宰相苏禹珪之 父李咸秩官至督府司马 先祖刘仁轨 官至宰 相 参知政 刘熙 之 父柴 牧进士 身 官至 员 郎 父安重 五 后晋 德军节 使 河 望族 父亲安德裕 太祖开宝 育4 皆 官职 张师德亦 孙 曾参加礼部考试 兄李穆官至谏议 夫 参 知政 刘宗儒官至太 舍 宗弼 宗诲 进士 柴贻范推恩授奉礼 郎 官至国 博士 安守亮亦 46 壬申 14 宋准 太祖开宝六年 (973)癸酉 15 王嗣宗 太祖开宝八年 (975)乙亥 16 吕蒙正 太宗太平兴国 二年(977)丁 (972) 丑 17 18 20 22 胡旦 太宗大平兴国 三年(978)戊 寅 苏易简 太宗太平兴国 五年(980)庚 辰 梁颢 太宗雍熙二年 (985)乙酉科 陈尧叟 太宗端拱二年 (989)己丑 3 孙何 太宗淳化三年 (992)壬辰 24 孙仅 真宗咸平元年 (998)戊戌 26 陈尧咨 真宗咸平三年 (1000)庚子 27 王曾 真宗咸平五年 (1002)壬寅 30 梁固 真宗大中祥符 二年(1009) 2 二年己巳科状元、是河南 望族 祖父宋彦升官至库部员外 郎、父宋鹏官至秘书郎 曾祖父官至宝鼎令、祖父 仕至防御推官、父官至军 事判官 祖父官至户部侍郎、父官 至起居郎 父为某县令 父为后蜀进士、当过州 县,官至光禄寺氶 曾祖父当过武城县主簿、 祖父明经出身,官至天平 旱节度判官 其高祖与父亲曾仕后蜀新 井令与左谏议大夫,与父 同日受赐绯衣(五品官 服) 祖父是很有名望的学士、 其父官至殿中氶 祖父是很有名望的学士、 其父官至殿中氶 其高祖与父亲曾仕后蜀新 井令与左谏议大夫 父亲王兼官至著作佐郎、 叔父王宗元官至侍郎 父状元梁颢官至翰林学 士;推恩进士及弟 儿宋大年为校书郎、侄儿 宋郊为状元、宋祁是一代 名臣 二子都以恩荫得官。官至 内殿承制和太子中舍 7 子都以恩荫得官,但只 得九品官,仅六子官至龙 图阁直学士。弟弟、叔父 等皆居高官 其子胡叔彩官将作监主簿 3 个儿子以恩荫得官、孙 子以父恩荫得官、有官至 长史、三司度支判官 长子梁固是状元、三子果 道进士出身、仁宗朝宰相 长子官至都官员外郎、次 子官至中舍、大弟弟官至 宰相、小弟弟是状元,官 至节度使、子侄辈数十人 当官 其子为大理评事、其弟孙 仅亦是状元 状元孙何之弟 状元陈尧叟之弟、两子都 以恩荫得官、官至太子宾 客和馆阁校勘 没儿子、后抱弟弟儿子王 绎为后,官至兵部郎中、 秘阁校理 47 己酉 31 张师德 真宗大中祥符 四年(1011) 辛亥 34 蔡齐 真宗大中祥符 八年(1015) 乙卯 36 宋庠 仁宗天圣二年 (1024)甲子 37 王尧臣 仁宗天圣五年 (1027)丁卯 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 张去华之子 曾祖蔡绾曾任莱州胶水 令,少孤依外家刘氏 父宋玘官至九江掾 其六世祖在唐代官至刺 史,其父王渎官至侍郎, 叔父王洙官至侍读学士兼 侍讲学士,为名臣 41 杨寊 仁宗庆历二年 父扬居简官至都官员外 (1042)壬午 郎,曾任职于庐州。 44 郑獬 仁宗皇祐五年 父郑纾仁宗、天圣八年进 (1053)癸巳 士,长期任地方官,官至 代理大理寺少卿兼祠部郎 中 47 王俊民 仁宗嘉祐六年 父王弁,以《诗经》登 (1061)辛丑 科,历仕鄆州司理、开封 府判官 49 彭汝砺 英宗治平二年 其父为鄱阳郡吏 (1065)乙巳 50 许安世 英宗治平四年 父许拯官至奉天知县,以 (1067)丁未 奉议郎(正八品)退休 58 马涓 哲宗元祐六年 父马从政曾出仕 (1091)辛未 60 何昌言 哲宗绍圣四年 父正臣官刑部侍郎 (l097)丁丑 67 王昂 徽宗政和八年 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说侄 (1118)戊戌 孙) 69 沈晦 徽宗宣和六年 祖父沈遘官至翰林学士, (1124)甲辰 为一代名臣,叔父沈括是 《梦溪笔谈》的作者 兄弟皆登仕、其子亦进士 养子蔡延庆官至吏部侍郎 弟宋祁官至龙图阁学士、 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 其子同老、明老因荫补得 官,明老官至通直郎加一 级 兄杨察官至礼部侍郎、翰 林学士承旨 弟彭汝霖进士出身,官至 显谟待制,彭汝方以荫出 仕,官至知州 弟弟沈辽以文才传名天 下,其与沈括和沈晦时称 “三沈” 48 再进一步分析,依据同样的标准,把上述北宋全期33位状元的出身背景整理如下: 表3-4:北宋全期状元出身背景比例表 北宋全期状元出身背景比例表 皇帝(登 年分) 状元 1 高 总数 1 (960-976) 1 2 (976-997) 8 1 12 (997-1022) 12 2 16 7 (1022-106 ) 1 0 0 (106 -1067) 2 0 0 6 (1067-108 ) 6 0 0 7 (108 -1100) 0 0 8 (1100-112 ) 8 1 12 总计 69 9(13%) 序 号 3 4 5 位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5 3 3 5 5 5 3 5 ( ) 级官员 家庭(%) 5(33.3%) ( .5%) ( . %) ( %) ( %) ( %) ( %) ( .5%) (2)中下级官 员家庭(%) 5(33.3%) 5(62.5%) 4(33.3%) 5(38.5) 2(100%) 0(0%) 2(40.0%) 1(12.5%) 24(35%) 35%) (3)寒素家庭 (%) 5(33.3%) 2(25.0%) 6(50.0%) 8(61.5) 0(0%) 6(100%) 3(60.0%) 6(75.0%) 36(52 (52%) 述的数据显示,从太祖朝到太宗朝,状元的出身还是以官宦家庭(即(1) 和(2)) 背景为多,但真宗朝开始就出现了出身于官宦家庭和寒素家庭各占一半的情况,而 自仁宗朝开始(除英宗朝外)就出现明显的转拆,来自寒素家庭的状元超过了出身于 高级官员家庭与中下级官员家庭的状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下级官员家庭的 状元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从唐代的13%增加到北宋的35%。换句话说,状元从唐 代到北宋,其出身于官宦背景的百分比直线下落、人数越来越少。同时,数据也显 示从唐到北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的跌幅最大,从38%下降到13%。与此同 时,中下级官员家庭与寒素家庭的状元则增多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情况并不像中古时代士族垄断科场那样。例如在唐 代,状元几乎都被地方大士族垄断,其中 它括清河崔氏(崔昭纬 、崔胶、崔昭矩、 崔岘);弘农杨氏(杨凝、杨凭);荥阳郑氏(郑洪业、郑昌图、郑合敬、郑颢、郑全 济);济源裴氏(裴俅、裴文德、裴延鲁);京兆韦氏(韦谌、韦瓘),当中当然也包 括了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等大士族。而且从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 身官僚家庭的占绝大多数(91.78%),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6人,占76.71%; 若从状元父子档与兄弟档的角度来观察,唐代与宋代的情况也迵然有异。唐代共有 151状元,当中就有7对父子挡、11对兄弟挡和4对祖孙挡。 反观宋代118状元只有3 对父子 挡和2对兄弟挡 ,都是在北宋前期。北宋之后再 也没有这 样的情形出现。可 以说,就以状元来看,随着旧士族的消融和科举制度的日渐完善,各层次的人民更 有机会利用科举考试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制造了社会流动。这样一来,宋以前 士族垄断科场的情况就不再出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唐代的士族,其后裔繁衍 到宋代仍有一些是很优秀的士人,但是毕竟过去先辈那段辉煌的时代已过去,要看 上 9 9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页 148,104。 49 祖父 父亲和兄长中有任职四品(含四品) 以上的情况就非常困难了。真宗景德 二 李迪就是一个好例子,《乐全集》卷三十六载: 迪字復古,先世自趙徙燕,大王父在欽以武材仕范阳军,逮唐季之难, 渡河乐濮之风土营,家老焉……(“中谥文定李公神道碑铭” 条) 而在《宋史》卷三一0也有类似记载: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后徙幽州。曾祖在钦,避五代乱,又徙家 濮。 这两组资料透露了李迪是唐代赵郡李氏的后人,因为避乱而迁徙到了濮。他的祖父 与父亲都没有官职,虽是名门望族之后,但是在上述的标准下,其出身就归类于寒 素了。 其实无论学者们怎样解释这个时期在政治与社会上的精英人员的替换或转变, 他们不能否认的是与前几个朝代相比,在政治或社会舞台上表演的主要人物已不属 于同一类,而就以科场最优秀的人物来看,我们可以举几个较明显的例子来证明这 时期的 确 是 门阀 制的终 结 和“ 平民 ”的 兴 起。 先 看看 太祖建隆 三年状元 马适 的出 身。他是北宋第一个南方籍状元。关于他的出身与婚姻状况的资料不多,但知道其 祖父和父亲皆未仕,不过都是非常注重自身修养之人。 再看仁宗皇祐元年状元冯 京,据说冯京父亲死得早,所以少年时生活贫困、潦倒。《宋人轶事汇编》载: 冯当世未第时,客余杭县,为官捕拘窘,计无所出,闷题一诗于所寓寺 壁。一胥魁范生见之,为白余抗令云:“冯秀才甚贫,但见所留诗,他日必 贵显。” 因诵其诗,令逐释之。诗曰:“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西 风。可怜四海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不难猜测,冯京的遭遇不像是官宦或显赫家庭的成员,其背景应属潦倒的寒门,不 然不会那么落魄。在宋代,“榜下捉婿”之风是存在的。冯京就是一个好例子。他 中状元时未婚,仪表非凡,成为达官贵人选佳婿的对象。《宋史》卷三五四载: 到 、 年状元 10 11 12 13 (宋)张方平撰《乐全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04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401。 (元)脱脱等撰《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7),页总 10171。 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9 年),页 221。 丁傅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 531。 10 11 12 13 50 “冯京⋯⋯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 方负官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倾之,宫中 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 冯京当时29岁,而提亲的正是当时张贵妃很得势的伯父张尧佐。他甚至说那是皇上 的意思, 可惜最 后冯京还 是推辞了这门婚事而与宰相富弼(1004-1083年)的女儿结 婚。富弼是历 仕真 、 仁 、 英 、 神宗四 朝, 官 居 宰相 的 政坛 大人物。而 冯氏 与 富 氏家世背景相当悬殊,但是却没有影响两家联婚。 尽管民间常传士人点为状元, 然后当驸马这类如意的美事,但是宋代却没有任何状元当过驸马。可以说,无论他 们的出身背景如何,一旦他们变成状元,就有“资格”跟高官、乃至宰相联姻。冯 京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另看仁宗嘉祐四年状元刘辉的出身,《宋人轶事汇编》 载: 丧祖母,乞辞官,以嫡孙承重服。哀族人之不能为生者,卖田数百畝以 养之。四方从学者甚众,县大夫易其里曰美荣社,名其馆义荣斋。辉于初 仕,家无余资,能力为之,士君子尤以为难。 这段记载说明刘辉在祖母守丧期间,为了接济族中贫困者,他购置义田,又设义学 接待四方学子。而在未入仕途时,家境也是很困难的,这些都证明他并非什么显赫 的大家族人物。《无为集》卷十三载: 以治平二年春三月十有三日感疾而卒。享年三十有六……妻之男一人, 女三人皆幼……(“故刘之道状元墓志铭”条) 这里并没有特别提及刘辉妻子是什么背景,只说明了他有一男三女,所以其妻应该 是寒素出身。再看仁宗宝元元年状元吕溱的背景,《宋史》曾记载: 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 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 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 吕溱死后,神宗很是悼念,从他的话当中可以知道吕溱在朝中从不接近权贵,所以 被排挤。神宗也说明他家境贫困,孩子也小,所以会有困难,要好好安葬他以奖励 14 15 16 17 同(11),页总 10338-10340,10352。 同(13),页 471。 (宋)杨杰撰《无为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99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54。 同(11),页总 10402。 14 15 16 17 51 臣之节。吕溱本来就是寒门之士,而其婚姻在众多文献中亦不见有记载,相信 背景亦属寒素。更有资料证明在某些个别情况下,最高统治者出于特殊需要,还 可能故意抑豪族、扬寒门,把无尚的荣耀降临到普通平民子弟头上。范镇落一甲, 吕溱中状元,便是其中一例。吕溱的祖宗三代都是平民。 这些状元的出身与唐代 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寒素家庭状元的崛起外,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下级官员家庭的状元有明显 上升的趋势,已从唐代的13%增加到北宋的35%,这股势力不容忽视。首先看看太平 兴国三年的状元胡旦。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载: 吕文穆公未第时薄游一县,胡大监旦方随其父宰是邑,遇呂甚薄,客有 誉。吕曰:“吕君工于诗,宜少加礼。”胡问诗之警句。客举一篇,其卒章 云:“挑尽寒灯梦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汉尔。” 吕闻之甚恨而 去。明年,首中甲科,使人寄声语胡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胡答曰: “待我明年第一人及第,輸君一筹。”既而,次榜亦中首选。 早在吕蒙正与胡旦还不是状元时,双方已切磋过文学。从上文可知胡旦的父亲是其 县令,所以他并不是出身寒素家庭,而是属于中下级官员家庭的子弟。其实随着中 古士族的消融,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有下降的趋势是很自然的。而在教育条 件和文化环境方面,中下级官员家庭所能提供的比寒素家庭的子弟又会来得好,因 此,这股势力渐渐地在当时占有优势。关于胡旦的婚姻,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只知道其子为胡叔彩(《文庄集》卷二“新除秘书少监致仕胡旦男叔彩可试将作监 主簿制” 条)。 另一位类似胡旦出身背景的状元是苏易简,他正是太平兴国五年 状元,《宋史》载: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父协举蜀进士,归宋,累任州县,以易 简居翰林,任开封县兵曹参军…… 苏易简的父亲是后蜀进士,任过地方官。至于有关他的家族与婚姻状况,其孙苏舜 钦撰的《苏学士集》卷十四的和则有较 多记载: 他为 其 18 19 20 21 陈光辉、席凤宁主编《中国状元大典》(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页 510-511。 (宋)欧阳修撰《六一诗话》,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478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251。 (宋)夏竦《文庄集》(卷二),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87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63。 同(11),页总 9171。 18 19 20 21 52 先公讳耆,字国老,曾祖寓剑州,司马夫人龚氏。大父协中,进士甲科 任陵州判官。孟氏朝京师谪怀州司寇參军。雍熙中召对授光祿寺丞、知开封 府兵曹事,累赠刑部侍郎。太王母薛氏,封河东郡太夫人。皇考易简,太平 兴国中首登进士第。才十年,遂参大政、赠太师尚书令。母崔氏,封广平郡 太夫人。公生七龄,以父任宣节校尉、左千牛备身俄加振武副尉。踰年大令 薨恩,授通直郎祕书。省正字未冠,谒文正王公旦。公器之以息女归章,圣 帝即位改奉礼郎。既冠举,进士时试条至严兩中优等,廷校不得在高第诎所 素志辞焉。后一年,以文奏御诏试玉堂赐及第东封转大理评事……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再整理出下表: 22 表3-5:苏易简家庭姻亲表 苏(高祖) 龚氏 苏协中 薛氏 苏易简 苏寿 崔氏 苏耆 王氏 苏舜钦 苏宿 苏叟 周氏/吴氏/张氏 苏易简的父亲娶的是官宦家庭之女薛氏,这多多少少对苏氏家庭的兴盛发展有帮 助。苏易简的妻子崔氏的情況则不很清楚。他们育有四子,长子苏寿和三子苏宿的 婚姻没有相关文献记载,但都有一些官职。二子苏耆却娶了王旦次女为妻。王旦既 是当时名相,亦出身三槐王氏望族;他也是苏易简同榜的进士,有同年之谊。其四 子先后娶了周氏、吴氏和张氏,但她们的家世情況却无法从文献知晓,相信应属寒 素背景。接下来分析真宗咸平五年状元王曾,他也是来自中下级官员家庭的状元, 《宋史》载: (宋)苏舜钦撰《苏学士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92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100-101。 22 53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 善为文辞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 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 宫灾,乃出知青州。 王曾的父亲兼曾官至著作佐郎,但死得很早,叔父正宗元则官至侍郎,他即由王宗 元抚养成人。另外,仁宗初期,由刘太后听政,拜他为宰相,但王曾却与她作对, 照样裁抑以太后为首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因此被罢免。由此可以确定的是他并非出 身于这些豪门贵族。在婚姻关系方面,看看王曾是多么的“抢手”,《石林燕语》 载: 王沂公初殿时,固已有盛名。李文靖公沆为相,适求壻,语其夫人曰: “吾得壻矣。”乃举公姓名曰:“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是时吕 文穆公家亦求姻于沂公。公闻文靖言,曰:“李公知我。”遂从李氏唱名, 果为第一。 明显的,李沆(947-1004 年)和吕蒙正这两位独俱慧眼的政坛老手都认为王曾是个有 才华的年轻人,必能当上状元。而事实也是如此。在众多选择之下,王曾最后还是 当上了宰相李沆之婿。李沆是北宋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奉公 守法的官员,世代为官清廉,有良好的家风与传统。而吕蒙正的家庭也是当时赫赫 有名的,《宋史》载: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子从 简,再为国子博士;惟简,太子中舍;承简,司门员外郎;行简,比部员外 郎;务简,亦国子博士;居简,殿中丞;知简,太子右赞善大夫……蒙正弟 蒙休,咸平进士,至殿中丞……龟图弟龟祥,殿中丞、知寿州。子蒙亨,举 进士高等,既廷试,以蒙正居中书,故报罢……次子蒙巽,虞部员外郎;蒙 周,淳化进士及第。蒙亨子即夷简也。次子宗简,亦进士及第。 如此显赫的家庭成员,吕蒙正的出身是属于高级官员家庭无疑。他的祖父吕梦奇在 后唐时期政权中担任过户部侍郎,从吕蒙正开始家庭渐兴盛,一直到哲宗朝;一门 连续为宋朝服务了七朝,而且都身居要职,可以说在宋代绝无仅有。吕蒙正本身侍 23 24 25 23 24 25 同(11),页总 10182-10186。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 139。 同(11),页总 9647-9652。 54 太宗与真宗两朝、三度为相,自然是许多有识之士的联婚对象。他与状元皆有姻亲 关系: 表3-6:吕蒙正部分家庭姻亲表 吕蒙正 宋 氏 柴成务 吕氏 吕氏 孙暨 无论说是 吕 蒙正 选 “ 佳婿 ”,或是状元们 选 “ 佳岳 ”,其实 双方 都是一种 互惠互 利、相得益彰的关系。要知,吕蒙正和这两位状元的家庭背景并不能说是门当户 对,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联婚。其实状元和宰相级的人物联婚的例子还包括真宗大 中祥符八年状元蔡齐,他是宰相晏殊之婿;另有仁宗天圣八年状元王拱辰,他是参 知政事薛奎的女婿,而他的女婿李格非则又是宋代著名学者。他们绝大部分都不在 乎状元的出身背景,“以才择婿” 变成了这些有识之士的联婚原则。 以整体来看,无论状元的出身背景如何,几乎全部有婚姻记录的状元都与宰相 等级的人物联婚,形成了一个“状元--宰相”婚姻网。这是北宋状元婚姻状况的特 色。这个和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其子女婚姻特征有些差别。首先,无论是在进士登 第以前,还是在登第之后,甚至是在位至高官之时,他们的婚姻都十分讲究门当户 对。例如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的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马亮等人,在登进 士第以前所娶妻子一般均与他们自身一样,也是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 这个情 况和上述宰相不论背景选状元为婿的情况很不同。另外,除非其是状元或进士精英 级人物,不然普通的进士根本无法引起高官们的注意与青睐。我们是有理由相信, 在北宋每榜上百、甚至有时上千的进士学衔的情况下,假如其不是名列前茅的状元 或进士精英的话,是不可能与当朝的显赫人物或高官打交道的。所以,北宋“因材 择婿”的例子是有的。徐度的《却扫编》上卷有记: 本朝公卿多有知人之明,見于择婿与辟客。盖赵参政昌言之婿为王文正 旦,王文正之婿为韩忠宪亿、呂恵穆公弼,呂恵穆之婿为韩文定忠彦,李侍 郎虛已之婿为晏元献殊,晏元献之婿为富文忠弼、杨尚书察,富文忠之婿为 冯宣徽京,陈康肃尧咨之婿为贾文元昌朝…… 不 难 看出,上 述 例子中的人物不是状元就是 进士精英 ,不 然 很 难 与 宰相 等高 官占 边。其实,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到有识之士在选择婚姻对象时 26 27 同(8),页 162。 (宋)徐度撰《却扫编》,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63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60。 26 27 55 因素 方面考虑家世 方面 重 方 才能 因此即 使 方 身 级官员家庭, 只要 进士 任官 亦可选 女婿 望 方式保持家庭政治地位 延续 解释 何 述 显赫 官 愿 同背景 联婚 并 乎门当户 观念 因 才气 今后 政治 前途 重要 样 情况 同 假 陶晋 士族 家族婚姻研究 较全面 宏观 话 那 里所 宰相 婚姻网则 较微观 方面着 位 点 供佐证 陶晋 研究 士族 家族 发 婚姻 密切 联系 复杂 婚姻网络 发 宰相 互相结姻亲 非常普遍 王旦 儿 王素结 次婚: 任妻 宰相李沆 甥女 任 张士逊 女儿 王旦 女儿 嫁 吕夷简(吕 侄儿) 儿 范质 孙 苏 简 儿 同样 情况 贾昌 女儿 嫁 庞籍 儿 庠 侄 李迪 女儿 嫁 王旦 侄儿 陈尧佐 儿 向敏 孙 宰相 宰 还发 宰 相家族之间 互通婚姻 北 相当普遍 相家族 二 甚至 几 延伸 情况 陶晋 结北 士族 婚 姻 指 世纪 叶 士 夫之间 婚姻纽帶强 氏 韩氏 谢氏 范 氏 胥氏 家族间互相 婚 並 士 夫家族联婚 致 错综复杂 婚姻网 仅 述北 婚姻 况 能 力地支持 陶 晋 观点 怎样 创 地解释 变革 任何 件 某理 所处 背景所 诚言 什么 方面 么 差异 简单地 思想 所 同 包弼德所 注 里指 可能 普通 民 应该 能 导 众 国家 精英 ; 场 秀 ; 颇 当 政治 所 重视 群 肯定 独 地位 义 容我 忽 视 伊佩霞 考察 墓志铭 发 精英 相较 清 精英 结婚 龄 稍晚 她 延迟婚姻 男方欲寻求 比较 巩固 身 地位 策略 她 考试 直 接 系 超 半 官员进 官僚集团并非通 考试 因此 那 想 当 官员 弟能通 权 门荫 进 官僚集团 趁早结婚; 渗入了一些新的 ,一 ,另一 更看 对 本人的 , 对 不是出 于高 但 是及第 或现 , 为 。他 28 们就是希 以这种 的 。 这正好 了为 上 的 高 都 意和不 的状元 , 不在 对的 了, 为对于他们来 说, 与 在 上的远大 更为 。这 的 与唐代的有很大的不 。 如说 Beverly Bossler 和 生对宋代 的 是 与 的 , 这 提出的“状元-” 是从一个 与特殊的 手来 为这两 学者的论 提 。Beverly Bossler 和 生在 宋代 的 时 现他们的 都有 的 ,形成了 的 。 Bossler 现宋代 (Grand-Councilor) 的现象 。例如 的 子 过三 第一 子是 的外 ,而第三 是 的 。 的三个 也分 别 给了 蒙正的 的 子、 的 子和状元 易 的 子。在 的 下, 朝的两个 分别 给 的 子和状元宋 的 子。状元 的 三个 也分别 给了 的 、 的 子和 中的 子。这种 与 现这种现象在 的 无论在 宋或南宋都 。Bossler 的第 代, 于下 代都有被 的 。29 生在总 宋 的 时 出在十一 中 , 大 的 化。呂 、两 、 、 、 等 为 , 且与其他 大 ,以 形成一个 的 。30 就 以上 宋状元的 状 来看,这 有 Bossler 和 生的 。 其实,无论人们 有 意 唐宋 或其他 历史事 ,他总是受到 了 论或 的学术 影响。 ,为 唐代与宋代在各 有这 大的 , 说是这两代人的 与行为有 不 ,这也是 特别关 的。 而这 的“人”不 是 的人 ,他们 是 领 大 、影响社会与 的 分子 而状元作为科 最优 的人物 也作为 受 时社会、 与文化 的一 特殊人物, 的是他们有很 特的 与历史意 ,不 们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在 宋代的 时 现,宋代的社会 明 的社会 在 年 上有 的现象。 认为 是 一 个 好的对象,以作为 自 社会 的一个 。 认为这与科举 有 的关 。在宋代, 过一 的朝廷 入 过科举 。 , ) 来 入 的会 但对于 些 他 时 的子 过特 ( 徐红,见《求索》,2008 年第 1 期, 页 212-213。 28 29 Beverly J.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pp.78-80.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1),页 134135。 30 56 弟通 升迁 却 稍晚婚 可能 机 毕竟假 失 利 亦 权 门荫 可用 荫补 官员 源 主要渠道 然荫 补 虽众 列 身 政治地位 进士 身 跻身 级官僚队伍较 困难 沉 州县官 财务监当官 巡检使 低级 级差 遣 批官宦 弟虽可通 门荫得官 又 身 官职 热衷 考 显示 力 家 身 乏 太宗雍熙二 梁灏 儿 梁固 孙梁适 进士 身 官至宰相 梁灏官至翰林 士 梁固 可 用 权得官 却要 考取 : 固字仲坚。幼有志节,尝著《汉春秋》,颢器赏之。初,以颢遗荫,赐 进士出身。服阕,诣登闻院让前命,愿赴乡举,许之。大中祥符元年,举服 勤词学科,擢甲第。 这对状元 父 子的 佳话 广为流传,其 后梁固 的 儿 子 梁适 也 跟 其 父 一 样 , 虽 有 门荫可 使,但却要自己去挣个正名。另外有真宗景德二年状元李迪,官至宰相,其子李柬 之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柬之的儿子李孝基考中进士前列,官至光禄寺卿。 另有侄子、侄孙数人,或因李迪恩荫出仕,或自已考中进士,都任过要职,各有所 长。再举太祖建隆二年状元张去华,其子张师德亦是状元,《宋史》载: 师德,字尚贤。去华十子,最器师德。尝欲任以官,辞不就。去华曰: “此儿必继吾志。” 张去华有十个儿子,师德最受器重。他曾想直接用特权给他谋个官职,但师德不肯 接受,所以去华才会说这个儿子必将继承他的志向。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虽然有许多 状元其实都能通过一些特权而谋得官职,但他们却更热衷于通过科举正途来为自己 的仕途铺路,毕竟通过门荫所获得的官职一般较低,而且晋升机会也不多。另外, 宋代有 规定 ,已有 官职 者 可 以 参加 科举 竞争 , 得 个“正 途 ” 出 身 ,但不 得当 状 元。在试卷糊名的情况下,如果已被定为状元,在宣布名次前也得把状元宝座让出 来。由于有这个规定,殿试便出现了多起有官职的人早前被点为状元,但最后又得 让出状元宝座来,由第二名顶上的情况。详情如下表: 们的子 过科举而 的 会 ,以等待 更好的 会, 如科举 31 ,最终 有特 ( ) 。 ,在两宋,是 来 的 , 人数 ,但不 为“有出 人”, 不如 及第等科出 人, 高 为 ,大多都下 在 、 、 等 、中 32 。 而在宋代,就有一 子 过 , 或者本 已有 , 但都 于 个科举正名,以 自已的实 和提高自 的 分。这在状元中不 例子。例如 年状元 ,他的 子 也是状元,其 也是 出 , 。 学 , 本 以 特 ,但他 自已 正 名,《宋史》载 33 34 31 Patricia Buckley Ebrey, “Marriage Among the Song Elite”, Stevan Harrell(ed.), Chinese Historical Microdem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41. 32 33 34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页 27。 同(11),页总 9866。 同上,页总 10111。 57 表3-7:两宋让位状元表 帝号/ 帝号/年代/ 年代/月 1 皇 元年(10 9) 丑 2 和 年(1118) 高 年(11 ) 高 十 年(11 2) 高 十 年(11 8) 得位状元 让位者 资料来源 《宋史》 1 6 《宋史》 21 《宋史》 1 6 《中 小 》 0 《 以来 年 录》 162 《 以来 年 录》 18 《文 》 170 《两朝 》 《 记》 1 仁宗 祐 4 己 冯京 沈遘 卷5 徽宗政 八 戊戌 王昂 赵楷 卷 3 宗绍兴五 35 乙卯 汪应辰 黄中 卷5 4 宗绍兴 二 4 壬戌 陈诚之 秦熺 兴 纪 卷3 5 宗绍兴 八 4 戊辰 王佐 董德元 建炎 系 要 卷 6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 梁克家 许克昌 建炎 系 要 卷 4 7 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 萧国梁 赵汝愚 忠集 卷 8 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 邹应龙 莫子纯 纲目备要 卷4 9 宁宗庆元五年(1199)己未 曾从龙 许奕 建炎杂 甲集卷 3 这样的情况告诉了我们就算是当时的官宦家庭,在保持社会地位的策略上来看,通 过科举考取功名仍是最直接有效和有保障的方法,而与其他有势力的家族缔结良缘 只是一种后备或巩固家族势力的手段而已。也正如上述北宋状元的婚姻情况所现 示,宰相等高官和状元都似乎对彼此“情有独钟”,因此形成了一个“状元--宰 相”婚姻网。 上述是唐代与北宋状元的比较。现在把视线转移到进士身上,两组资料互相对 照有助于确认唐代与北宋的转折课题。这里使用何冠环在其《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 三年进士》一书中,列有该榜进士可考者17人的姓名、籍贯、家世、任职等资科作 为参考: 表3-8: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出身背景表 出 1 高 人数 总17 1 总比例(100%) 6% 总比例(100%) 来 《宋 与 9-10。 身背景 ( ) 级官员家庭 (2)中下级官员家庭 (3)寒素家庭 ( ) 6 10 35% 59% 资料 源:何冠环 初朋党 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页 太平兴国三年共有74位进士考殿试,但可考者仅17人。在这当中出身自高级官员家 庭的比例只有6%,加上来自中下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也只有41%。换言之,这榜出身 自寒素家庭的进士占了多数。而这一榜的状元胡旦 ,只有其父 为某县令,并没有 其他关于其祖辈或兄弟的仕途记载,因此实属出身中下级官员家庭的状元。这榜的 进士出身的各比例是否与其他太平兴国时期的相符?我们可以考察下一榜(太平兴 国五年)的进士出身,看下表: 58 表3-9: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出身背景表 出 1 高 2 中下 身背景 ( ) 级官员家庭 ( ) 级官员家庭 (3)寒素家庭 其他(高 丽人) 人数(总33) 2 12 18 1 总比例(100%) 36% 55% 3% 总比例(100%) 6% 资料来源: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页96。 不难发现,以进士出身背景总比例来看,这两榜的几乎一样。只是这榜多出一名高 丽进士。出身自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同样是6%,而来自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 的进士与前一榜相比,个中分别没 有超过 4%.可 以说,太平兴国 三年和五年的进士 出身的各项比例是相符的,两榜之间的差别很小。 其实,太平兴国三年和五年是太宗朝执政初期的时期,假如要对这时间的进士 与状元作较准确的探讨、更全面掌握他们的出身背景,是有必要兼顾到前后执政时 间的状元出身背景的资料,毕竟每一榜的科举考试只能产生一名状元,但进士的数 目可以上百计算。假如攫取太宗前后一朝状元出身背景的资料(详看附录一),便会 得下表: 表3-10: 10:北宋前三朝状元出身背景比例表 皇帝(登 年分) 状元 1 高 总数 1 (960-976) 1 2 (976-997) 8 1 12 (997-1022) 12 2 16 7 总计(100%) 35 8(23%) 总计(100%) 序 号 3 位 太祖 太宗 真宗 5 ( ) 级官员 家庭(%) 5(33.3%) ( .5%) ( . %) (2)中下级官 员家庭(%) 5(33.3%) 5(62.5%) 3(25.0%) 13(37%) (3)寒素家庭 (%) 5(33.3%) 2(25.0%) 7(58.3%) 14(40%) 得注 果 较早呈 太平兴国进士 身背景简 (即 3 3 ) 做 照 我 能发 点 首先 组 整 比 呈 着同 样 趋势 即 身 寒素家庭 ( 进士) 次 级官员家庭 少 级官员家庭 ( 进士) 二 身 级官员家庭 进 士 比非常接近 35% 3 % 范围内 级官员家庭 比 显 进士 ; 算 做 比 比较 进士 %仍 然 低 尤 太祖 竟 达33.3% 四 身 寒素家庭 进士 比 要比 得 因 级官员家庭 进士要比 得少 算 使 用北 全 身背景比 ( 3 4) 太平兴国进士 身背景简 比 较 我 亦 发 身 级官员家庭 进士 比率 显 差距 还 比较 究竟 什么原因使 组 身 差? 原因 初 开国 太祖心目 用 重要 用 字 首先 当务之急 要建立统治秩序 安定赵 政权; 项使 完 疑 赖 批 值 意的是,如 上表和 现的两个 出 表 表 -8和 表 -9 个对 , 们 现一些特 。 ,两 人 体的百分 都 现 的 , 出 于 的状元 或 最高,其 是中下 ,最 的是来自高 的状元 或 。第 ,出 自中下 的状元与 的百分 ,都在 到 7 的 。第三,来自高 的状元百 分 明 的高于 的 就 是与这三朝的状元个别 百分 的 , 的6 是很 , 其是在 朝, 高 。第 ,出 于 的 百分 状元的来 高,这是 为来自高 的 状元来 。就 是 宋 期状元出 例 表 和这两个 出 表来 , 们 会 现出 于高 的 与状元的 有明 的 ,状元的 是 高。 是 两 人的出 出现分 这是有其历史 的。 宋 ,在 皇帝 中, 人 的或许在于一个“ ” 。 ,其 ,是 , 宋 而这 命的 成,无 有 一 59 富有实践经验、长于吏干的文职官僚。其次,为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计,又要自根 本处着手,“丕变敝俗,崇尚斯文”;这当然又离不开淹博饱学、精通礼仪伦理的 儒生。另外,太祖清楚地知道,自己自列较崛起于不数年间,担任禁军统帅不过半 年有余,此时夺取帝位,必为周围位高资深者所睥睨。在这种时候,能够得到三朝 元老范质等人的支持,自然有利于新政权 的巩固。 因此,在有机会选择(例如殿 试)的情况下,遴选前朝高级官员的子弟作为状元是较明智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 的决策,是一种拉拢人心的做法。这是因为他们既能被君主“用”,而且这样做也 能得到这层阶级士人的支持,对于新政权的稳定非常关键。所以看看太祖朝的苏德 祥、刘蒙叟、安德裕、宋准和王嗣宗等状元,我们都不难发现其家庭背景的显赫; 他们的祖父或父亲不是官至前朝的宰相,就是参知政事等高职,而到了太宗与真宗 朝,虽然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已开始下降,但仍能看出状元的祖辈和父辈有 许多还是前朝的官员(细节看表3-3)。另外,如 前章所述,进士 们到了殿试这一关 的变数极大,谁最后能坐上状元的宝座有很多时候是要看试官与君主的喜好而決定 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北宋初期,皇帝仍是以个人偏好与政治考量而选拔状元。 开宝八年,王嗣宗在太祖鼓励下,靠“角力”、“手搏”夺得状元的故事,其实也 印证着赵匡胤对于“武夫之艺” 的偏好。此事后人以为笑谈,但在当年,这段轶 事正帶有这位开国皇帝本人不拘一格的清晰印记,其中亦隐隐透露出祖宗朝对于文 臣而强悍武勇的提倡。 的确,虽然宋初是提倡“文臣治国”,但又仿佛离不开 “文臣通武干” 的渴望。 总的来说,北宋的进士与状元在出身背景上已明显和唐代的有所不同。其总趋 势是出身自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已下降,而来自中下级官员和寒素家庭的状元有较 大的上升。然而,与太平兴国初期的进士做比较的话,出身自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 (无论是北宋全期或前三朝) 百分比都要来得高。这是因为宋初的君王由于政治上 的考量与个人的偏好,在选状元时都有意识地拉拢较有“用”的官员的后代。而在 进士方面,由于朝廷总的方针仍是抑制旧士族和拔擢寒俊,加上科举制度的日渐完 善,所以出身自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就有较明显的下降,社会向上流动极大。从上 述有关唐代与北宋状元的背景、无论在数据上或实质的个别出身与婚姻情况来看, 两代的状元 确 实有很大的 差异 、 身 分 背景 与 家 学 渊源 都不一 样 。而在 婚姻 状 况方 面,我们也能窥视出观念的转移,对于身分显赫的高官来说,门当户对并不是最重 要了,他们并不介意和任何出身背景的状元联婚。这里所考察唐代与北宋状元的背 景与婚姻的结果为日本学者所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佐证。 35 36 第二节 南宋状元的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 北 35 36 前节所述,两宋状元属于官宦家庭的人数总共有48名,占总人数的40.6%。 比稍高,有33状元出身官宦家庭,占北宋69状元总数的47.8%,而在南宋 如 宋百分 同(3),页 165,213。 同上,页 178。 60 49位状元中,仅有16位属于官宦家庭,占南宋状元总数的32.6%。细节可参考附录 一。从这初步数据来看,南宋有更多的状元是出身寒门的,社会流动更大,而假如 北宋的47.8%与唐代的91.78%相比还不够悬殊的话,南宋的32.6%是一个更明显的转 变,详看下表: 表3-11: 11:出身于官宦家庭背景的南宋状元 身于官宦家庭背景的南宋状元表 官宦家庭背景的南宋状元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年号/月 家世/ 家世/背景 号 7 公度 高 年 为唐代 史 的 (11 8) ,其 , 出 , 朝 正 品 76 高 十 , 年(11 8) 3 黄 王佐 78 张孝祥 5 詹睽 8 宗绍兴八 3 戊午 宗绍兴 八 4 戊 辰 高宗绍兴二十 四年(1154) 甲戌 孝宗淳熙二年 (1175)乙未 孝宗淳熙五年 (1178)戊戌 87 黄由 孝宗淳熙八年 (1181)辛丑 88 卫泾 孝宗淳熙十一 年(1184)甲 辰 93 曾从龙 宁宗庆元五年 (1199)己未 86 姚颖 5 毛自知 宁宗开禧元年 9 御 黄滔 八世 孙 父黄静 进士 身 官至 奉郎( 七 ) 父王俊彦 曾任镇江府教 授 中唐著名文学家张籍的后 人,伯父张邵,由太学上 舍登第,父张祁官至明州 观察推官,叔父张郯亦曾 出仕,其家族在南京政坛 上都有影响力 曾祖詹京为神宗年间进 士,伯父詹承宗、父亲詹 林宗、最父詹亢宗都是世 士出身 祖父姚孚官至左奉议郎, 父姚孝全官至承事郎,皆 属正直之士 父黄云特恩科出身,做过 小官 祖父卫阗官至绍兴府通 判,父卫季敏官至镇江通 判,叔父卫肤敏进士出 身,官至礼部侍郎 曾祖父是北宋时历官仁 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 重臣曾公亮,其为宰辅 15 年 父毛宪 1175 年进士,官 兄弟子孙 叔父张郯之子张孝伯官至 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 事,伯父之子孝曾、孝 忠、孝祥之子同之也都曾 出仕,有政绩,并多以文 学著称 弟卫湜官至朝散大夫、直 显谟阁、知袁州 其弟曾用虎、曾天麟、曾 治凤,都历任要职,其门 第之盛,一时罕见 61 5 乙 至中书舍人 98 袁甫 宁宗嘉定七 父袁夔进士出身,官至宝 4 甲戌 文阁直学士(从三品) , 卒后谥正献 99 吴潜 宁宗嘉定十年 父吴柔胜进士出身,官至 兄吴渊进士出身,官至参 (1217)丁丑 秘阁修撰 知政事 10 张渊微 理宗淳祐七年 父张介进士出身 9 (1247)丁未 11 方逢辰 理宗淳祐十年 父方镕曾出任两淮制置使 弟方逢振进士出身,官至 0 (1250)庚戌 参谋官,以文章出名 太府寺主簿,方逢嘉曾任 无锡县慰 11 方山京 理宗景定三年 父方季仁进士出身,官至 4 (1262)壬戌 南安军教授。幼年孤苦, 曾寄宿旅泊舅家 11 阮登炳 度宗咸淳元年 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小 5 (1265)乙丑 官,阮氏为书香之家 11 陈文龙 度宗咸淳四年 孝宗朝宰相陈俊卿的五世 6 (1268)戊辰 孙 再进一步分析,依据上述北宋同样的出身背景设定标准,把南宋全期15位状元的出 身背景整理如下: (120 ) 丑 年 (121 ) 表3-12: 12:南宋全期状元出身背景比例表 南宋全期状元出身背景比例表 皇帝(登 年分) 状元 1 高 总数 1 高 1127-1162 11 0 0 2 1162-1189 9 0 0 光 1189-119 2 0 0 119 -122 10 0 0 崇 122 -126 1 0 0 6 度 126 -127 0 0 7 127 -1276 0 0 0 8 端 1276-1279 0 0 0 总计 49 0(0%) 序 号 3 4 5 位 宗( 孝宗( 宗( 宁宗( 理 ( 宗( 恭宗( 宗( 4 4 4 4 ) ) 4) 4) 4) 4) ) ) 3 4 ( ) 级官员 家庭(%) ( %) ( %) ( %) ( %) ( %) ( %) ( %) ( %) (2)中下级官 员家庭(%) 3(27.3%) 4(44.4%) 0(0%) 4(40.0%) 3(23.1%) 2(50.0%) 0(0%) 0(0%) 16(33%) (3)寒素家庭 (%) 8(72.7%) 5(55.6%) 2(100%) 6(60.0%) 10(76.9%) 2(50.0%) 0(0%) 0(0%) 33(67%) 我们能清楚看见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已经完全消失,而来自寒素家庭 则 北宋的52%上升到南宋的67%,社会流动更加的大。可以说,宋初朝廷拔擢寒 俊之才的政策发展到了南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然而,出身自中下级官员家庭 从上表 的 从 62 则变动 ;北 占 35% 33% 呈 相当稳定 趋势 群 祖先 末 五 初 地方官 官 职位均 并非 士族 武力 家 家族 主要 教育方面 由 政治 地位并 显赫 所 推动力 能专注 教育 培 养 材 除 能较 地 供 质环境 重要 祖 父辈 识 承 熏陶 官 考试 验 后 士途 发展亦 非常 键 功因素 进士 情况又 何 我 可先参考柯睿格 研究: 的状元 不大 宋 了 而南宋是 , 现出 的 。这 状元 的 ,很多都是唐 、 代和宋 的 或朝廷的文 ,他们的 不高、 中古 ,也不是以 起 的 ,其特征 表现在文化和 。 于他们的 与社会 不特别 , 以更有 ,也更 于 与 下一代成 。 了 好 提 物 外,更 的是 、 的学 传 和 文化的 。他们为 或 的经 对于 代的科举与 的 是 关 的 成 。 的 如 , 们 的 表3-13: 13:1148及 1148及1256年登科录资料表 1256年登科录资料表 资科整理 1148年登科录 1256年登科录 1148年登科录 1256年登科录 总名 0 601 不 者 1 29 者 279 72 有 入 记录者 1 7 1 有 入 记录者 总 122 2 1 1 、 、 有 0 2 、 有 17 22 、 有 21 、 有 27 有 26 6 6 有 1 26 7 有 11 2 来 E.A. 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No.2, (Sept 1947), pp.115. 进士 额 资料 全 资料全 没 任何先辈 仕 先辈 仕 ( ) ( )曾祖 祖 父辈皆 ( )祖 父辈皆 (3)曾祖 父辈皆 (4)曾祖 祖辈皆 (5)仅父辈 ( )仅祖辈 ( )仅曾祖辈 资料 源: 33 5 5 45 5 4 4 5 33 4 3 3 5 依据上述北宋同样的出身背景设定标准,把柯睿格的进士资料重新整理,得下表: 表3-14: 14:1148及 1148及1256年登科录进士出 1256年登科录进士出身背景比例表 年登科录进士出身背景比例表 登科录年分 总数 1 高 和 2 中下 1 11 8 0 122-11 111 6 2 12 6 601 2 1- 2 189 1 总计 931 300(32%) 序 号 4 5 进士 33 ( ) 级官员家庭 (3)寒素家庭(%) ( ) 级官员家庭(%) = (33. %) 330-111=219(66.4%) 4 5 = (3 .4%) 601-189=412(68.6%) 631(68%) 由于柯睿格的资料并未提供先辈入仕记录的官品,所以我们无法细分出身自高级官 员家庭和中下级官员家庭的进士,只好把这两组资料合并成一组。另外,我们上述 的标准设定也没 有把曾祖辈纳入考量范围内,因此得除去柯睿格的“(7)仅曾祖辈 有” 一 组资料 ,这 样 和状元的 资料比较 起来 才 会 准确 。不 难发 现, 虽然 1148及 63 5 进士相隔 3 身 级官员家庭 级官员 家庭 进士 比相差仅 . %;寒素家庭 进士 比差距 样 倘若 身背景做比较 亦 发 进士 组 比相差仅 % 身 寒素家庭 进士 % % 组 据基 吻 目 寒素家庭 确资料 寒门 身 汪 应辰 王 朋 陈亮 赵逵 天 未见 身背景 相信应该 寒门 先 著 思想家陈亮 家族 至 初家道 渐败落 陈亮 世 之家 曾祖陈知 武官 靖康 间 抵抗 兵 死 汴京 ;祖父陈益既参加 又 武功 没弄 堂 父亲陈次尹 只 普通地主 官职 识 天操劳 计 母黄氏亦 身寒素 龙 川集 卷二 九 陈亮只 黄氏 武 郎讳 圭之 女 根据龚延 官 辞 武 郎 武阶官 北 政 二 旧官西京左 库副使 绍兴厘定 武臣官阶五 阶 四 阶 武 郎 七 样 黄氏背景 只 低级官员之家 陈亮 遭遇坎坷 幼家境窘困 二 岁 祖父母 母亲相继 世 父亲又遭 白之冤 乾道九 3 父亲 辞世 陈亮靠 贷才把父亲安葬 陈亮没 什么 显赫 仕宦履 却 狱 次参加礼部试 后 次 绍熙四 5 岁 没 得 政治 发挥 用 次 病卒 没 官宦背景却 才华 热忱 士 要 当 政坛立足 并非 水心 集 卷二 四 轻 陈亮虽 婺州知州周葵 赏识 推 亦几次 始 没 重用 几次甚 至招 奸 陷害 次 诬告宴 汤 放 毒药 陈亮 吕约 狱 父亲 控 置毒药杀 王 朋 祖父王格未曾 仕 拥 亩土地 财主;父亲王 辅 则当 辈 老秀才 绍兴 由 祖父 父亲相继去世 当地又遭 兵 洗劫 家境败落 王 朋 得 设帐授徒 补家用 算 死 儿 还 布衣 卷 八七 : 十朋事亲孝,终丧不处内,友爱二弟,郊恩先奏其名,没而二子犹布 衣。 12 6年登科录的 了108年、 6榜,但其出 自高 和中下 的 百分 2 2 的 百分 也一 小。另外, 和南宋状元的出 , 会 现 与状元这两 人的百分 1 。 例如出 自 的状元和 分别为67 和68 ,两 人的数 本 合。 南宋数 最多的是来自 的状元。已有明 表明是 出 的有 、 十 、 、 、文 祥等。而其他状元 有关他们的出 的记 载, 出 为多。 看 名 的 , 宋 已 ,到 出 时,已是个中产 了。其 元是个小 , 年 为 金 于 域下 过科举, 学过 ,但 出名 。 37 是个 ,无 和学 ,成 生 。 其 出 ,在《 》 十 的 人 中, 提及“ , 经 大 38 ”。 明的《宋代 制 典》, 经 是宋朝 名。 宋 和 年,以代 藏 。 入品 十三 ,第 十 为 经 39 ,从 品。 这 看来, 也 是 。 一生 。自 , 十多 时 、 离 , 不 。 年 (117 ), 也 , 举 。在个人经历上, 有 的 历,但他一生 三度入 。他两 , 一 是在 年 40 中了状元,时已 1 。他 有来 及在 舞台上 作 , 年便 。 对 于他这种 有 有 与 的 人来说, 在 时的 也 易 事。在《 文 》 十 的 中就记载了年 时的 受 的 和 崇、 上书皇上,但 终 有被 。有好 来 人的 。例如有一 就是被人 会上在 中 了 , 和 41 的 被 “ 人” 而入 。 另看 十 ,其 出 ,是个 有200多 的小 , 了一 子 。 十三年, 于 、 , 金 42 , , 十 不 不 ,以 。 而就 到他 时,两个 子都 是 ,《宋史》 三 有载 43 同(12),页 314。 (宋)陈亮撰《龙川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71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90。 同(32),页 595。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 7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页总 1813-1814。 (宋)叶适撰《水心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94),页 936-937。 同(13),页 302-303。 同(11),页总 11887。 37 38 39 40 41 42 43 64 定集 卷二 梅溪后集》卷二十九 我 可 窥探 王 朋家庭背景 婚姻 况: 另外,从《文 》 十三的 学 公 和《 的 人 中, 们 以 出 十 和 状 表3-15: 15:王十朋家庭姻亲表 王十朋家庭姻亲表 王信 王格 王辅 万氏 王十朋 王闻诗 贾氏 王闻礼 王孟历 王氏 钱万全 王氏 贾梓 贾氏是温州乐清人士,其祖奭、父如,都是当地有德行的人。 王十朋的大女儿嫁 给进士钱万全,而二女儿则嫁给了贾梓。王十朋有四个男孙,而闻诗和闻礼这两个 儿子分别官至知光州和知常州,为政都有父风,受当地人民爱戴。 另看 木 待 问 , 虽然 关于他的出 身 不 详 ,但 知道 他是 著 名学者与文 学 家洪迈 (1123-1202年)之婿。洪迈 是南宋 饶州鄱阳 人,是 洪皓 第三子。他 绍兴 十 五 年中 博 学 宏词 科。 乾道间 , 累迁 中书 舍 人、 兼侍读 、 直 学 士院 、 同修国 史。 淳熙 十 三年 拜翰林 学 士 ,上《 四 朝 国 史》。 宁宗 时,以端明 殿 学 士致仕 。学 识博洽 , 话述弘富 , 尤熟 于 宋 代 掌 故 。 编 著 有 《 野处 类 稿 》 、 志怪笔 记 小 说 《 夷坚 志 》,编 纂 的《 万首 唐人 绝句 》、 笔 记《 容斋随笔 》等等。 木待问《宋史》 无传,而其他有关他的婚姻与事迹的记载也粗略不多,应属寒素出身。 类似王十朋、陈亮和木待问这种非名门望族的子弟凭着自身的努力,通过科举 制度投入仕途的例子在南宋可以说已属于主流了。毕竟到了南宋,旧的世家大族已 经消失,政治舞台上已由新兴的角色所取代。和北宋状元比较,南宋属于寒门出身 44 45 46 (宋)王十朋撰;王闻诗、王闻礼编《梅溪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51 册)(台 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634。 (宋)汪应辰撰《文定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页 661-662。 邓广铭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页 357。 44 45 46 65 超 之二那么 难注 寒素家庭 旦 麻雀变凤凰 后 身 女 吸引身 地位较 联婚 像 身 级官员家庭 宗绍兴二 四 张孝 湖集 (附 )曾 张孝 祖籍 州乌江县 著 家张籍 后 父辈皆 官职 虽 仅3 颇 政绩: 孝祥落职,罢复集贤殿修撰、知靜江府、广南西路,经畧安抚使。治有 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築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倉以储 诸漕之云。民徳之,请祠,会……(“又宣城张氏信谱传”条) 他在湖北荆南筑堤和建粮仓都显示了他热衷于解决地方上的民生问题。张孝祥是宋 代著名学者喻樗 (?-1177年)之婿。他仿佛就对状元 情有独钟,也独具慧眼,高 宗绍兴五年状元汪应辰同样被他招为女婿。仅以出身背景来看,这两位状元女婿有 天渊之别,汪应辰是寒门出身而张孝祥却是官宦望族之后。这证明喻樗择婿 以其 才华 与 日后政治前途 为 标准 ,不以出 身背景 为 依据 ,这也说明了南宋有名 望 的 学 者或高 官 在 选择联婚 对 像 时 的 首要条件 已 转变 , 他们不 再重视 出 身背景 。 《宋史》第四百三十三卷曾记载: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药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赐姓 喻,后徙严,樗其十六世孙也。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 质直好议论。……初,樗善鉴识,宣和间,谓其友人沈晦试进士当第一。建 炎初,又谓今岁进士张九成当第一,凌景夏次之。会风折大槐,樗以作二简 遗之,后果然。……初,樗二女方择配,富人交请婚,不许。及见汪洋、张 孝祥,乃曰“佳婿也”。遂以妻之。 以上的记载说明了喻樗的祖先喻药是南昌人,仕梁,官至安州刺史,后徙严州,喻 樗为十六世孙。喻樗曾 说 沈晦 、 张九 成 将进士当 第一, 后 来 果然 。在 早 期,有 许多有 钱 的 富 人都想娶他的两个女儿,但都被他拒绝。一直见到了状元汪应辰和张 孝祥才说他们是“佳婿也”。这足以证明他选择“佳婿”的原则不在乎于其是否有 背景,更重要的是其人的才华与日后仕途的发展。 的状元已 过了总数的三分 多了。不 意到的是,这些来自 的 状元,一 “ ” ,他们本 或其子 就会 分 高的 对 。 现在看看出 于中下 的状元,高 十 年状元 祥便是一 例。《于 》 录 记 祥 是和 人,是 名文学 的 人, 有 。他 年 8而终,但 有 47 48 (宋)张孝祥撰《于湖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0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58。 (元)脱脱等撰《宋史》,载《据武英殿本校刊四部备要》(第 8 册)(上海: 中华书局,1935), 页 3449-3450。 47 48 66 位 身 级官员家庭 黄由 妻胡氏为参知政事胡晋臣之 女胡 可 她 位才女 身贵族之家 黄由 位 家 家有拥书楼,藏书万卷 余 黄由 苏州 初授绍兴通判 因赈灾劳绩突出,受过嘉奖。 齐东野 : 黄子由尚书夫人胡氏与可,元功尚书之女也。俊敏强记,经史诸书略能 成诵。善笔札,时作诗文亦可观。于琴奕写竹等艺尤精,自号惠斋居士 , 时人比之李易安云。 黄由和他的岳父参知政事胡晋臣都是有官宦背景的人物。黄由的官位不算低,但无 论在朝廷或地方上影响力都不大。 郑侨是状元汪应辰之婿,他也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1104-1162 年)之侄,郑 氏在福建莆田是很有势力的宗族。 反观汪应辰出身非常贫寒,基本上是依靠科举 考试而从此在仕途上有较好的发展,最后成为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理学家。 仅以出身背景来看,郑与汪非常悬殊,但是这并沒有影响到他们联婚。而《缘督 集》卷十九(“福庆寺始末记”条)则有载他以显谟阁学士出知福州时热心投入建设 廟宇的事迹。 从中央政治斗争的失利到投身于故里的地方事业,郑侨这种策略的 转移很像韩明士所谓的南宋“地方化” 精英。 而周震炎是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1191-1263年)之婿。丁大全,镇江人,嘉 熙二年进士,为戚里婢婿,其兄丁大仝,则是端平二年进士。 《宋人轶事汇编》 有记周震炎和丁大全的关系: 周震炎及第时,公主方选尚。丁大全欲用新进士为驸马,私置震炎第 一,倡太平状元之说。震炎年几三十矣。恭谢日,公主于内窥之,不悦,事 遂寝。 周震炎应试 时正值 理宗 为公 主 物 色驸马 。 考官丁 大 全 为 诌媚理宗 , 欲 从新科 进 士 中 挑选 一人, 遂 看中 周震炎 , 并私 下 告诉试题 , 使周震炎得 中第一, 夸 耀为 太平 状元。其他文 献没 有 太 多关于 周震炎的记载,而他《宋史》也无传。总的来 看,南宋状元的婚姻情况可概括如下表: 另外一 出 于中下 的状元是 ,其 与 。 是 ,出 。 是 藏书 , 。 也是 的第一个状元。 , 《 语》载 49 50 51 52 53 54 (明)朱希召编《宋历科状元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页 307。 (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 183。 同(46),页 299-302。 (宋)曾丰撰《缘督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56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217。 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台北:鼎文书局,1976),页 9-10。 同(13),页 972。 49 50 51 52 53 54 67 表3-16: 16:南宋状元婚姻关系 状元 状元岳父 状元岳父 1 待 2 祥 状元岳父最高任职 状元岳父最高任职 学 不 事 学 ( ) 木 问 洪迈 翰林 士 ( ) 张孝 喻樗 详 (3) 黄由 胡晋臣 参知政 (4) 郑侨 汪应辰 翰林 士 (5) 周震炎 丁大全 右丞相 不难看出,从已知的资料显示,南宋状元的联婚对像虽不全是宰相级人物,但在朝 延中的官职也不算低,其中包括了翰林学士与参知政事等职位。 南宋状元的婚姻情况和北宋的有些差异,并不像北宋那样几乎全部的状元都与 宰相等级的人物联婚,北宋的“状元--宰相”婚姻网基本上已消失,新出现的是 “状元--高官”婚姻网,虽不及宰相官位大,但亦属于高官等级。由于状元毕竟还 是状元,所以他们的身分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已受大众的肯定,是许多名人高官心 仪的婚姻对像。而从表面资料来看,他们的婚姻的确有一些出现韩明士所谓的“地 方化” 特征,详看下表: 表3-17: 17:南宋状元与其联婚对像籍贯 南宋状元与其联婚对像籍贯 状元 状元籍贯 1 就 ( ) 2 十 ( ) 待 ( ) ( ) 祥 历 ( 和 ) 6 长 ( ) 7 ( ) 8 ( 属 ) 联婚对像 联婚对像籍贯 ( ) ( 属 ) 南 ( 属 ) 南 ( 属 ) ( 属 ) ( 属 ) ( 属 ) ( ) 陈亮 婺州 康 今浙江永康 ( ) 王 朋 温州乐清 今浙江温州 贾氏 温州乐清 今浙江温州 (3) 木 问 浙江永嘉 今浙江温州 洪氏 饶州鄱阳 今 江西 (4) 汪应辰 信州玉山 今江西玉山 喻氏 昌 今 江西 (5) 张孝 阳乌江 今安徽 县 喻氏 昌 今 江西 ( ) 黄由 平江 州 今江苏苏州 胡氏 蜀州 今 四川 ( ) 郑侨 福建莆田 今福建莆田 汪氏 信州玉山 今 江西 ( ) 周震炎 太平当涂 今 安徽 丁氏 镇江 今 江苏 王十朋与贾氏同是温州乐清人,而汪应辰和喻氏皆属江西人。除了这两个例子外, 其他联婚的状元与其联婚对像的籍贯都不同。 总的来说,南宋状元的婚姻 也有他们的特色。尤其是 喻樗 、 洪迈、 汪应辰和 胡晋臣这些南宋著名高官,他们都是在南宋较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他们都选择状元 做他们的联姻对像。这个南宋状元的婚姻特点与北宋的“状元--宰相”婚姻网虽然 在联姻对像上有稍微的改变,但其实基本联婚的原则不变,那就是无论是北宋或是 南宋,状元仍热衷于和朝廷的高官攀姻亲;而有识的学者或高官,不管状元的出身 68 背景如何,也非常愿意招为佳婿,不再理会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了,毕竟这样做对 双方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相得益彰的。 第三节 江西状元的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 章所述 哈 韦尔 韩 士 同 柯睿格 哈 韦尔模式 前 述 韩 士后 延续 老师哈 韦尔 观点 同 地方 研究 证 并没 引发像柯睿格 何炳棣所描述 动 益 仍然 那 世家 族;没 官员背景 能够进 仕途 仍然 少 韩 士 支持 点 点 北 江西抚州精 英 根 因 保持 精英 地位 做 策略 改变 简单地 结 韩 士 研究重点: 如第一 , 特 与 明 是不 意 的论说。 特 在 已 , 明 来 了他的 特 的 , 时以 史 来 明科举 制 有 和 的社会流 ,他认为在科举中受 的, 是 些 大 有 的人, 入 的 是 数。 明 提出了 许多新的看法来 他这个论 ,而最大的特 是他认为 宋与南宋的 在 本上是有分别的,这是 为他们为了 其社会 的 而 出了 上 55 的 。 下表 总 了 明 的 表 3-18: 18:两宋江西抚州精英的策略转变 策略改变的范畴 北宋 1 对 看 , “ 对” ( ) 婚姻 选择 像 重官职 讲求 门当户 - 联婚网络 很广, 跨越州郡 (inter-county) (2) 居 住地/建 -有两个同时活跃的居住地, 筑与善业等活动 同时建设与行善业 -以科举或官僚起家的士族有 向当时的经济与政治中心转 移的趋势 -离开抚州 (3) 家庭保持社 -重视科举与高官的联婚关系 会地位 -更加扩大联婚网络 -输送数目众多的子弟到科举 与官场 南宋 对 看 和 名 也 选择 像 重财富、门弟、学问 地方 望; 可 以是新 移民家 族 -联婚网络不广,通常在州郡以 内 (within county) -只有一个永久 居住地, 重视建设 与行善业 -没有 任何转移 居住地的 趋势,立 足于地方 -没有离开抚州 -在地方上建立 经济基础并与达官 贵人建立起关系,包括联婚 -联婚网络地方化 -有机 会才输送 一些子弟 到科举, 进 入 官场; 有些 则能 从 商 、从 军 或管理产业 无论是婚姻网络、居住方式、捐献方式,还是“留在家乡”的策略,韩明士认为南 宋的家庭与北宋的移民形成巨大反差;都表现出立足于当地的倾向。韩明士想以哈 特韦尔的研究为佐证,指出上述精英保持社会地位的策略有“地方化”的转变不是 55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82-123. 69 江西抚州的孤立现象,而作为宋代新兴的宏观地域(macroregion)中心,其是带有普 遍性的趋势。若果是这样,江西路的状元就值得我们的关注了,因为他们肯定是当 时的社会精英。假如抚州的情况是带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话,我们退后一步以较宏 观的角度来考察江西路的状元,这会让实际的情况更加清楚。韩明士的论点是否有 理?我们可以先看看江西这个地方的状元。 江西状元在两宋各有四位,分别占状元总数的 5.8%(4/69)和 8.2%(4/49) ,南 宋的百分比稍高。而根据贾志扬的研究,北宋江西路有 1225 进士,而到了南宋, 进士的人数已激升为 2636 人, 增值率为 115%。江西在两宋的状元和进士的百分 比如下: 56 表3-19: 19:两宋江西状元与进士百分比表 北宋(%) 北宋(%) 状元名 69 状元人数 8 名 18812 人数 122 6 南宋(%) 南宋(%) 9 8 2 2079 26 6 12 7 两宋(%) 两宋(%) 118 8 6 8 960 861 9 7 全国 额 4 江西 4(5. %) 4( . %) ( . %) 全国进士 额 3 3 5 江西进士 5( .5%) 3 ( . %) 3 ( . %) 从百分比来看,江西的状元和进士从北宋到南宋都有增加,进士的涨幅较大,超过 一倍。现详看北宋江西状元: 表3-20: 20:北宋江西状元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号 宋 三 年(962) 6 宋 年(10 9) 藉贯 家世/ 家世/背景 出身背景类别 3 马适 4 刘辉 太祖建隆 九江湖口(今江 祖父/父亲 (3)寒素家庭 西湖口) 未仕 仁宗嘉祐四 江西铅山(今江 幼年孤苦, (3)寒素家庭 5 西铅山) 与祖母感情 深厚 49 彭汝砺 宋英宗治平二 饶州鄱阳(今江 其父为鄱阳 (2)中下级官员家 年(1065) 西波阳) 郡吏 庭 60 何昌言 宋哲宗绍圣四 江西临江(今江 父正臣官刑 (2)中下级官员家 年(l097) 西清江) 部侍郎 庭 就以状元的出 身背景 来看,上 节 已谈过了 马适 与 刘辉 ,他们是名 副 其实的 寒门 子 弟,所以关于他们的婚姻与士途发展并没太多记裁。而彭汝砺和何昌言在这里属官 宦家庭出身,《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十一曾记载有关彭汝砺的背景与婚姻状况: 56 John W. Chaffe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Society (960 - 1279)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8), pp.298-299. 70 彭氏世家金陵,后徙饶州,今为鄱阳人。 (“彭待制汝砺墓志铭” 条) 从上可知彭氏本来就不是江西本地人,他的家族本来是在金陵(今南京) 地区。从 其墓志铭亦可简单划出彭汝砺的婚姻关系: 57 表3-21: 21:彭汝砺家庭姻亲表 彭汝砺家庭姻亲表 彭父 彭汝砺 张氏 宁氏/宋氏 彭汝霖 彭汝方 据墓志铭载,彭汝砺的母亲张氏是京兆郡人,而他的前妻宁氏是蓬莱县(今山东烟 台) 人 ;第二任妻子宋氏则是静乐县(今山西汾河上游) 。当中 虽有记载他曾在江 西任官三年,却没有详细说明期间活动。其中更多是记载了他活跃于中央政治活动 的事件,这包括了多次上书皇帝、参与斗争、遭宰相蔡确削职、外放、贬官等。就 算临终还在任所上遗书给朝廷,希望施仁政、行节俭、远佞人。可以说,彭汝砺在 政治上的一言一行都以“义” 为原则,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假如和表 3-17 对 照,我们不难发现彭汝砺的家族婚姻与家庭保持社会地位的策略都是韩明士所提出 的。首先是彭父和彭汝砺的联婚对像都是跨州郡的,而彭汝砺三兄弟皆投身于官僚 集团;彭汝霖进士出身,官至侍御史;彭汝方则因彭汝砺荫补得官。他们本身都不 活跃于江西。这些都是韩明士所认为是北宋精英的特点。 另看何昌言,《宋历科状元录》载关于其父背景: 父正臣,官刑部侍郎,为时名臣。 有关于何昌言的文献记载不多,他《宋史》也没有传。另有《续资治通鉴》卷九十 九载: 辛丑,右正言邓肃请窜斥张邦昌伪命之臣;右司谏潘良贵亦言宜分三等 定罪。帝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上。肃言:“叛臣之上者,其恶有 五:一,……五,因邦昌更名者,何昌言、昌辰是也。 58 59 57 58 59 (宋)杜大圭撰《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页 859。 同(46),页 201。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9),页 2608。 71 建炎元年七月十三日,右正言邓肃等上书要求处理张邦昌及其僚属,何昌言亦在其 中。因为在靖康之乱中,他曾仕金人册主的伪皇帝张邦昌政权,为事务官,并为了 避张邦昌之讳而改名何善言。所以《宾退录》卷十亦记: 南都中兴,昌言已死,遂追贬。 不难看出,这位状元的人生价值不高,在国难当前表现恶劣,颇被后人鄙视。所以 死后都要查究其罪。而因为文献的不足,无法和韩明士所谓的精英做比较。总的来 说,马适、刘辉出身寒素;而仅彭汝砺能以北宋江西状元的身分和韩明士所的精英 做比较。从他家庭的婚姻、政治活动与保持社会地位的策略等方面来看,他的确像 韩明士所指的北宋精英。再看南宋的江西状元: 60 表3-22:南宋江西状元表 南宋江西状元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藉贯 号 72 高 年(11 ) ( ) 10 元 上 年(12 2) ( 上 ) 109 ( 年(12 7) 广 ) 112 文 祥 吉 年(12 6) ( 吉 ) 家世/ 家世/背景 出身背景类别 汪应辰 宗绍兴五 35 4 徐 杰 理宗绍定五 3 张渊微 理宗淳祐七 4 天 理宗宝祐四 5 信州玉山 玉山县弓手之子, (3)寒素家庭 今江西玉 因家境贫寒,常从 山 他人处借书 信州 饶 不详 (3)寒素家庭 今江西 饶 盱江 今江 父张介进士出身 (2)中下级官员家 西 昌 庭 州庐陵 父文仪以读书勤 (3)寒素家庭 今江西 敏、学识渊博而闻 安 名乡里 在这四位状元当中,只有张渊微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其他三位应属寒门出身。先看 汪应辰,《宋史》卷三八七载: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 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 忘。十岁能诗,游乡校…… 很明显的,汪应辰从小家庭贫困,买不起灯油,他得拾柴禾换取灯油。而且因为没 钱买书,他得借别人的书来看。他十岁时是进乡里的学校读书的。这一些都证明了 61 60 61 (宋)赵与时撰《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 126。 同(11),页总 11876。 72 汪应辰是寒门出身。他的婚姻状况上节已有讨论,不再重述。文天祥更不是什么显 赫家族的成员。他的六世祖到父亲都未中过科举,也没有当过官,只是乡里有点名 望的小地主。文天祥的外家也没人做过官,母亲也出身于庶民家庭。 另看徐元 杰,《宋史》卷四二四载: ……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绍定五年,进士及第。 签书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 郎。……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 在奏事,辞益坚。……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 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 徐元杰从师于陈文蔚和真德秀,点为状元后便活跃于政坛,政绩卓著,官至工部侍 郎。关于他的出身背景与婚姻状况,在他的祭文(《后村集》、《秋崖小稿》)中都 没有记载,而在他的文集(《梅野集》卷提要“徐忠愍公传” 条)当中,更突显的 是他离奇之死。他在淳祐五年突然暴卒,举朝震惊,太学生集体上诉,怀疑是史嵩 之下毒,朝廷就派了郑寀处理此事,但最后还是没有结果。 徐元杰有二子、直谅 和直方,皆有官职。 其实,仅以江西抚州这个地方来看,宋代状元总共算有三位:乐史(928-1005 年) 、董德元(1096-1163年) 和张渊微。但是乐史身处南唐后主李煜的朝代而董德 元因为在高宗绍兴十八年考中状元时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佐当 状元,但赐董德元“恩例”与状元相同。因此,只有张渊微在宋代状元榜上才有正 名。不过,由于他们无疑都是抚州社会精英的最佳代表,所以值得探讨以便和韩明 士所描写的抚州地方精英做比较。 先看乐史,他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情况,史籍记录甚少。曾巩的《隆平集》卷 十四也 只是简单地提到乐史的母亲梦见许 真人给她吃了五色珠后就生了他。 乐 史生当为928年,逝世为1005年,享年78。入仕后,历 任著作郎、直史馆、太常博 士、职方员外郎、陵州、舒州、黄州、商州等地知州,晚年定居洛阳。其一生著述 丰富,在地理学、方志学、文学方面贡献突出。乐史一生任职时间长达40余年,但 多为地方官,且官阶不高。对于他在各地的政绩,史籍里记载者少,但可看到他经 常向皇帝呈献自己著作的记叙。其籍贯为抚州宜黄县,其故里为霍源。其子裔中也 不乏行绩突出者,如其子四人皆为进士,尤以子黄目最显。其后人有随宦而外迁于 62 63 64 65 同(19),页 748。 同(11),页总 12660-12662。 (宋)徐元杰撰《梅野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81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599-600。 (宋)曾巩撰《隆平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71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134。 62 63 64 65 73 江 北 综 归纳 散居于宜黄之周边县区,繁衍生息。 乐史的世系一般情况,可 : 66 大 南 ,也有 合 如下表 表3-23: 23:乐史世系迁徙表 情 世系详情 迁徙地 况 1 彦(1 世) ——思晦( 2 世) ——寿( 3 世) ——朋龟( 4 世) ——绍 ( 5 世) ——程( 6 世) ——璋( 7 世) ——史(8 世) 2 史( 8 世) ——公佐( 9 世) ——荩忠( 10 世) ——天培——明轮 江浦 3 献忠(10 世) ——天扬——正声 江南 4 献忠(10 世) ——天植、天和 洛阳 5 以忠(10 世) ——天燠、天宝、天京、天泽、天德、天厚 江阴 6 公庸(9 世) ——靖忠( 10 世) ——天禧——协律——授忠(10 淮安 世)——竭忠(10 世) ——天福 7 公礼( 9 世) ——本忠( 10 世) ——天寿——维忠(10 世) ——愿 淮安 忠(10 世) 8 公训(9 世) ——守忠( 10 世) ——天益——若思——元远、无微、 长林 无渺、元极、元吉——天佑 《抚南宗谱序》里说“自唐宋以来,最著于吾郡者,为乐史。史居宜黄之霍源后, 自霍源分者有数派。”直到今天,其乐氏后裔还有很多分布在抚州市境内,如今天 宜黄、崇仁、东乡、临川、金溪、乐安诸县。乐史后人也是在孙辈之后外迁,而外 迁后的情况在谱谍中少有记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的后裔应是遍及大江南北。 如此说来乐史的家族从 1 世到 8 世皆未迁徙,但是到了 8 世开始一直到 10 世皆 有世系迁出抚州。乐史自已就是离开抚州迁到江浦,最后定居洛阳的一系。长子黄 裳官至太常博士;次子黄目官至右谏议大夫、知毫州;三子黄庭官至大理寺丞。乐 史平生著作甚多,以《 太平寰宇 记》最有名。 乐 史无 疑 是 北 宋 精英 ,从他离 开 故 里 到 训练 三个 儿 子 投身 科 场 、 进 入 官僚集团( 三子 皆进士 出 身) 都印证了韩明 士所形容的北宋精英。 接着看董德元,他因为在考中状元时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 佐当状元。《夷坚支志》丙卷五载: 67 68 罗伽禄,见《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7卷第1 期),页13-14。 同上,页 16。 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 5 册)(台北:鼎文书局,1976),页 3827-3830。 66 67 68 74 庐陵董体仁参政徳元,累举不第,用特恩得州助教、贫甚,无以自养, 乃従富人家书馆…… (“董参政”条) 从上条可知他多次考科举而不第,而登第时已53岁了;他出身贫寒,得到有钱人家 去教书以维持生计。董德元进士及第之后,秦桧有意选为党羽。他的功名来之不 易,故谨慎从事,依附秦桧。固此在历史上,他是个阿谀逢承,甘作奴仆的无耻之 徒。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重,遂把董德元和汤思退两位亲信召至卧室,嘱以后 事,各赠黃金千两。董德元心想:若不受金,秦桧一定会怀疑我有二心,所以收下 了;汤思退则想,秦桧此人猜疑心极重,如果受了金,他日病愈,一定会说:这是 认定我必死无疑了。因此不敢接受。不久秦桧死了,臣僚多有论其奸佞,宋高宗也 厌恶秦氏弄权,想清除秦桧党羽。听说此事,认为汤思退不受金,且曾有诉“桧专 权蒙蔽”的密奏,不是秦桧死党,于是让他以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而对董德 元,则以受金之事,认为他是秦桧党羽,便罢去董德元的参知政事而为贬为祠官。 所以周必大的《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六(闲居录)有载: 十月,秦桧薨,而徳元以十二月罢为资政殿学士台官…… (“起隆兴癸 未七月庚申止乾道丙戌九月己酉隆兴元年岁在癸未七月朔庚申”条) 关于他的婚姻状况则无法从文献中知晓。董德元的行为与士途发展并不像韩明士所 描述的南宋抚州精英。这是因为他指出,之所以抚州精英会有“地方化”的策略转 变是因为中央的政治斗争(factional struggles)激烈,使到那些高官几乎都没有好下 场。 董德元与秦桧一伙人的行为和韩明士所描绘的南宋地方精英的行为不符。不 过,董德元的例子也证明了韩明士所提出的“精英要保持其精英地位是要应时而做 出策略调整”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另看张渊微 ,他为人 质直、不虚 美,不掩饰,崇 尚仁义;才思敏捷, 赋诗作 文,操笔立就。他历官起居郎兼右庶子等职。起居郎属门下省,与中书省的起居舍 人一同笔录皇帝的上言行。凡朝廷诏命、礼乐法度的因革损益、赏罚劝惩、群臣进 对等等,举 凡 皇帝的一 切重 大活 动 ,都 笔 录下来。 张渊微 的 官职几 经 升迁 , 至侍 郎。他为官刚正不阿,直名震朝野。 张渊微的文献记裁不多,亦没有行状或墓志 铭,所以关于他的婚姻与政治活动都不能知晓。 首先,从出身来看,仅有彭汝砺、何昌言、乐史和张渊微是官宦家庭背景,其 他江西状元都出身寒素。另外,韩明士指出北宋的精英家庭大多迁徙无定,南宋的 69 70 71 72 73 (宋)洪迈《夷坚支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47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418。 何忠礼、徐吉军著《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1999),页 141,153。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8 册)(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794。 See(51), pp121. 同(19),页 727。 69 70 71 72 73 75 精英却将自己的定居地视为自己精英身份的重要表征,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婚姻 网络。这些特点都能在彭汝砺和乐史的个案中看到,但是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江 西状元都使用了这个策略。 对于韩明士的论说,余英时就曾说过纯从现实的角度观察,宋代的“士”好像 只知道怎样为利益--个人的、家族的、以至“士” 集体的--精打细算,这是现代 社会史的基本取径。他指出如果我们完全看不到“士”还有超越一己实际利害的理 想层面,则宋代为什么会出现改革与党争,为什么许多士大夫宁冒贬逐、革职以及 子孙“禁锢”(即不 得入仕) 的危险也不肯放弃 自己信奉的政治原则,便都不可解 了。余英时论“以天下为 己任” 的意识及其在 政治上的 展现,是为了重构历史的 本来面相;没有任何美化 士大夫形象的企图 。“以 天下为己任” 是一把钥匙,可 以打开通向宋代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之门。 我认为余英时的分析虽然合情理,但是 却忽略了另一批同样抱着“以天下为己任”意识、却在地方上“默默耕耘”,为社 会作出 贡献的知识分子。而韩明 士所讲的 抚州精英和上述的状元(例如彭汝砺、乐 史和郑侨等) 便是很好的例子。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也相应地做出了保持其社会 地位的策略调整,他们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将被时代淘汰。其实,关于“士” 的 性质上的变化,包弼德的话是较中肯的:“在7世纪,士是家世显赫的高门大族所 左右的精英群体;在10和11世纪,士是官僚;最后,在南宋,士是为数更多而家世 却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这些家族输送了官僚和科举考试的应试者。” 这样 看来,读书--赴考--出仕,仍是这些“士”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上述讨论过的状 元,他们本身就印证了这一点。 74 75 第四节 小结 述 身背景 北 知 3 官僚家庭 占绝 ( . %) 位 当 官宦 家庭背景 共 4 只占 4 . %;北 比稍 占北 4.% 官宦家庭 占 3.% 样 情况 能让我 清楚 间 显著转变 门阀贵族 没落 身 官僚 兴 向 动极 得注 级官员家庭 比 显 进士 因 初 君王由 政治 考量 偏 所 致 婚姻 系方面 北 几乎全部 婚姻 宰相 级 联婚 宰相 婚姻网 非常 色 虽然 北 宰相 婚姻网 消失 官 婚姻网 点 从上 状元的出 来看, 宋与唐代有很大的分别。在已 的 7 名唐代 状元中,出生 的 大多数 91 78 。而两宋 118 状元 中,属于 的人数总 有 8 名, 总人数的 0 6 宋的百分 高, 宋状 元总数的 7 8 。而在南宋,属于 的 南宋状元总数的 2 6 。这 的一 个 更 们看 唐宋 社会一个 ,就是 的 和科举出 的 的 起,社会 上流 大。而值 意的是,来自高 的状元 百分 明 的高于 的。这是 为宋 的 于 上的 与个人的 好 。 在状元的 关 , 宋 有 记录的状元都与 等 的人物 ,形成了一个“状元-” 。这是 有特 的。而到了南宋, 宋的“状元-” 已经 ,新出现的是“状元--高 ” 的特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 (北京: 三联书店,2004 年) ,页 220。 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 ,页 4,3637。 74 75 76 仍然显示着状元热衷于和朝廷的高官攀姻亲;而有识的学者或高官,不管状元的出 身背景如何,也非常愿意招为佳婿,不再理会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了。这个发现与 宋前联婚观念有很大不同。而到了南宋,状元与进士出身背景的分类百分比基本吻 合,来自寒素家庭的状元与进士分别占总数约67%到68%。 在另一方面,本章也特别探讨了江西、包括抚州的状元。虽然不是所有的状元 都如韩 明士所描述的精英那样,但的确有状元(如彭汝砺、乐史等) 是采用了韩明 士所讲的策略去保持其精英地位;而那些没调整策略的(如董德元) 真的在朝廷的 政治斗争中失利。其实也有一批因文献资料不足而无法做比较。 上述的分析能为柯睿格的研究提供佐证。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内藤湖南提出的 “唐宋 变革” 课题 , 因 为本 章 的 资料 与分 析 都 显示着 ,从状元出 身背景 的 层面 来 看,唐代与北宋是一个明显的转折;而北宋与南宋虽也有转变,但其大局已在唐末 宋初设定,南宋状元的研究只让我们更确定这个变革已定,过往垄断中古时代的大 士族已彻底消亡,与前朝相比,宋代的社会流动很大。 77 第四章 宋代状元的职任与升迁 坐 宝座后 官场发展情况究竟 怎样? 群精英 否得 重用? 初 任 职位 否比由 途径 仕 官员 得 ? 升迁 速 否 快? 假 升迁速 较快 否真 因 头衔?还 因素? 考试 秀 般 夺魁后 少 才能当 某 级 位 任职? 方面 否 定 规律?北 职 任 升迁 否 显 同? 章想讨 课题 众所周知 太祖赵匡胤曾 力 倡 读 卷 建隆 ( ) 二月 太祖曾 侍臣 : 朕欲武臣尽读 通治道 何 ? 邓 围绕 欲武臣读 用读 之 既要注 话 又须把握 寓 ;既要注 又须观察 做 太祖 原 何 我 否定 倡 此改变 教 气氛 甚至官僚集团选 才 发展方向 部 进 官场 士 通 算 开始通 途径进 官场 仍然热衷 参加 考试 讨 因 将 仕途发展比较 利 参加 考试 士 目 空前 庞 贾志扬 进士 达 仅 平均 只占进士 .4 % 要当 难 天 既然夺魁 此 难 否 味着 坐 宝座后 此 仕途 能 帆风顺 平步青云呢?我 可 初 任职窥探 仕途 发展 赵 立国之初 官职因袭 末 五 之 即 脱 末 紊乱 官 窠臼 至神宗 丰间 北 前 官 进 幅 改革 使 官 进 前 显 同 丰官 阶段 哲宗 祐间 丰官 所 革 宏 旨 丰官 规模未曾触动 初 因 战争 省部寺监进 删并 孝宗 乾道八 罢 省 官 改定宰相 左 右丞相 后 官 未 动 官 沿革 此 官 繁杂 变 之 后 解它 全貌帶 困难 官 职 差遣 职 官 散官 同概念 同范畴 职官 因 辨 又 失 查检 妄 雌黄 乏 虽 此 仅 位 我 仍能根据 标准 考察 官职 变动; 章 龚延 官 辞 依据 把 位找 并整理 进 步 析 职任 升迁 况 两宋的状元在 上这个 的 是 这 是 到 朝廷 他们的 上 与最高的 是 其他 入 的 来 高 他们 的 的 度是 也 而 如他们的 度 ,是 的 为他们有状元的 是有其他 状元作为科举 的最优 代表,一 上在 的多 年 上 特 品 的 在这 是 有一 的 宋与南宋状元的 与 是 有明 的不 这都是本 论的 。 , 经大 提 “ 书”。在《宋史》 一 本 一 载, 三年 962 , 经对其 们说 “ 书以 , 如 ” 小南认为 “ 书”与“ 书人” 说, 意其 语, 其 意 意其说法, 其 法。1 其实无论宋 这说法的 意如 , 们无法 的是这种提 从 了宋代的文 、学术 与文化、 拔人 的 。在宋代,大 分 入 的 人都是 过科 举。就 是一 过其他特殊 入 的人,他们 与 科举 以 个正名, 为这对 来的 有 。宋代 科举 的 人数 是 的 大。在 的 总数表中,总人数高 28926,而有宋一代 有118状 元, 来看 总数的0 1 , 上状元 如登 。 如 艰 , 这是 意 一 上状元 ,从 状元的 就 一 、 们 以从他们的最 与最高 出他们 的 。 制 宋 ,其 唐 、 代 制, 不 唐 以来“ ” 的 。 元 ,对 宋 期 制 行了大 度 , 宋代 制 入了与 期明 不 的元 制新 。 元 ,对元 制,有 更 ,但无关 ,元 制 。南宋 , 宋金 ,对 行了 。 年, 三 长 , 名称为 、 。其 , 制 有更大更 。 宋代 制 大体如 。2 两宋 制的 多 是历朝 最,给 人了 的 来很大 。例如 、 、 、 事 、 等不 、不 的 术语, 不易 别, 3 于 而 下 者,也不 其例。 说如 , 以品 来看, 们 一些 来 状元 的 本 就以 明的《宋代 制 典》为 , 各状元的品 出来 成表,以 一 分 状元 与 的状 。 1 2 3 邓小南,见《史学月刊》,2005 年第 7 期,页 55。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 ,页 5。 同上,页 1。 78 第一节 北宋状元的职任与升迁 北宋初,太祖为了稳定局势、安抚人心和巩固其政权,便广开科举大门,以拉 拢有识之仕加入他的“政治团队” 。状元作为科场的佼佼者,皇帝给予一些优厚 的待 遇应该 是 顺理 成 章 的事。 我 们 先 一 览北 宋状元的 仕途 状 况 ,下表 根据 《宋 史》、《文献通考》、明人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 陈光辉主编的《中国状元大典》、周腊生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和周亚 非的《中国历代状元录》等书整理而成: 表 4-1:北宋状元职任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年号/ 号 (年) 月 1 元 9 1年(960) 999 杨砺 (3 ) 2 张去华 (9381006) 3 马适 (925?995?) 4 苏德祥 (940?1000?) 5 李景阳 (940?1000?) 6 刘察 (940?1000?) 7 李肃 (9404 太祖建隆 庚 申 太祖建隆二 年(961)辛 酉 太祖建隆三 年(962)壬 戌 太祖建隆四 年(963)癸 亥 太祖乾德二 年(964)甲 子 太祖乾德三 年(965)乙 丑 太祖乾德四 年(966)丙 藉贯 最初任职4 最高任职 陕西兆 鄠(今 陕西户 县) 开封襄 邑(今 河南睢 县) 九江湖 口(今 江西湖 口) 青州 (今山 东益 州) 不详 团练推官 枢密副使 枢密副使 3 (从 8 品) (正 2 品) (正 2 品) 详 不 最后任职 夺魁 享 年龄 寿 0 69 秘书郎正 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 24 (正 8 品) (从 3 品) (从 3 品) 详 不 详 不 详 不 不 详 不 不 详 不 右补阙 殿中丞 (从 7 品) (从 7 品) 详 不 69 详 不 详 不 42 详 详 开封府 濮、博二 保静军节 保静军节 (今属 州从事 度推官 度推官 33 27 最初、最高和最后任职的品位以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为准。 79 ) 8 刘 叟 (3? ?) 9 柴成务 (9341004) 10 安德裕 (9401002) 11 张拱 (940?1000?) 12 刘寅 (940?1000?) 13 安守亮 (957?1015?) 14 宋准 (938989) 15 王嗣宗 (9441021) 16 吕蒙正 (9441011) 17 胡旦 (9551034) 972 蒙 9 7 1009 寅 太祖乾德五 年(967)丁 卯 太祖乾德六 年(968)戊 辰 太祖开宝二 年(969)己 巳 太祖开宝三 年(970)庚 午 太祖开宝四 年(971)辛 未 太祖开宝五 年(972)壬 申 太祖开宝六 年(973)癸 酉 太祖开宝八 年(975)乙 亥 太宗太平兴 国二年 (977)丁丑 太宗大平兴 国三年 (978)戊寅 河南) 宁陵 (今河 南宁 陵) 曹州济 阴(今 山东菏 泽) 河南 (今河 南洛 阳) 不详 详 不 河南 (今河 南洛 阳) 开封雍 丘(今 河南杞 县) 汾州 (今山 西汾 阳) 河南洛 阳(今 属河 南) 滨州渤 海(今 山东惠 (从 8 品) (从 8 品) (从 8 品) 二州推官 职方郎中 太常少卿 (从 8 品) (从 5 品) (从 5 品) 7 军事推官 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 35 (从 8 品) (从 2 品) (从 2 品) 71 军事推官 金部郎中 判太府寺 30 (从 8 品) (正 6 品) (从 6 品) 6 详 不 详 不 不 详 不 秘 省校 郎 直 馆( ) 司寇参军 (从 8 品) 知制诰 金部郎中 36 (从 3 品) (正 6 品) 不 不 书 书 、 史 从8 品 将作监丞 (从 8 品) 将作监丞 (从 8 品) 详 不 详 不 详 不 3 3 详 详 详 52 枢密副使 左屯卫上 32 (正 2 品) 将军(从 3 品) 同平章 莱国公, 34 事、宰相 太子太师 (正 1 品) (从 1 品) 知制诰 秘书监 24 (从 3 品) (正 4 品) 78 68 80 80 18 19 20 21 22 苏易简 太宗太平兴 (958- 国五年 997) (980)庚辰 王世则 太宗太平兴 (955?- 国八年 1015) (983)癸未 梁颢 太宗雍熙二 (963- 年(985)乙 1004) 酉科 程宿 太宗端拱元 (960?- 年(988)戌 1000? 子 陈尧叟 太宗端拱二 (961- 年(989)己 1071) 丑 3 孙何 太宗淳化三 (961- 年(992)壬 1004) 辰 24 孙仅 真宗咸平元 (969- 年(998)戊 1017) 戌 25 孙暨 真宗咸平二 (975?- 年(999)己 1005?) 亥 26 陈尧咨 真宗咸平三 (970- 年(1000) 1034) 庚子 27 王曾 真宗咸平五 2 民) 梓州铜 山(今 四川中 江) 桂林永 福(今 广西永 福) 郓州须 城(今 山东东 平) 衢州 (今浙 江衢 县) 阆州阆 中(今 四川阆 中) 蔡州汝 阳(今 河南汝 南) 蔡州汝 阳(今 河南汝 南) 河南汝 州(今 河南汝 南) 阆州阆 中(今 四川阆 中) 青州益 将作监丞 参知政事 礼部侍郎 23 (从 8 品) (正 2 品) (从 3 品) 理评 通判 ( ) 大名府观 察推官 (从 8 品) 权知玉山 县(从 8 品) 光禄寺 丞,入值 史馆(从 8 品) 将作监 氶、通判 陕州(从 8 品) 舒州团练 推官(从 8 品) 怀州防御 推官(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济州(从 8 品) 将作监丞 大 事、 从8品 右正言直 史馆(从 7 品) 翰林学士 (正 3 品) 39 右正言直 史馆(从 7 品) 翰林学士 23 (正 3 品) 42 职方员外 职方员外 郎(正 7 郎(正 7 品) 品) 平章事、 宰相(正 1 品) 知制诰 (从 3 品) 右仆射 (从 1 品) 29 68 知制诰 32 (从 3 品) 44 知制诰 右谏议大 30 (从 3 品) 夫(从 4 品) 光祿寺氶 光祿寺氶 (从 6 品) (从 6 品) 49 翰林学士 节度使 31 (正 3 品) (正 3 品) 6 5 同平章 61 资政殿大 25 81 (97810 8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 李迪 (9711047) 姚晔 (980?1020?) 梁固 (9871019) 张师德 (9781026) 徐奭 (9851030) 张观 (9851050) 蔡齐 (9881039) 王整 (9701030?) 宋庠 (9961066) 年(1002) 壬寅 真宗景德二 年(1005) 乙巳 真宗大中祥 符元年 (1008)戊 申 真宗大中祥 符二年 (1009)己 酉 真宗大中祥 符四年 (1011)辛 亥 真宗大中祥 符五年 (1012)壬 子 真宗大中祥 符七年 (1014)甲 寅 真宗大中祥 符八年 (1015)乙 卯 真宗天禧三 年(1019) 己未 仁宗天圣二 年(1024) 甲子 今 山东益 都) 濮州 (今山 东鄄 城) 河南商 水(今 属河 南) 郓州须 城(今 山东东 平) 开封襄 邑(今 河南睢 县) 福建瓯 宁(今 福建建 安) 绛州绛 县(今 山西绛 县) 莱州胶 水(今 山东胶 州) 咸阳魏 州(今 属陕 西) 开封雍 丘(今 河南杞 都( (从 8 品) 事、宰相 学士(正 3 (正 1 品) 品) 将作监丞 同平章 太子太傅 35 (从 8 品) 事、宰相 (从 1 品) (正 1 品) 不详 著作郎 著作郎 (从 7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密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耀州(从 8 品) 著作郎、 值集贤院 (从 8 品) 授将作监 丞、通判 解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兖州(从 8 品) 将作监主 簿(从 8 品) 大理评 事,同判 襄州(从 8 77 33 (从 7 品) 户部判官 户部判官 23 (从 8 品) (从 8 品) 33 知制诰 右谏议大 34 (正 3 品) 夫(从 4 品) 知制诰 翰林学士 28 (正 3 品) (正 3 品) 同知枢密 院事、副 宰相(正 2 品) 参知政事 (正 2 品) 80 46 观文殿学 30 士、吏部 侍郎(正 4 品) 吏部侍郎 28 (正 4 品) 66 52 殿中丞 殿中丞 (从 7 品) (从 7 品) 门 平章 宰相( 门 平章 宰相( 中书 下 中书 下 29 事、 事、 正1 正1 71 82 县) 37 王尧臣 仁宗天圣五 应天府 (1003- 年(1027) 虞城 1058) 丁卯 (今河 南虞 城) 38 王拱辰 仁宗天圣八 开封咸 (1012- 年(1030) 平(今 1085) 庚午 河南通 许) 39 张唐卿 仁宗景祐元 山东青 (1010- 年(1034) 州(今 1037) 甲戌 山东淄 川) 40 吕溱 仁宗宝元元 江苏杨 (1014- 年(l038) 州人 1068) 戊寅 41 杨寊 仁宗庆历二 庐州合 (1014- 年(1042) 肥(今 1044) 壬午 安徽合 肥) 42 贾黯 仁宗庆历六 邓州穰 (1022- 年(1046) 县(今 1065) 丙戌 河南邓 县) 43 冯京 仁宗皇祐元 鄂州江 (1021- 年(1049) 夏(今 1094) 己丑 湖北武 昌) 44 郑獬 仁宗皇祐五 安州安 (1022- 年(1053)癸 陆(今 1072) 巳 湖北安 陆) 45 章衡 仁宗嘉祐二 浦城 (1025- 年(1057) (今福 1099) 丁酉 建浦 城) ) 将 监 丞 通判 湖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怀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陕州府 (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毫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颍州(从 8 品) 将作监 丞,通判 襄州(从 8 品) 将作监丞 通判荆南 军府事 (从 8 品) 通判陈州 (从 8 品) 品 作 , ) 户部侍 郎,为参 知政事 (正 2 品) 检校太师 (正 1 品) 品 详 ) 户部侍 25 郎,为参 知政事 (正 2 品) 检校太师 19 (正 1 品) 品 详 56 4 7 5 不 不 龙图阁直 学士(正 3 品) 不详 枢密直学 25 士(正 3 品) 不详 29 55 翰林侍读 25 士(正 3 ) 太子少师 29 (从 2 品) 44 翰林侍读 士(正 3 ) 参知政事 (正 2 品) 学 品 2 28 31 学 品 4 7 翰林学士 翰林侍学 32 (正 3 品) 士(正 3 品) 通判湖州 宝文阁待 宝文阁待 33 (从 8 品) 制(从 4 制(从 4 品) 品) 51 5 7 83 46 刘辉 仁宗嘉祐四 江西铅 (1030- 年(1059) 山(今 1065) 己亥 江西铅 山) 47 王俊民 仁宗嘉祐六 莱州掖 (1036- 年(1061) 县(今 1063) 辛丑 山东莱 州) 48 许将 仁宗嘉祐八 福建闽 (1037- 年(1063) 县(今 1111) 癸卯 福建闽 侯) 49 彭汝砺 英宗治平二 饶州鄱 (1041- 年(1065) 阳(今 1094) 乙巳 江西波 阳) 50 许安世 英宗治平四 开封襄 (1048- 年(1067) 邑(今 1084) 丁未 河南睢 县) 51 叶祖洽 神宗熙宁三 福建邵 (1050? 年(1070) 武(今 -1118) 庚午 福建邵 武) 52 余中 神宗熙宁六 宜兴 (1050?- 年(1073) (今江 1110? 癸丑 苏宜 兴) 53 徐铎 神宗熙宁九 兴化莆 (1045?- 年(1076) 田(今 1105?) 丙辰 福建莆 田) 54 时彦 神宗元丰二 河南开 (1048?- 年(1079) 封(今 1107) 己未 河南开 封) 55 黄裳 神宗元丰五 延平(今 理评 不详 不详 30 签 建业军判 官(从 8 品) 徐州通判 徐州通判 徐州通判 26 (从 8 品) (从 8 品) (从 8 品) 36 大 事, 书 昭庆军判 官,通判 明州(从 8 品) 保信军推 官(从 8 品) 鄆州观察 推官(从 8 品) 签书奉国 军判官 (从 8 品) 大理评事 (从 8 品) 理评 镇东 军判官 (从 8 品) 大理评 事、签书 颍州判官 (从 8 品) 承务郎 大 事、 28 侍 奉国军节 27 郎 副宰 度使(正 3 相( 品) ) 权吏部尚 宝文阁直 25 书(正 3 学士(从 3 品) 品) 都官员外 都官员外 20 郎(正 7 郎(正 7 品) 品) 吏部尚书 徽猷阁直 (正 3 品) 学士(从 3 品) 太常寺氶 著作佐郎 (从 5 品) (从 6 品) 5 中书 、 正2 品 7 54 37 68 礼部尚书 吏部尚书 (正 3 品) (正 3 品) 工、吏两 部尚书 (正 3 品) 礼部尚书 工、吏两 部尚书 (正 3 品) 礼部尚书 39 87 84 (10441130) 56 焦蹈 (1055?1085) 57 李常宁 (10371088) 58 马涓 (1060?1120?) 59 毕渐 (1065?1125?) 60 何昌言 (1070?1127?) 李釜 (1070?1130?) 62 霍端友 (10561115) 63 蔡薿 (10671123) 64 贾安宅 (108861 l 壬戌 神宗元丰八 年(l082) 乙丑 哲宗元祐三 年(1088) 戊辰 福建南 平县) 无为州 (今安徽 无为县) 开封廪 延(今 河南延 津) 哲宗元祐六 四川保 年(1091) 宁(今 辛未 四川南 部) 哲宗元祐九 荆州潜 年(1094) 江(今 甲戌 湖北潜 江) 哲宗绍圣四 江西临 年(l097) 江(今 丁丑 江西清 江) 哲宗元符三 大名 年(1100) (今属 庚辰 河北) 徽宗崇宁二 常州武 年(1103) 进(今 癸未 江苏武 进) 徽宗崇宁五 河南开 年(1106) 封(今 丙戌 河南开 封) 徽宗大观三 乌程 年(1109) (今浙 年( 082) (从 8 品) (从 2 品) (从 2 品) 不详 不详 不详 宣义郎, 签书镇海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承事郎, 签书雄武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签书山南 东道节度 判官(从 8 品) 承事郎、 签书武宁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官河中通 判,出知 真州(从 8 品) 宣义郎 (从 8 品) 宣义郎, 签书镇海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南京少尹 宣义郎, 52 签书镇海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不详 膳部员外 郎(正 7 品) 工部侍郎 (从 3 品) 膳部员外 郎(正 7 品) 团练副使 (从 8 品) 秘书省正 字(从 8 品) 秘书省正 字(从 8 礼部尚书 徽猷阁待 40 (从 2 品) 制(从 4 品) 户部侍郎 集英殿修 兼太皇赞 撰(正 6 详 不 52 详 不 礼部侍郎 通议大夫 48 (从 3 品) (正 4 品) 60 57 85 5 ?) 己丑 江吴 品) 读(从 3 品) 兴) 品) 65 莫俦 徽宗政和二 湖州 承事郎、 吏部尚书 述古殿直 24 (1089- 年(1112) 人,一 校书郎 (从 2 品) 学士 1164) 壬辰 说为吴 (从 8 品) 县(今 江苏吴 县) 66 何栗 徽宗政和五 仙井 秘书省校 尚书右仆 尚书右仆 27 (1089- 年(1115) (今四 书郎(从 8 射,兼中 射,兼中 1127) 乙未 川仁 品) 书侍郎 书侍郎 寿) (从 1 品) (从 1 品) 67 王昂 徽宗政和八 江都 秘书省校 中书舍人 秘阁修撰 29 (1090- 年(1118) (今江 书郎(从 8 (正 4 品) (从 6 品) 1132) 戊戌 苏扬 品) 州) 68 何焕 徽宗宣和三 金华永 不详 承事郎、 宣义郎 (1095?- 年(1121) 康(今 太学博士 (从 8 品) 1131?) 辛丑 浙江永 (从 8 品) 康) 69 沈晦 徽宗宣和六 钱塘 校书郎, 安抚大使 徽猷阁直 41 (1084- 年(1124) (今浙 迁著作佐 (从 2 品) 学士(从 3 1149) 甲辰 江杭 郎(从 8 品) 州) 品) 从上述的资料继续整理,先分析状元的最初任职,可得下列归类表: 11 0 表 4-2:北宋状元最初 北宋状元最初职任归类表 最初职任归类表 职任 1 2 书 书 正 作 大 事 推官 秘 省校 郎/ 字 3 将 监丞 4 理评 5 通判/判官/签判 6 其他:秘书郎/从事/参军/权知/寺丞/著作郎/丞务 郎/宣义郎(各占一人) 7 不详者 76 39 43 37 66 人数 9 7 19 6 10 8 品位 从8 从8 从8 从8 从8 从8 10 - 86 非常明显,若从北宋状元的最初职任来看,很多状元都先在朝中任职,并授以将作 监丞为最多。将作监丞在宋前为文臣寄禄官阶,状元初授此阶,元丰寄禄格易为宣 义郎。熙宁四年十一月一日,设知将作丞事,参领在京修造事。元丰五年行新制, 罢去寄禄官阶职能,止为职事官,参领监事。 而其他初授职官之名目也相当杂 多,但是无论如何,基本上仍以从 8 品为准,这是宋代官制正从 18 品的倒数第三 位。这个情况与唐代的状元比较起来有很大的反差。首先,唐代夺了状元也没有什 么与众不同的待遇。不是特殊情况,状元依然像普通进士一样,不能主即授职,还 得通过某种名目的制科考试,方可进入官场;或者,得到地方大僚手下去当幕宾, 待他们推荐于朝廷,才算正式进入官场,这还必须有人看中、聘用。 反观宋代的 状元,虽从入官的品位来看,不算是特别优厚的开始,但也绝对不属刻薄的起点, 起码还算有保障。可以说,这种起点官品较低的安排对状元以后官场上的发展并不 一定是坏事,毕竟大多数状元夺魁时的年龄都很轻,没超过 30 岁,加上政治经历 尚浅、待人处事经验也不足,因此新科状元并不适合委以高职。其实在 118 位状元 中,已知夺魁的年龄的共有 75 人,其中北宋 45 人、南宋 30 人,详情如下表: 5 6 表 4-3:北宋状元夺魁年龄表 年龄层 北宋已知45 北宋已知45状元 45状元( 状元(岁数) 岁数) 0 及 0 2 以上 0 9 端 8 、 1 、 5岁 5 岁 4 岁至4 岁 30 岁 至 39 岁 20 岁 5 6 岁 至 29 北宋总人数(%) 两宋总人数(%) 北宋总人数(%) 两宋总人数(%) 1 2 2 0 李常宁(5 ) ( . %) 霍 友(4 ) 沈晦(4 ) 蔡薿(40) 3(6.7%) 黄裳(38) 、宋准(36) 、柴成务 16(35.6%) (35) 、李迪(35) 、张师德(34) 、 吕蒙正(34) 、章衡(33) 、郑獬 (32) 、王嗣宗(32) 、孙何(32) 、 陈尧咨(31) 、杨砺(30) 、安德裕 (30) 、张观(30) 、孙仅(30) 、刘 辉(30) 陈尧叟(29) 、宋庠(29) 、杨寘 24(53.3%) (29) 、冯京(29) 、王昂(29) 、蔡 齐(28) 、徐奭(28) 、许将(27) 、 何粟(27) 、李肃(27) 、王俊民 (26) 、彭汝砺(25) 、吕溱(25) 、 王尧臣(25) 、王曾(25)、张唐卿 (25) 、贾黯(25) 、张去华(24) 、 3(4. %) 8(10.7%) 28(37.3%) 34(45.3%) 同(2),页 368。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页 108。 87 胡旦(24) 、莫俦(24) 、苏易简 (23) 、梁灏(23) 、梁固(23) 、许 安世(20) 20岁以下 王拱辰(19) 1(2.2%) 2(2.7%) 资料来源:《宋史》、《宋历科状元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状元大 典》、《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和《中国历代状元录》等书。 状元在什么年龄夺魁直接影响其仕途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发现较年轻的状元假如不 是早逝,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最高或最后任职往往都要比其他状元来得高,这是 因为他们有较长的时间在官场发展他们的事业。他们带着皇帝所亲赐的状元头衔, 加上多年在政坛累积的经验和建立的势力,时间一长,我们可以猜测,朝廷很难不 擢升他们。当然,与状元夺魁年龄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享寿。不难发现,北宋 状元从夺魁到其过世若少过十年者,在官场的发展亦很难有所作为。详情看下表: 表 4-4:北宋状元的最高任职表( 北宋状元的最高任职表(任十年或以下与不详者) 任十年或以下与不详者) 序 姓名( 最高任职 姓名(年) 号 92 -99 不 祥 9 0 -1000 从7品 9 0 -1000 不 6 9 0 -1000 不 7 9 0-972 度 从8品 8 蒙 9 7 -1009 中 从 品 11 9 0 -1000 不 12 9 0 -1000 不 1 9 7 -101 不 19 (9 -101 ) 正 史 从7品 21 (960 -1000 外 (正 7 品) 2 (97 -100 ) 光 从6品 29 (980 -1020 ) 作 (从 7 品) 0 987-1019 从8品 970-10 0 中 从7品 9 唐 1010-10 7 不 1 101 -10 不 6 10 0-106 不 7 10 6-106 从8品 2 中 10 0 -1110 从 品 10 -110 书 正 品 3 4 5 3 5 3 35 3 4 4 4 5 53 马适( 5? 5?) 苏德 ( 4 ? ?) 李景阳( 4 ? ?) 刘察( 4 ? ?) 李肃( 4 ) 刘 叟( 3 ? ?) 张拱( 4 ? ?) 刘寅( 4 ? ?) 安守亮( 5 ? 5?) 王世则 55? 5 程宿 ? ?) 孙暨 5? 5? 姚晔 ? ? 梁固( ) 王整( 3 ?) 张 卿( 3) 杨寊( 4 44) 刘辉( 3 5) 王俊民( 3 3) 余 ( 5 ? ?) 徐铎( 45? 5?) 详 右补阙( ) 详 详 保静军节 推官( ) 职方郎 ( 5 ) 详 详 详 右 言直 馆( ) 职方员 郎 祿寺氶( ) 著 郎 户部判官( ) 殿 丞( ) 详 详 详 徐州通判( ) 太常寺氶( 5 ) 礼部尚 ( 3 ) 夺魁后生存时间 (年) 不 不 不 不 6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10 不 3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2 6 2 不 不 详 详 88 54 56 57 58 59 彦(1048?-1107) 工、吏两部尚书(正 3 品) 不详 焦蹈(1055?-1085) 不详 不详 李常宁(1037-1088) 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 不到 1 年 (从 8 品) 马涓(1060?-1120?) 南京少尹 不详 毕渐(1065?-1125?) 膳部员外郎(正 7 品) 不详 60 何昌言(1070?-1127?) 工部侍郎(从 3 品) 不详 61 李釜(1070?-1130?) 不详 不详 64 贾安宅(1088-1150?) 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从 3 品) 不详 68 何焕(1095?-1131?) 承事郎、太学博士(从 8 品) 不详 例如李肃、梁固、张唐卿、杨寊、刘辉、王俊民与李常宁都是少过十年者。在这七 人当中,较明显的是太祖乾德四年状元李肃,初授濮、博二州从事(从 8 品),但最 高职任仅保静军节度推官(从 8 品),这是因为从他夺魁到其去世仅六年之差。另举 仁宗嘉祐六年状元王俊民,初授徐州通判(从 8 品),但是他两年后早逝,最高任职 仍是徐州通判(从 8 品)。最极端的例子应属哲宗元祐三年状元李常宁,他不是英年 早逝,但他夺魁时已 52 岁,当时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从 8 品),不幸 的是同年六月却病死于任上,所以最高任职仍是从 8 品。 然而,北宋状元从夺魁到其过世(夺魁后生存时间)若超过十年者,除了安德裕 和许安世两个特殊例子外,其他已知状元最高授官至少都有从 4 品以上,这个情况 恰好反映了状元作为一群特殊人物,在当时是颇受朝廷重用的。详情如下表: 时 表 4-5:北宋状元最高任职表( 北宋状元最高任职表(从夺魁到其过世超过 10 年者) 年者) 序 姓名( 姓名(年) 最高任职 号 1 9 1-999 正2品 2 9 8-1006 从 品 9 成 9 -100 书 从2品 10 9 0-1002 金 中 正6品 1 宋 9 8-989 制 从 品 1 9 -1021 正2品 16 蒙正 9 -1011 事、 正1品 17 (9 -10 ) 制 从 品 18 易 (9 8-997) 事 正2品 20 (96 -100 ) 学 正 品 22 (961-1071) 事、 正1品 2 (961-100 ) 制 从 品 2 (969-1017) 制 从 品 4 5 3 4 杨砺( 3 张去华( 3 柴 务( 34 安德裕( 4 准( 3 王嗣宗( 44 吕 ( 44 胡旦 55 苏 简 5 梁颢 3 陈尧叟 孙何 孙仅 ) ) 4) ) ) ) ) 34 4 4 枢密副使( ) 工部侍郎( 3 ) 刑部尚 ( ) 部郎 ( ) 知 诰( 3 ) 枢密副使( ) 同平章 宰相( ) 知 诰( 3 ) 参知政 ( ) 翰林 士( 3 ) 平章 宰相( ) 知 诰( 3 ) 知 诰( 3 ) 夺魁后生存时间 (年) 9 3 45 36 33 16 46 34 56 16 19 9 12 19 3 89 陈尧咨(970-1034) 翰林学士(正 3 品) 34 王曾(978-1038 同平章事、宰相(正 1 品) 36 李迪(971-1047) 同平章事、宰相(正 1 品) 42 3 张师德(978-1026) 知制诰(正 3 品) 46 3 徐奭(985-1030) 知制诰(正 3 品) 18 33 张观(985-1050) 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正 2 品) 36 34 蔡齐(988-1039) 参知政事(正 2 品) 24 36 宋庠(996-1066) 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正 1 品) 42 37 王尧臣(1003-1058) 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正 2 品) 31 38 王拱辰(1012-1085) 检校太师(正 1 品) 55 40 吕溱(1014-1068) 龙图阁直学士(正 3 品) 30 42 贾黯(1022-1065) 翰林侍读学士(正 3 品) 19 43 冯京(1021-1094) 参知政事(正 2 品) 45 44 郑獬(1022-1072) 翰林学士(正 3 品) 19 45 章衡(1025-1099) 宝文阁待制(从 4 品) 42 48 许将(1037-1111) 中书侍郎、副宰相(正 2 品) 48 49 彭汝砺(1041-1094) 权吏部尚书(正 3 品) 29 50 许安世(1048-1084) 都官员外郎(正 7 品) 17 51 叶祖洽(1050?1118) 吏部尚书(正 3 品) 47 55 黄裳(1044-1130) 礼部尚书(从 2 品) 48 62 霍端友(1056-1115) 礼部侍郎(从 3 品) 22 63 蔡薿(1067-1123) 礼部尚书(从 2 品) 17 65 莫俦(1089-1164) 吏部尚书(从 2 品) 52 66 何栗(1089-1127)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从 1 品) 12 67 王昂(1090-1132) 中书舍人(正 4 品) 14 69 沈晦(1084-1149) 安抚大使(从 2 品) 25 在北宋 69 位状元当中,除了 23 位状元资料不详,共有 39 位状元从其夺魁到过世 超过了十年的门槛,而在这 39 位状元中,仅有安德裕和许安世两人是例外;他们 最高的职任都没有高过从 4 品的官位。首先看看安德裕的个案,他是太祖开宝二年 状元。关于他的背景与仕途发展,《宋史》卷四四 0 有清楚记载,而至于他为何从 夺魁到过世的 33 年当中仅得金部郎中(正 6 品) 为最高任职,同卷也交待得相当清 楚: 德裕性介洁,以风鉴自负。王禹偁、孙何皆初游词场,德裕力为延誉。 及领考试,何又其首选。然酣饮太过,故不被奖擢。 26 27 28 1 2 7 7 (元)脱脱等撰《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7),页总 10307。 90 安德裕是因为他以善于识别人才而变得高傲自负,再加上他过于嗜酒,朝廷难以把 重任托付于一个“酒鬼” 身上 ,所以他夺魁后虽有三十多年在官场发展的时间, 但是官位却不高。像安德裕这种特殊的个案还有英宗治平四年状元许安世。他虽然 在 37 岁时早逝,但是从他 20 岁夺魁算起也有 17 年的仕途发展时间。可惜的是他 的最高任职也仅是都官员外郎(正 7 品),这个中必有原因。《默记》卷下有载关于 许安世在神宗熙宁八年,因为受李逢和赵世居的谋反罪而被牵连的逸闻: 李士宁缘以金银龙刀遺世居坐罪,许安世亦连坐焉……安世素神信,士 宁遂举以与之。尔后寂然久之,至世居事作此刀在焉,乃士宁私以遺世居 也。士宁既坐私入宫,赠诗与世居,又有龙刀,故坐罪,配永州,而询其所 由,乃安世处得之故,亦坐貶。噫物之,为祸有如此者。 《默记》有一段相当长的文字记载了许安世因无端受到李逢和赵世居谋反的案件而 遭贬官之处分。虽然此书主要记载北宋时期的朝野遗闻,不一定属实,但是无论如 何,许安世不能如其他大部分状元那样,在仕途上有较好的发展是有他的特殊原 因。 假如不管夺魁多少年,仅以最高任职的品位来分析,两宋总有 102 状元可考、 有 16 位状元最高任职资料不详;而北宋的 69 位状元当中有 12 位状元的最高任职 资料不详,57 位状元可考,详情如下表: 8 表 4-6:北宋状元最高任职品位分类表 状元最高任职之品位 北宋状元人数(%) 北宋状元人数(%) 8品 8 8 7品 7 12 6品 2 品 2 品 2 品 19 2品 1 22 8 1品 7 12 状元总数 7 两宋状元人数(%) 两宋状元人数(%) 10 9 8 11 10 9 6 6 0 2 2 0 9 8 8 2 2 1 0 8 7 9 102 5( . %) ( . %) ( .3%) ( . %) (3.5%) ( . %) 5 (3.5%) ( . %) 4 (3.5%) ( . %) 3 (33.3%) 5( 4.5%) 3( . %) 3 (3 .4%) ( .3%) ( . %) 5 北宋状元的最高任职的品位占最大部分的是 3 品,有三分之一。而假如以 4 品或以 上的品位官职来计算,仅北宋状元就有 71.9%;这和两宋总比率的 71.6%相近,这 两个数目都甚高。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状元都身居高品位官职,得到朝廷的重视与 (宋)王銍撰《默记》,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38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页 354。 8 91 重用。而这些数据若和唐代状元做个此较,我们更能确定宋代状元是非常受朝廷倚 重的一群特殊人物。详看下表: 表 4-7:唐代状元最高任职品位分类表 状元最高任职之品位分类 品 品 以上为高 品 品 以下、 品以上为一 历史记载入 为 来 许 《唐代状元 》 长 。 唐代状元人数(%) 唐代状元人数(%) 7 6 28 7 60 7 吉 人 出 社,200 任职四 (含四 ) 级官吏 54(33. 5%) 任职五 (含五 ) 九 般官吏 4 ( . 5%) 未仕(含未见 仕) 未仕 (3 .5%) 资料 源: 友根 研究 ( 春: 林 民 版 4) , 页331333 根据许友根的研究,在已知的 160 名唐代状元当中,共有 54 名任职四品(含四品) 以上的官位,占总数 33.75%。这个数据和北宋(71.9%)或两宋(71.6%)的数据比较足 足少了一半有余。而在清代,状元官至四品的仅有 22 人,占总数的 19.3%。 这个 数据和宋代的比较更加是小巫见大巫了。再看明代,官至四品的状元共有 47 人, 占明代状元总数 89 位中的 52.8%。 这虽比清代高些,但仍然低于宋代。 假如仅考察 4 品或以上的官职无法证明状元在朝廷是受到重用的,那以位至宰 相和副宰相这两个高职来考察会更有说服力。两宋合计有 26 状元位至宰相和副宰 相 , 占 总数的 22% , 比率相当 高。 当 中, 北 宋就有 15 位 , 占北 宋状元总数的 21.7% 。 北 宋状元 位至宰相 或 副宰相 者 包括 了 杨砺(枢密副使) 、 王嗣宗(枢密副 使)、吕蒙正(同平章事)、苏易简(参知政事)、陈尧叟(同平章事)、王曾(同平章 事)、李迪(同平章事)、张观(同知枢密院事)、蔡齐(参知政事)、宋庠(中书门下平 章事)、王尧臣(参知政事)、王拱辰(检校太师)、冯京(参知政事)、许将(中书侍郎) 与何栗(尚书右仆射, 兼中书 侍郎) 。在这些人物当中,不乏对宋代、乃至整个中 华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上述的宰相比率假如和唐代状元的比较,更能看 出宋代状元在朝廷中的地位与价值了。在已知的 160 名唐代状元当中,先后仅有 11 位状元位至宰相,占总数的 6.8%。 这个数据与两宋的 22%(或北宋的 21.7%)相比 还有好一段的距离,两个朝代状元受倚重的程度实为悬殊。再看看明清状元的情 况。由于明代朱元璋废除了氶相制,进以几个大学士组成内阁,所以我们只能以官 至大学士入阁辅政或非大学士而入阁辅政的状元为比较对像,而这批官员当中明代 状元共有 17 人,占状元总数的 19.1%。 接下来的清代状元官至宰辅(即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 共有 14 人,占状元总数的 12.3%。 这两组的数据都要比宋代的来得 9 10 11 12 13 9 10 11 12 13 周腊生《清代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4 年),页 243。 周腊生《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4 年),页 194。 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页 334。 同(10),页 192-193。 同(9),页 242。 92 低,因此,从以上使用宋代状元官至四品和宰相与其他几个朝代相比,我们已经可 以非常肯定宋代状元是受朝廷倚重和重用的。 倘若以升迁时间来看,北宋则以徽宗崇宁五年状元蔡薿为最快。《宋人传记资 料索引》和《宋史》卷三五四都有清楚记载这个中原因: 崇宁五年,以诸生试策,揣蔡京且复用……于是擢为第一,以所对颁天 下,甫解褐,即除秘书省正字,迁起居舍人。未几,为中书舍人。自布衣至 侍从,才九月,前所未有也。……旋进给事中。一意附蔡京,叙族属,尊为 叔父。……薿迁翰林学士……召为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尝阴附权幸……蔡 薿憸邪小人…… 蔡薿无论是坐上状元宝座,或官至礼部尚书,都是靠蔡京的权势而达成的。首先他 从秘书省正字升到起居舍人已经很快了;更惊人的是他在短短九个月内,能从布衣 爬到了皇帝侍从官的地位,这是“前所未有” 的。不久蔡薿再晋升为给事中。之 后他的仕途发展则随着蔡京的权力得失而有所升降,其中他当过翰林学士、翰林学 士承旨和礼部尚书。明显的,蔡薿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升迁,绝非仅仅他有 “状元” 特殊地位的原故,而是他一意攀附蔡京的结果,所以《宋史》 才会评价 他为“憸邪小人”。无独有隅,在北宋亦有另一位状元的升迁也特别快,但却被后 人誉为“贤相”。他就是三度入相、前后独掌朝廷大权达九年之长的太平兴国二年 状元吕蒙正了。《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十五有记载他的仕途发展: 太平兴国三年春首 进士第,初命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四年代还,会 帝征太原刘氏朝于行,在道受著作郎、直史馆,旋加右拾遗,服银绯。五 年,转左补阙、知制诰,服金紫。八年,迁都官郎中,召入翰林充学士。是 冬,擢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升給事中。端拱元年,拜中书侍郎兼户 部尚书、同中书門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条) 首先, 吕蒙正从夺魁初授将作监丞(从 8 品) 到太平兴国五年授以知制诰(正 3 品 ) ,这种 升迁 的 迅 度是 相当惊 人的,这是《名 臣碑 传 琬琰集 》的记载。然 而在 《翰苑群书》卷十中则记载在太平兴国八年: 吕蒙正五月以左补阙、知制诰为都官郎中拜学士,十一月除參知政事。 (“学士年表-自建隆至治平”条) 14 15 16 同(7),页总 11170-11172。 (宋)杜大圭撰《名臣碑传琬琰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0 册) (台北: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页 129-130。 14 15 93 吕 太平兴国五 八 授 左补阙 知 诰 相当快 升 迁 太平兴国二 夺魁 八 仅六 间 当 参知政 官 位 可 前 吕 升迁之快 原因 蔡薿 根 同 因 凭 才干 得 太宗 官员 可 尊敬 样 观点 话 仅凭 身 并 能保证某 能 仕途 平步青云 步 步 升 位升迁 快 太平兴国五 苏 简 卷二六六 清楚 仕途发展: 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擢冠甲科。 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雍熙 初,以郊祀恩进秩祠部员外郎。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缘是罢 知制诰,以本官奉朝请。未几,复知制诰。三年,充翰林学士。……淳化二 年,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 中、参知政事。 苏易简夺魁时才刚二十出头,他在短短的三年内从将作监丞(从 8 品) 升迁到知制 诰(正 3 品) ;雍熙三年为翰林学士,并在淳化二年坐上参知政事的职位。这样的 升迁速度除了是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出众、才思敏捷外,还要得到君主的宠眷和提 拔。关于这一点,《宋史》同卷亦有交待: 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帝尝以轻绡飞白大 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榜于厅额。 苏易简当翰林学士时曾献《翰林志》二卷,太宗还以诗嘉许他;而翰林院本来没有 匾额,太宗便亲自为他大书“玉堂之署”四个字,让他挂在大厅。这样看来,苏易 简和宋太宗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他升迁迅速也就不足为其了。 总的来看,状元官职的升迁,假如不是有当权者的特殊荣宠或提拔,北宋大多 数状元的夺魁后生存时间若能超过 10 年这个门槛,绝大部分的最高任职至少都有 从 4 品的官位,这是北宋状元的任职特色,也是一个规律。而这个特色只能说明状 元在朝廷上是受重视与重用的一群特殊人物。当然,这当中亦有特殊原因而升迁特 别快或特别慢的状元,但毕竟为数不多。 其实无论 蒙正是在 年或 年 以 、 制 ,都是 的 。而从他在 年 到 年的 年的时 就已经 上 事的 ,这 以说是史无 例的。 蒙正 的 与 有 本上的不 , 为 他是 个人的 与行为,而 到了 和朝中其他 的认 与 。从这 的 来看的 , 状元这个特殊 分 不 人就 在 上 、 高 。 另外一 特别 的是 年状元 易 。《宋史》 有 记载他的 17 18 (宋)洪遵编《翰苑群书》,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95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392。 同(7),页总 9171。 同上,页总 9172。 16 17 18 94 第二节 南宋状元的职任与升迁 ( ) 53 当 共 4 根据 献通考 资料索引 陈 辉主 国 周腊 谱 周亚非 国 整理 : 宝座 节 样 奇 · 在南宋 1127-1279 年 的 1 年 中, 有 9 人登上状元 。与上 一 , 下表 《宋史》、《文 》、明人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宋人传记 》、 光 编的《中 状元大典》、 生的《宋代状元 谈 宋代状 元 》和 的《中 历代状元录》等书 而成 表 4-8:南宋状元职任表 序 姓名 帝号/ 帝号/年号/ 年号/ 号 (年) 月 70 易 高 1086 年(1128) 11 2 李 ( ? 4) 71 张九 成 (1092 1159) 72 汪应 辰 (1118 1176) 73 黄公 度 (1109 1156) 74 陈诚 之 (1093 1170) 75 刘章 (1100 - 藉贯 最初任职 最高任职 最后任 职 中书 人 正 品 夺魁 享 年龄 寿 宗建炎二 江都(今江 左宣义 中书舍人 舍 苏扬州) 郎,签书 (正 4 品) ( 4 戊申 江阴军判 ) 官(从 8 品) 高宗绍兴二 杭州钱塘 镇东军签 权刑部侍 敷文阁 41 年(1132) (今浙江杭 判(从 8 郎(从 3 待制(从 壬子 州) 品) 品) 4 品) 宗绍兴五 信州玉山 镇东军签 吏部尚书 35 (今江西玉 判(从 8 兼翰林学 乙卯 山) 品) 士(从 2 品) 高宗绍兴八 莆田(今福 承事郎, 考功员外 年(1138) 建莆田) 签书平海 郎(正 7 戊午 军节度判 品) 官(从 8 品) 高宗绍兴十 闽县(今福 左承郎, 同知枢密 二年 建闽侯) 签书镇东 院事(正 2 (1142)壬 军节度判 品) 戌 官(从 8 品) 高宗绍兴十 衢州龙游 镇东军签 礼部尚书 五年 (今浙江龙 判(从 8 (正 2 品) (1145)乙 游) 品) 高 年(11 ) 68 殿 士( 3 ) 58 考功员 30 外郎(正 7 品) 48 端明 18 学 正 品 殿 50 士( 3 ) 端明 学 正 品 78 资政殿 46 学士(正 3 品) 80 95 ) 76 王佐 (1126 1191) 77 赵逵 (1117 1157) 78 张孝 祥 (1132 1169) 79 王十 朋 (1112 1171) 80 梁克 家 (1128 1187) 81 木待 问 (1140 1205? ) 82 萧国 梁 (1135 ?1185) 83 郑侨 1179 丑 高 十 年 (11 8) 宗绍兴 八 4 戊 辰 高宗绍兴二 十一年 (1151)辛 未 高宗绍兴二 十四年 (1154)甲 戌 高宗绍兴二 十七年 (1157)丁 山阴(今浙 承事郎, 江绍兴) 签书平江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资州(今四 左承郎, 川资阳) 签书剑南 东川,任 校书郎 (从 8 品) 历阳乌江 承事郎, (今安徽和 签书镇东 县)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浙江温州乐 绍兴府签 清(今浙江 判(从 8 温州乐清) 品) 宗绍兴 庚 辰 孝宗隆兴元 年(1163) 癸未 福建泉州晋 平江签判 右丞相兼 右丞相 33 江(今福建 (从 8 品) 枢密使 兼枢密 晋江) (正 2 品) 使(正 2 品) 浙江永嘉 平江判官 礼部尚书 礼部尚 (今浙江温 (从 8 品) (从 2 品) 书(从 2 州) 品) 丑 高 三 十年 (1160) 工部、户 宝文阁 23 部尚书 学士(正 (正 2 品) 3 品) 中书舍人 (正 4 品) 66 舍 35 ( 4 ) 41 显谟阁直 显谟阁 23 士(从 3 直学士 ) (从 3 品) 龙图阁学 龙图阁 46 士(正 3 学士(正 品) 3 品) 38 中书 人 正 品 学 品 70 60 孝宗乾道二 永福(今福 左宣义郎 朝奉郎 朝奉郎 年(1166) 建永泰) (从 8 品) (正 6 品) (正 6 丙戌 品) 孝宗乾道五 福建莆田 签书镇南 参知政事 观文殿 96 (1130 ?1197) 84 黄定 (1133 1189? ) 85 詹睽 (1146 1205? ) 86 姚颖 (1150 1183) 87 黄由 (1150 ?1210? ) 88 卫泾 (1159 1226) 89 90 王容 (1155 ?1215? ) 余复 (1140 ?1200? ) (今福建莆 己 田) 孝宗乾道八 福州永福 年(1172) (今福建永 壬辰 泰) 年(1169) 丑 军节度判 知枢密院 学士(正 官(从 8 事(正 2 3 品) 品) 品) 知潮州 国子司业 提举常 (从 8 品) (正 6 品) 平 孝宗淳熙二 会稽(今浙 校书郎 龙图阁直 龙图阁 年(1175) 江绍兴) (从 8 品) 学士(正 3 直学士 乙未 品) (正 3 品) 孝宗淳熙五 庆元府鄞县 签书宁国 秘书省校 秘书省 年(1178) (今浙江宁 军节度判 书郎(从 8 校书郎 戊戌 波鄞县) 官厅公事 品) (从 8 (从 8 品) 品) 孝宗淳熙八 平江长州 通判绍兴 刑部尚书 刑部尚 年(1181) (今江苏苏 府(从 8 (正 2 品) 书(正 2 辛丑 州) 品) 品) 孝宗淳熙十 平江昆山 承事郎, 参知政事 资政殿 一年 (今江苏昆 添差镇东 (正 2 品) 学士、 (1184)甲 山) 军签判 金紫光 辰 (从 8 品) 禄大夫 (正 3 品) 孝宗淳熙十 湖南湘阴 秘书省正 礼部侍郎 礼部侍 四年 (今湖南长 字(从 8 (从 3 品) 郎(从 3 (1187)丁 沙) 品) 品) 未 光宗绍熙元 福建宁德 校书郎 著作佐 著作佐 年(1190) (今福建福 (从 8 品) 郎,兼实 郎,兼 庚戌 州) 录院检讨 实录院 (正 8 品) 检讨(正 8 品) 29 34 26 68 97 陈亮 (1143 1194) 92 邹应 龙 (1172 1224) 93 曾从 龙 (1170 ?1236) 94 傅行 简 (1155 ?1215? ) 95 毛自 知 (1180 ?1225? ) 96 郑性 之(自 诚)(1 1721255) 97 赵建 夫 (1175 ?1235? ) 98 袁甫 91 宗绍熙四 3 癸 宁宗庆元二 年(1196) 丙辰 光 年(119 ) 丑 婺州 康 今浙江永 康 泰宋(今福 建泰宁) 就 ( ) 宁宗庆元五 泉州晋江 年(1199) (今福建晋 己未 江) 宁宗嘉泰二 庆元府鄞县 年(1202) (今浙江鄞 壬戌 县) 签书建康 府判官 (从 8 品) 秘书正字 (从 8 品) 签书建康 府判官 (从 8 品) 参知政 事、礼部 尚书(正 2 品) 签书奉国 枢密使 军节度判 (从 1 品) 官厅公事 (从 8 品) 承事郎 秘书郎、 (从 8 品) 著作佐郎 (正 8 品) 宁宗开禧元 衢州西安 不详 年(1205) (今属浙江 乙丑 衢县) 详 不 签书建 51 康府判 官(从 8 品) 资政殿 25 学士(正 3 品) 52 72 枢密使 (从 1 品) 详 不 江东幕 僚 宁宗嘉定元 福州(今福 平江军节 枢密院事 枢密院 37 年(1208) 建福州) 度判官 兼参知政 事兼参 戊辰 (从 8 品) 事(正 2 知政事 品) (正 2 品) 宁宗嘉定四 两浙东路温 秘书省正 工部尚书 工部尚 年(1211) 州(今浙江 字(从 8 (正 2 品) 书(正 2 辛未 温州) 品) 品) 宁宗嘉定七 庆元府鄞县 签书建康 兵部尚 4 8 兵部尚 98 (1180 ?1240? ) 99 吴潜 (1195 1262) 10 刘渭 0 (1195 ?1255? ) 10 蒋重 1 珍 (1190 ?1235? ) 10 王会 2 龙 (1193 1252? ) 10 黄朴 3 (1192 1251? ) 10 徐元 4 杰 (1196 1245) 10 吴叔 5 告 4 (今浙江宁 军节度判 波) 官(从 8 品) 宁宗嘉定十 宜州宁国 承事郎、 年(1217) (今安徽宁 签书镇东 丁丑 国) 军节度判 官(从 8 品) 宁宗嘉定十 婺州金华 特补承事 三年 (今浙江金 郎,签书 (1220)庚 华) 建康军节 辰 度判官 (从 8 品) 宁宗十六年 无锡(今江 签判建康 (1223)癸 苏无锡) 军(从 8 未 品) 年(121 ) 甲戌 书,并兼 书,并 吏部尚书 兼吏部 (正 2 品) 尚书(正 2 品) 左丞相 化州团 23 (正 2 品) 练使(从 5 品) 详 不 68 详 不 集英殿修 刑部侍 撰、刑部 郎(从 4 侍郎(从 4 品) 品) 理宗宝庆二 台州监海 秘书省正 太府卿 太府卿 年(1226) (今浙江临 字(从 8 (从 4 品) (从 4 丙戌 海) 品) 品) 理宗绍定二 福州侯官 著作佐郎 著作郎 提举常 年(1229) (今福建闽 (从 8 品) (从 7 品) 平 己丑 侯) 理宗绍定五 信州上饶 签书镇东 工部侍郎 工部侍 37 年(1232) (今江西上 军节度判 (从 3 品) 郎(从 3 壬辰 饶) 官厅公事 品) (从 8 品) 理宗端平二 福建莆田 秘书郎 大理寺少 大理寺 43 年(1235) (今福建莆 (从 8 品) 卿(正 6 少卿(正 52 3 7 99 10 6 10 7 10 8 10 9 11 0 (1193 1265) 周坦 (1200 ?1260? ) 徐俨 夫 (1200 ?1260? ) 留梦 炎 (1219 1295) 张渊 微 (1215 ?1265? ) 方逢 辰 (1221 -1291 11 1 11 2 姚勉 (1216 1262) 文天 祥 (1236 - 乙未 田) ) 品 ) 6品 理宗嘉熙二 永嘉(今浙 镇东军节 侍御史 侍御史 年(1238) 江永嘉) 度判官 (从 6 品) (从 6 戊戌 (从 8 品) 品) 理宗淳祐元 温州永嘉 添差通判 礼部侍郎 礼部侍 年(l241) (今浙江永 绍兴军府 (从 4 品) 郎(从 4 辛丑 嘉) 除校书郎 品) (从 8 品) 理宗淳祐四 浙江衢州 不详 年(1244) (今浙江衢 甲辰 县) 右丞相兼 翰林学 枢密使 士承旨 (正 2 品) (正 3 品) 理宗淳祐七 盱江(今江 签书昭庆 侍郎(正 2 侍郎(正 年(1247) 西广昌) 军节度判 品) 2 品) 丁未 官厅公事 (从 8 品) 理宗淳祐十 严州淳安 承事郎, 年(1250) (今浙江淳 签书乎江 庚戌 安) 军节度判 官厅公事 (从 8 品) 理宗宝祐元 新昌(今浙 平江节度 年(1253) 江新昌) 判官(从 8 癸丑 品) 理宗宝祐四 吉州庐陵 海宁军节 年(1256) (今江西吉 度判官 丙辰 安) (从 8 品) 26 77 兵部侍郎 兵部侍 30 (从 4 品) 郎(从 4 品) 71 太子舍人 太子舍 38 (从 7 品) 人(从 7 品) 右丞相兼 右丞相 21 枢密使 兼枢密 (正 2 品) 使(正 2 品) 47 47 100 3) 11 周震 理宗开庆元 太平当涂 不详 不详 不详 3 炎 年(1259) (今属安 (1231 己未 徽) 1290? ) 11 方山 理宗景定三 绍兴府(今 承事郎 承事郎 承事郎 4 京 年(1262) 浙江绍兴) (从 8 品) (从 8 品) (从 8 (1215 壬戌 品) ?1265? ) 11 阮登 度宗咸淳元 平江(今湖 绍兴府签 朝请郎 秘书郎 41 5 炳 年(1265) 南平江) 判(从 8 (正 7 品) (从 8 (1225 乙丑 品) 品) 1306) 11 陈文 度宗咸淳四 福州兴化 镇东军节 参知政事 参知政 37 6 龙 年(1268) (今福建莆 度判官 (正 2 品) 事(正 2 (1232 戊辰 田) (从 8 品) 品) -1277 11 张镇 度宗咸淳七 南海(今广 秘书省正 龙图阁待 龙图阁 37 7 孙 年(1271) 东南海) 字(从 8 制(从 4 待制(从 (1235 辛未 品) 品) 4 品) 1278) 11 王龙 度宗/恭宗咸 义乌(今浙 授承事 8 泽 淳十年 江义乌) 郎、签书 (1240 (1274)甲 昭庆军节 ?- 戌 度判官厅 1300? 公事(从 8 ) 品) 从上述的资料继续整理,先分析状元的最初任职,可得下列归类表: 128 82 46 44 101 表 4-9:南宋状元最初 南宋状元最初职任归类表 最初职任归类表 职任 1 2 书 书 正 作 大 事 人数 0 9 0 0 1 6 品位 从8 从8 从8 从8 从8 从8 - 推官 秘 省校 郎/ 字 3 将 监丞 4 理评 5 通判/判官/签判 3 6 其他:秘书郎/承事郎/著作佐郎/承事郎/左宣义郎 7 不详者 3 南宋状元最初职任与北宋的状元比较,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北 宋,状元初授以将作监丞为最多,他们都在朝中任职;但是到了南宋则以通判、判 官和签判占绝大多数,他们都先被派到地方上去任职。另外,在北宋,初授以其他 名目(如推官、将作监丞、大理评事)也相当多,但到了南宋却没有任何一位状元授 以这三个职位。但是,无论如何,从品位上来看,两宋状元无论是何人,初授的官 位基本上都以从 8 品为准,这几乎已成规定。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官员人数,从北 宋初大约 10000 余人到徽宗宣和年间 48000 余人,显示出猛烈增加的趋势,只有神 宗时曾有所缓和。南宋时,虽然国家疆域比北宋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官员人数大约 维持 40000 人左右,一直存在许多冗官。另外,在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 下,由于经济的需要或者人口增减等原因,州、府、军、监、县、镇的官员也发生 变化。 尽管如此,这些变化并没有影响状元初授官的品位,他们的初授任职没有 因为朝廷的冗官问题而被牺牲或妥协。 如前所述,在两宋 118 状元中,已知状元夺魁的年龄的共有 75 人,其中北宋 45 人、南宋 30 人。南宋详情如下表: 19 表 4-10: 10:南宋状元夺魁年龄表 年龄层 南宋已知30 南宋已知30状元 30状元( 状元(岁数) 岁数) 0 及 0 1 、 0 以上 0 9 十 6 、 6 、 、 成 1 、 0 0 9 8 、 8 、 7 、 文 7 、 7 、 元 7 、 、 会 、 、 公度 0 、 0 、 5岁 5 岁 4 岁至4 岁 3 岁至3 岁 南宋总人数(%) 南宋总人数(%) 两宋总人数(%) 两宋总人数(%) 2 6 7 0 陈亮(5 ) 陈诚之(5 ) ( . %) 王 朋(4 ) 刘章(4 ) 吴叔告(43) 5(16.7%) 张九 (4 ) 黄定(4 ) 姚勉(3 ) 黄朴(3 ) 郑性之(3 ) 12(40.0%) 陈 龙(3 ) 张镇孙(3 ) 徐 杰 (3 ) 赵逵(35) 王 龙(35) 梁克 家(33) 黄 (3 ) 方逢辰(3 ) 3(4. %) 8(10.7%) 28(37.3%) (韩)曹福铉,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 9 月(第 24 卷,第 3 期),页 11。 19 102 詹骙(30) 20岁至29 姚颖(29) 、周震炎(29) 、留梦类 10(33.3%) 34(45.3%) 岁 (26) 、卫泾(26) 、吴潜(24) 、木待问 (24) 、王佐(23) 、张孝祥(23) 、邹应 龙(22) 、文天祥(21) 20岁以下 汪应辰(18) 1(3.3%) 2(2.7%) 资料来源:《宋史》、《宋历科状元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状元大 典》、《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和《中国历代状元录》等书。 与北宋相比,南宋状元夺魁的年龄稍大一些。其中比较显著的是北宋状元夺魁年龄 介于 20 岁至 29 岁的人多出了 24 人,但是其他年龄层的变动则不大。另外,上述 谈及北宋状元从夺魁到其过世若少过十年者,在官场的发展亦很难有所作为,这是 北宋状元的特点,然而南宋的情况虽也相似,却有些差异,详情看下表: 表 4-11: 11:南宋状元最高任职表( 南宋状元最高任职表(任十年以下和不详者) 任十年以下和不详者) 序 姓名( 最高任职 姓名(年) 号 70 易 1086 -11 2 中书 人 正 品 77 1117-11 7 中书 人 正 品 81 待 11 0-120 书 从2品 82 11 -118 朝 正6品 8 11 0 -1197 事 事 正2品 8 11 -1189 子 正6品 8 11 6-120 学 正 品 86 11 0-118 书 书 从8品 87 11 0 -1210 书 正2品 89 11 -121 从 品 90 11 0 -1200 作 , 实录 正8品 91 11 -119 书 从8品 9 从 1170 -12 6 从1品 9 行 11 -121 书 、 作 正8品 9 自 1180 -122 不 97 117 -12 书 正2品 98 1180 -12 0 书, 书 正2品 100 119 -12 不 101 1190 -12 撰、 从 品 102 会 119 -12 2 从 品 10 1192-12 1 作 从7品 3 4 5 3 4 5 3 李 ( ? 4) 赵逵( 5) 木 问( 4 5?) 萧国梁( 35? 5) 郑侨( 3 ? ) 黄定( 33 ?) 詹睽( 4 5?) 姚颖( 5 3) 黄由( 5 ? ?) 王容( 55? 5?) 余复( 4 ? ?) 陈亮( 43 4) 曾 龙( ? 3 ) 傅 简( 55? 5?) 毛 知( ? 5?) 赵建夫( 5? 35?) 袁甫( ? 4 ?) 刘渭( 5? 55?) 蒋重珍( ? 35?) 王 龙( 3 5 ?) 黄朴( 5 ?) 舍 ( 4 ) 舍 ( 4 ) 礼部尚 ( ) 奉郎( ) 参知政 知枢密院 ( ) 国 司业( ) 龙图阁直 士( 3 ) 秘 省校 郎( ) 刑部尚 ( ) 礼部侍郎( 3 ) 著 佐郎 兼 院检讨( ) 签 建康府判官( ) 枢密使( ) 秘 郎 著 佐郎( ) 详 工部尚 ( ) 兵部尚 并兼吏部尚 ( ) 详 集英殿修 刑部侍郎( 4 ) 太府卿( 4 ) 著 郎( ) 夺魁后生存时间 (年) 不 6 不 不 不 不 不 详 详 详 详 详 详 5 不详 不详 不详 1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103 周坦(1200?-1260?) 侍御史(从 6 品) 不详 徐俨夫(1200?-1260?) 礼部侍郎(从 4 品) 不详 张渊微(1215?-1265?) 侍郎(正 2 品) 不详 姚勉(1216-1262) 太子舍人(从 7 品) 9 3 周震炎(1231-1290?) 不详 不详 4 方山京(1215?-1265?) 承事郎(从 8 品) 不详 陈文龙(1232-1277) 参知政事(正 2 品) 9 张镇孙(1235-1278) 龙图阁待制(从 4 品) 7 王龙泽(1240?-1300?) 不详 不详 除资料不详者外,南宋状元从夺魁到其过世少过十年者包括了赵逵、姚颖、陈亮、 姚勉、陈文龙和张镇孙。而在这六个人当中,竟有一半(即赵逵、陈文龙和张镇孙 三位状元)在不到十年的仕途时间内已升迁到了至少从 4 品的官职,这是较特殊的 事,因为这种例子并没有在北宋出现。首先看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状元赵逵的仕途 发展。《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六有载: 先是,新除校书郎赵逵家尚留蜀,秦桧欲以白金助逵以家來。逵不答, 桧怒,人颇為逵危之。二十五年十一月,以校书郎赵逵为著作佐郎,又令兼 恩平普安二王府教授。引对上曰:“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 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兩王方学诗,冀有以切磋之。 原来是因为赵逵不阿谀奉承秦桧而得到高宗的赏识和提拔。关于这一点,《宋史》 卷三八一也有明确的记录: 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 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 宰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 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未 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南渡后所未有也。帝语王纶曰:“赵 逵纯正可用,朕于蜀士未见其比。朕所以甫二岁令至此,报其不附权贵 也。” 从上文可以得知连高宗自己也清楚地解释了为何赵逵升迁如此迅速,这是南宋前所 未有的。他出仕仅六年就已官至中书舍人(正 4 品) ,若非他因病早逝,他的仕途 106 107 109 111 11 11 116 117 118 20 21 (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96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页 620。 同(7),页总 11752。 20 21 104 发展将更辉煌。赵逵升迁之快与北宋的苏易简和吕蒙正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他们都 是得到君王的赏识、支持与认可,进而得到嘉奖与提拔,升迁快也就不足为其了。 另看度 宗咸淳四年状元陈文龙,他夺魁时正处于南宋末世。《 昭忠录》卷“ 陈文龙枢密承相”条有记载他仕途的起落升迁和当 时权倾朝野的 宰相贾似道 (1213-1275 年)有直接关系: 授宣议郎,簽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践历舘阁,为监察御史兼崇政 殿说书。似道行公田,浙西苦之,文龙在台抗疏,力争辞 剴切,似道不得 已为罢。浙西判官洪起畏以自解而左迁,文龙大理少卿出知抚州。似道怒, 未释,风言者劾之,罢归里。似道敗,召文龙为左史,以至执政甫…… (“陈文龙枢密承相”条) 陈文龙夺魁之后,贾似道本想拉拢他,所以很快就升他为监察御史(从 7 品) ,但 是陈文龙不仅不理会他,而且还激怒他,因此贾似道后来又贬他为知抚州。但是他 很快又后悔了,《宋史》卷四五一有明确的记录: 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 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起为左司谏,寻迁 侍御史……是冬,累迁文龙至参知政事。未几议降,文龙乃上章乞归养,既 出国门而悔之,复上疏求还,不报,乃归。五月,益王称制于福州,复以文 龙参知政事。 范文虎投降元军后,贾似道才后悔没有听陈文龙的话,所以又起用他为左司谏,升 迁到侍御史。最后陈文龙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坐上参知政事(正 2 品) 的官位,实 属罕见。可以说,状元能在较短时间内升迁到从 4 品或以上的官职,除了当权者的 赏识与提拔外,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是相当关键的。陈文龙的仕途遭遇与度宗咸淳七 年状元张镇孙的仕途遭遇就是很好的例子。张镇孙在夺魁后的五年内升迁至龙图阁 待制(从 4 品) 的职位,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他而使他得到重 用,《广东通志》卷四十四有载: 徳祐元年,元兵至,镇孙遂奉二亲归广,台章劾之,罢职。端宗航海广 州,溃军奉镇孙为帅与都统凌云结集行伍,分东西二路。景炎元年,诏以镇 孙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畧安抚使。将校卢震拥众暴横,镇孙数其 罪,戮之。由是将士用命兵,威稍震。元將吕師夔、张荣实已入广州,闻镇 22 23 (元)《昭忠录》,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1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242-243。 同(7),页总 13279。 22 23 105 孙至,以军饷不继退走。二年四月,镇孙复广州,下诏褒赏,亲知多启贺, 镇孙有忧色。元右丞托尔楚复会师夔合攻广州,镇孙力不支。明年二月,师 夔执镇孙以北,死於大庾。 (“右连州:五代忠烈文苑共七人”条) 这 里清楚 记载了 刚当 上皇帝的端 宗(1268-1278 年 ) 被元 军驱赶 而从 海 上 逃 到了广 州,溃军士们便奉张镇孙为帅领以抵抗元军。而仅在张镇孙夺魁后的五年(景炎元 年),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端宗便升他为龙图阁待制(从 4 品),升迁可谓神 迅,情况也很特殊。张镇孙和陈文龙的状元生涯虽然短暂,但是一生也属轰轰烈 烈,他们俩与文天祥都是南宋末的爱国状元。现看南宋状元任十年以上最高职任的 情况: 24 表 4-12: 12:南宋状元最高职任( 南宋状元最高职任(任十年以上) 任十年以上) 序 姓名( 最高任职 姓名(年) 号 71 成 1092-11 9 从 品 72 1118-1176 书 学 从2品 7 公度 1109-11 6 外 正7品 7 109 -1170 事 正2品 7 1100-1179 书 正2品 76 1126-1191 、 书 正2品 78 祥 11 2-1169 学 从 品 79 十 1112-1171 学 正 品 80 1128-1187 正2品 88 11 9-1226 事 正2品 92 1172-122 事、 书 正2品 96 自 1172事 事 正2品 12 99 119 -1262 正2品 10 元 1196-12 从 品 10 119 -126 大 正6品 108 1219-129 正2品 110 1221-1291 从 品 112 文 祥 12 6-128 正2品 11 登 122 -1 06 朝 正7品 3 4 5 4 5 5 张九 ( 5) 汪应辰( ) 黄 ( 5) 陈诚之( 3 ) 刘章( ) 王佐( ) 张孝 ( 3 ) 王 朋( ) 梁克家( ) 卫泾( 5 ) 邹应龙( 4) 郑性之( 诚)( 55) 吴潜( 5 ) 徐 杰( 45) 吴叔告( 3 5) 留梦炎( 5) 方逢辰( 天 ( 3 3) 阮 炳( 5 3 ) 权刑部侍郎( 3 ) 吏部尚 兼翰林 士( ) 考功员 郎( ) 同知枢密院 ( ) 礼部尚 ( ) 工部 户部尚 ( ) 显谟阁直 士( 3 ) 龙图阁 士( 3 ) 右丞相兼枢密使( ) 参知政 ( ) 参知政 礼部尚 ( ) 枢密院 兼参知政 ( ) 左丞相( ) 工部侍郎( 3 ) 理寺少卿( ) 右丞相兼枢密使( ) 兵部侍郎( 4 ) 右丞相兼枢密使( ) 请郎( ) 夺魁后生存时间 (年) 27 0 18 28 4 34 43 15 24 27 42 47 47 45 15 30 51 41 26 41 (淸)郝玉麟等监修; 鲁曾煜等编纂《广东通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64 册) (台 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40-41。 24 106 除了任十年以下与资料不详者外,南宋有 19 位状元在夺魁后的生存时间是超过十 年的,而当中仅有三位状元(黄公度、吴叔告和阮登炳)的官位低于从 4 品。首先 看看高宗绍兴八年状元黄公度的仕途遭遇。《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四册载: 绍兴八年举进士第一,除秘书正字。时秦桧当国,坐讥切时政,出判肇 庆府,桧死召还,终考功员外郎,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黄公度夺魁时正是秦桧当权之际,由于他与秦桧不和,便被贬到 了 肇庆府当通判 ,一 直 到 绍兴二 十 五 年、 秦桧死后才 被召 回当考功员 外 郎( 正 7 品)。本以为秦桧死后 在仕途 上会有更好的发展,不幸 的是黄公度在绍兴二十六年 病逝,所以虽然夺魁已有 18 年,但最高任职仅考功员外郎。 现再看理宗端平二年状元吴叔告,他从夺魁到他过世的 30 年当中最高职位仅 得大理寺少卿(正 6 品) ,升迁如此慢,这个中必有特殊原因。《宋人传记资料索 引》第二册载吴叔告: ……狷介寡合,端平二年理宗始亲政,策士,擢为一,授秘书郎,乾对 皆切时政。出知抚州,以正风教扶善良为先。寻除刑部郎,以不善迎合,为 中外所攻,寝新命贬一秩。景定中,召为尚右郎官,历大理少卿,祈免得 请,归装萧然。咸淳元年卒,年七十三。 这位状元的性情耿直,但不合群,加上他不善于迎合其他人,所以朝廷中人都攻击 他、排挤他、甚至还贬他。吴叔告的仕途遭遇告诉了我们,那怕有状元的头衔,倘 若没有君主或朝中大臣的支持与拥护,其升迁也会受到阻碍,很难平步青云。最后 是度宗咸淳元年状元阮登炳,他从夺魁到他过世的 41 年当中最高职位仅得朝请郎 (正 7 品)。《姑苏志》卷五十一有载他的出身与仕途遭遇: 阮登炳,字显之……淳祐六年,与计皆咸淳初免,上南宫,以亮阴赐状 元恩例,授承事郎、绍兴府签判兼福王府教导官。改承议郎、秘书省正字, 以论公田抗言迕众,斥予宫观。起为建宁府添差通判,入为秘书省校书郎, 历著作郎秘书监丞、权少监,升秘书监,官至朝请郎。元兵取临安,隨例入 燕,以病还乡里,年八十二卒。 25 26 27 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四册)(台北:鼎文书局,1976),页 2887。 同上(第二册) ,页 1155。 (明)王鏊撰《姑苏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3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966。 25 26 27 107 阮登炳的仕途发展类似吴叔告的,在他任秘书正字时曾因为论公田的事情而反对众 臣的意愿,而且还责备宫观。这样一个如此不受大臣们欢迎的人物,就算有状元的 头衔,也很难得到君主和朝中大臣的支持,任职就不可能高了。 其实南宋仕途发展最差的状元应该是宁宗开禧元年状元毛自知。这位状元的生 卒待考,但从《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中可以得知: 衢州西安人。开禧元年进士第一,初官监当,后徐江东干幕以终。 以最初任职来看,毛自知的监当官与其他状元的从 8 品官位比较是特殊的,而最后 的官位仅得幕僚之职,以状元的身分地位来看,实属罕见。在《兩朝纲目备要》卷 八中载: 赐礼部奏名进士毛自知等四百三十。有三人及第,出身有差,自知对 策,首论宜乘机以定中原,因擢为魁。嘉定改元三月,自知降充殿试第五 甲,以首论用兵也。 毛自知本来在参加殿试时因为在对策中建议主战金人、乘机以定中原,因此得到当 时太师韩侂冑(1152-1207 年) 的赏识,便被提拔为殿试第一名。可惜的是在两年后 因政治局势起了变化,主战派韩侂冑被害,这使主和派在朝廷中的势力扩大。毛自 知因首倡用兵主战金人的论调,所以被夺去状元的恩例,降到了殿试的第五名,职 位也被贬为掌管茶、盐、酒等事务的监当官。这样看来,其实状元的仕途发展很多 时候和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朝廷的政治取向有密切关系。 从上述几 个南宋状元 任职与 升迁 来看,无论他们是属于特别快 或特别 慢的情 况,基本上都是因为受到皇帝或当权大臣们的影响。当然,政治因素与时代需求也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迁。而假如要比较两宋状元任职情况,下表就很好地总结了他 们的差异: 28 29 表 4-13: 13:两宋状元任职分析表 状元任职情况 北宋状元人数( 北宋状元人数 ( 占已知状 南宋状元人数 ( 占已知 元总数的百分比) 状元总数的百分比) 元总数的百分比) 状元总数的百分比) 十年以上、最高 为从 7 86 16 6 品或以上的状元 十年以上、最高 为从 2 6 12 品以下的状元 任职 4 任职 4 职位 职位 3 ( %) (4. %) ( 4%) 3( %) 同(25)(第一册),页 405。 (宋)《兩朝纲目备要》,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29 册) (台北: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页 820。 28 29 108 任职十年以下、最高职位为从 0(0%) 4 品或以上的状元 任职十年以下、最高职位为从 4(9.3%) 4 品以下的状元 最高职位或夺魁后生存年龄不 26(37.7%) 详者 3(12%) 3(12%) 24(49.0%) 状元总人数 69 49 从已知的状元来分析,北宋有高达 86%的状元是任职十年以上、最高职位为从 4 品 或以上的情况;而南宋也有 64%。而北宋任职十年以上、最高职位为从 4 品以下的 状元仅占 4.6%;这和南宋的 12%相比较低些。另外,北宋没有任何已知的状元是任 职十年以下、最高职位为从 4 品或以上;但这种情况在南宋却有 12%。最后,北宋 与南宋均有任职十年以下、最高职位为从 4 品以下的状元,分别为 9.3%与 12%。当 然,在两宋 118 位状元之中,有一批人是因为资料不详而无法归类与分析的。而处 于半边江山已丧失的南宋,有高达近半数 (49.0%)的状元资料不详而无法 得知他们 的任职年分或职位。不过从剩下的 51%状元身上,我们已能窥探出他们最初任职与 升迁的基本规律。 如前节所述,假如不管夺魁多少年,仅以最高任职的品位来分析,两宋总共有 102 状元可考、16 状元最高任职资料不详;而南宋的 49 位状元当中有 4 位的最高 任职资料不详,45 位状元可考,详情如下表: 表 4-14: 14:南宋状元最高任职品位分类表 状元最高任职之品位 南宋状元人数(%) 南宋状元人数(%) 8品 11 1 7品 9 0 6品 9 0 品 0 0 品 7 1 6 品 6 1 2品 18 0 0 1品 1 2 2 状元总数 5 4 3 5( . %) 4( . %) 4( . %) ( %) ( 5. %) ( 3.3%) (4 . %) ( . %) 45 两宋状元人数(%) 两宋状元人数(%) 10 9 8 11 10 9 6 6 0 2 2 0 9 8 8 2 2 1 0 8 7 9 102 ( . %) ( . %) ( . %) ( . %) ( . %) 5( 4.5%) 3 (3 .4%) ( . %) 任职 位占 部 达4 % 4 位 官职 计算 仅 . %; . %非常相近 可 北 情况相似 绝 部 身 位官职 得 重视 重用 倘若又 位至宰相 副宰相 职 计 位 占 % 当 位 占 .4% 只比北 南宋状元最高 的品 最大 分的是第 2 品,高 0 。而 品或以上的品 来 , 南宋状元就有 71 1 这与两宋的 71 6 。 以说,和 宋的 , 大 分的南宋状元都 居高品 , 到朝廷的 与 。 另外, 以 和 这两个高 来看,两宋的状元合 有 26 , 总数的 22 。 中,南宋就有 11 , 南宋状元总数的 22 ,这 宋 109 . %稍 点 基 情况没 变动 执相 比率甚 直接 批 严格筛选 才 确 能够治国 精英 位至宰相 副宰 相 包括 梁克家(右丞相) 卫泾(参知政 ) 邹应龙(参知政 ) 郑性之(参知 政 ) 吴潜(左丞相) 留梦炎(右丞相兼枢密使) 天 (右丞相兼枢密使) 郑 侨(参知政 ) 曾 龙(枢密使) 陈 龙(参知政 ) 陈诚之(同知枢密院 ) 北 情况相似 群精英当 乏 乃至整 华 着 前节所述 4 位官职 又 官至宰相 比率 要比 乃至 清 得 因 动荡 系 政治 确定因素较 因 使 仕途变 较 秦桧 贾似道 韩侂冑 曾 地左右 任职 升迁 何 职任 升迁 情况 北 样 重视 重用 群 否定 的 21 7 高一 , 本 有 。两宋状元 的人物 高 说明他 们这 经过朝廷 的人 的 是 的 。南宋状元 或 者 了 、 事 、 事 、 事 、 、 、文 祥 、 事 、 从 、 文 事 和 事 。 和 宋的 ,在这 中不 对宋朝、 个中 文化有 深远影响 的历史人物。而如 ,无论是 品或以上品 的状元, 或是 的状元,两宋的 都 唐代、 明 的状元都来 高。 总的来说,南宋状元 为时代 的关 , 上的不 多, 而 到他们的 数也 大。例如 、 与 等都 经有意或无意 过南宋状元的 和 。但是无论如 ,从状元的最高 和 的 来看, 南宋的状元和 宋的一 ,都是被受朝廷 与 的特殊 体,这是无法 的 事实。 第三节 小结 其实状元在各朝代的荣宠和他们在职任上的升迁都不尽相同,很难一概而论。 初以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为士子所轻,后改为礼部侍郎主文衡,权位稍重。再 后又由兵部尚书、户部、刑部侍郎任主考,杂乱无定制。进士及第不能立即授官, 如韩愈考中进士后,三试于吏部皆不成,十年仍为布衣。以致唐代状元出身的名臣 贤才寥寥可数。宋代首开殿试之制,改由皇帝亲策进士,进士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地位至高一等。释褐即拜官,天子赐诗,官家设宴,唱名赐第,状元给騶,对士子 礼遇之隆,远过唐代。故状元中多有人才。如吕蒙正、陈尧叟、王曾、宋庠、梁克 家号称贤相;苏易简、张孝祥、王十朋、陈亮、方逢辰皆以文章名世,文天祥以浩 然正气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道德文章均可彪炳千古。这不能不说是朝廷重视 科举 选士所致。 另外,有学者 研究 过各朝代状元 宰相 的 比 例,由 高到 低 的是 : 宋、辽、明、清、元、五代、金、唐;状元高官的比例,由高到低的是:宋、清、 明、辽、元、唐、金、五代;状元被湮没的比例,由高到低的是:五代、唐、辽、 金、元、宋、明,清代元。可见,状元们在宋代官场的发展空间是最大的。 这些 其实都说明宋代状元的仕途发展空间比其他朝代的状元都来得大。关于这一点可从 上述北宋与南宋状元的最初任职、升迁状况和最高任职分析中窥探出来。而这也就 进而说明这批经由朝廷一手载培、筛选与委以重任的科场精英是受到重用和重视的 人物。 同时,从考察两宋状元的升迁情况时发现,大多数状元的夺魁后生存时间若能 超过 10 年这个门槛,他们最高任职至少都有从 4 品的官位,这是北宋和南宋状元 唐代 30 31 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页 283。 周腊生,见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 年),页 188。 30 31 110 任职特色,也可以说是一个规律。而无论是 4 品或以上品位官职的状元,又或是 官至宰相的状元,两宋的比率都要比唐代、明清的状元来得高。 而至于那些升迁特别快或特别慢的状元,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受到皇帝或当 权大臣们的影响。当然,政治因素与时代需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迁。但是综观 两宋状元,升迁特别快或特别慢的例子却不算多。另外,从品位上来看,两宋状元 无论是何人、就算是在冗官情况极为严重的时期,状元初授的官位基本上都以从 8 品为准,这几乎也已成规定。 的 111 第五章 总结 继 五 之后 国又 辉煌 太祖 鉴 末农民 义 教训 避免 末五 军阀割据局面 重 采取 系列 巩固 加强 央集权 措施, 包括 利用 杯酒释兵权 解除掌握禁军首 兵权 再接 兴 教抑武 倡导 太祖治国政策 重要内容 此 政策彻底解决 藩镇割据 难题, 并 巩固 央集权 稳定 政治 加 繁 济使 得 发展 士 角 间 士 政治地位较 遇 厚 因 重 轻武 政策 兴盛 完 所致 由 定 背景 方面 呈 着迥然 同 面貌 前题 选取 富 型性 性 群 探讨 像 考察 场魁首 籍贯地理 布 身背景 婚姻 系 职任 升迁 几 方面 差异 让我 清楚 解 性质 当然 只 诸 可能 视角之 之所 选择 考 察主 因 前 极少涉 群富 型性 性 研究 像 由 群富 性 身 观察 问题 当然 可能完备 可能全面覆盖诸 取才 北地 之争 动 变革 祖宗家 所 重 议题 笔 样能让我 角 考虑 课题 尤 动 课题 能否定 取才 重要桥梁 它 确 带 动 方面 贾志扬 曾指 考试具 接 政治 重要 义 用涉 室 目标 官僚 安排 地位 地方士绅 地区 发展 家庭结构 用 变 确 述几章围绕着 籍贯地理 布 身背景 婚姻 系 职任 升迁 析 我 清楚 知道 算 北 身之间亦 少差 异 二章 我 得知 北 还 地区 靠近当 京师 比较容 理解 京师 国家 政治 济 心 赵 通 开 门 把所 才干 精英 聚集 里 并拉拢 服 务 应考 取 进士 量 相比 列前茅 非常 庞 笔 发 间 籍贯地理 布基 隨着北 政 治 移 相 变 打 北 初 开始 垄 场 方籍 进士并没 垄 情况 要 仁宗 才 转折 当 因 殿试考 试内容 考官 力 情况仍 北方籍 利 情况 北方士 族垄 局面完全 同 接 呈 局面 全部 方 因 当 版图 缩 北方遭 占 原 往 北 初 北方籍 垄 场 情况 去 复返 章 探讨 福建 地 宋朝是 唐、 代 中 一个 的大朝代。宋 有 于唐 起 的 和为了 唐 代以来长期的 的历史 演,他 了一 和 中 的 其中 了 “ ”来 领 的 , 下来的“ 文 事”的 都是宋 的 。 了 这个大 大大 了宋代的中 。 的 和社会, 上 荣的经 到宋代在各领域都 到很大的 。而从 人的 度来 看,在这期 , 人的社会 高,待 优 ,这都是 为“ 文 ” 的 与科举制度的 与 善 。 于这个特 的历史 ,宋代与唐代在各 都 现 不 的 。本文在这个 下, 状元这个 有典 与代 表 的特殊 体作为 对 ,以 这两代科 的 分 、出 与 关 、 与 这 个 的 ,从而 们更 了 这个社会、这 个时代的 。 ,状元 是 多 的 一,而 以本文 状元为 体是 为 人 及这 有典 与代表 的人物作为 对 。 这一 有代表 人物 上 到的 , 不 、也不 如宋 代的“科举 的南 域 ”、社会流 或“唐宋 ”论、“ 法” 等 有 大 ,但 者认为,这 们从另一 度 这些 , 其是对 于社会流 这个 。不 的是科举作为宋代 的最 , 的 为社 会 来了很大的流 和其他 的影响。 就 出科举 有连 社会和 的 意 。其作 及皇 的 、 人事 、社会 、 社 1 会的形成、 的 以及 和作 的 化。 的 ,从上 宋 代状元的 分 、出 与 关 、 与 等分 , 们已很 宋代和唐代的状元都有很大的分别。而就 是南 两宋本 有不 。 从第 , 们 无论是 宋 是南宋,状元最多产的 都是 时的 。这是 易 的, 是一个 的 、经 与文化中 , 宋皇朝 过广 科举大 , 有有 的社会 都 在这 , 他们为朝廷 。无论是从 者或录 的 数 来看,宋代与其他朝代 都是名 , 的 大。 者 现从时 上来看,状元的 分 本上 宋的 、社会与文化的南 而 对出现 化,而 从 宋 期 就 断科 的南 有 断状元的 ,这 等到 时 看到一个 。 中是 为 、 的影响 和特殊 对 状元有 。这个 和唐代的 断状元的 不 。 下来的南宋也 现出另一个新 , 的状元都 来自南 ,这是 为 时 的 小与 金人 领的 故。以 唐代与 宋 期 状元 断科 的 已一 不 了。另外,本 也 了 这个 1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2。 112 方,因为除了靠近京师的地区外,它是两宋状元比较多产的另一个特别地区。这个 地区的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的繁荣发展、教育的发达、刻书业与印刷业的繁荣、 浓厚的学风与劝学习俗都使促了这个地区的状元多产。 在第三章,笔者使用进士与状元作为比较对像来探讨宋代社会流动的课题。这 章根据前人的研究,设定了一个出身背景(高级官员家庭、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 家庭)的标准。我们从状元的出身背景与婚姻关系中窥探出北宋与唐代有很大的分 别。在已知的 73 名唐代状元中,有 91.78%的状元出生官僚家庭。而两宋 118 位状 元当中,属于官宦家庭背景的人数总共有 48 名,只占总人数的 40.6%;北宋的百分 比稍高,占北宋状元总数的 47.8%。同时,数据也显示从唐到北宋,出身于高级官 员家庭的状元的跌幅最大,从 38%下降到 13%。与此同时,中下级官员家庭与寒素 家庭的状元则增多了,可以说,社会流动极大。另外,以整体来看,无论北宋状元 的出身背景如何,几乎全部有婚姻记录的状元都与宰相等级的人物联婚,形成了一 个“状元--宰相”婚姻网。而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高级官员家庭的北宋状元百分比 明显的高于进士的。这是因为宋初的君王由于政治上的考量与个人的偏好所致,他 们在选状元时都有意识地拉拢较有“用”的官员的后代。 而在南宋 49 位状元中,仅有 16 位属于官宦家庭,占南宋状元总数的 32.6%。 从这数据来看,南宋有更多的状元是出身寒门。这样的一个情况更能让我们看清楚 唐宋间社会一个显著转变,就是门阀贵族的没落和科举出身的官僚的兴起,社会流 动相当的大。而南宋状元的婚姻也有他们的特色。南宋著名高官喻樗、洪迈、汪应 辰和胡晋臣都选择状元做他们的联姻对像。这个南宋状元的婚姻特点与北宋的“状 元--宰相 ” 婚姻网虽然 在 联姻 对 像 上有 稍微 的 改变 ,形成了“状元--高 官 ” 婚姻 网,但其实基本联婚的原则不变,那就是无论是北宋或是南宋,状元仍热衷于和朝 廷的高官攀姻亲;而有识的学者或高官,不管状元的出身背景如何,也非常愿意招 为佳婿,不再理会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了,毕竟这样做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互惠、 相得益彰的。第三章也特别通过考察所有江西(包括抚州)的状元来探讨韩明士宋代 “社会精英地方化”的论说。研究发现虽然不是所有的状元都如韩明士所描述的精 英那样,但的确也有状元(如彭汝砺、乐史等) 是采用了韩明士所讲的策略去保持 其精英地位;而那些没调整策略的南宋状元(如 董德元) 也真的在朝廷的政治斗争 中失利。然而,也有一批状元因为文献资料不足而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像韩明士所谓 的“精英”。 从本文的第二章与第三章,我们已知宋代的状元和唐代的相比在各方面都不一 样了;可以说,他们是一批崭新的科场精英;那他们官场发展情况究竟是怎样?和 唐代相比是否有不同?不同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在第四章,笔者发现从北宋状元的 最初职任来看,很多状元都先在朝中任职,并授以将作监丞为最多,而其他初授职 官之名目也相当杂多,但是无论如何,基本上仍以从 8 品为准。若以整体发展来 看,北宋状元从夺魁到其过世(夺魁后生存时间)若超过十年者,除了安德裕和许安 世两个特殊例子外,其他已知状元最高授官至少都有从 4 品以上,这个情况恰好反 映了状元在当时是颇受朝廷重用的。其实,北宋状元的最高任职的品位占最大部分 的是 3 品,有三分之一。而假如以 4 品或以上的品位官职来计算,仅北宋状元就有 113 .% 可 绝 部 身 位官职 得 重视 重用 据若 清 做 此较 我 能确定 非常 倚重 群 知 当 共 54 任职四 (含四 ) 官位 只占 33. 5% 若 位至宰辅 计 位至宰相 副宰相 占 % 比率相当 当 北 5 位 占北 .% 请 位至宰辅 比 率 要比 得低 所 使用 官至四 宰相 析 我 可 非常肯定 倚重 重用 群 初职任 北 比较 稍微 同 北 初 授 将 监丞 任职; 则 通判 判官 签判占 绝 先 派 地方 去任职 何 位 何 初授 官位基 准 几乎 规定 夺魁 世少 六位 当 竟 半(即赵逵 陈 龙 张镇孙 位 ) 仕途 间内 升迁 至少 4 官职 较 因 并没 北 任职 升迁 快 慢 情况 基 因 当权 臣 此同 政治因素 需求 直接 升迁 任职 位 占 部 达4 % 4 位官职 计 算 仅 . %; . %非常相近 可 北 情况 相似 绝 部 身 位官职 又 位至宰相 副宰相 职 计 位 当 位 占 .4% 北 相比基 情况没 变动 执相 比率 此 直接 批 精英 批能够治国 精英 考察 升迁情况 发 夺魁后 存 间若能超 门槛 任职至少 4 官位 北 任职 色 规律 4 位官职 又 官至宰相 比率 要比 清 得 重点讨 籍贯地理 布 身背景 婚姻 系 职任 升迁 议题;并同 做 比较 发 相比 方面 差异 差异 让我 加 解 性质 我 得知 身背景 层面 北 显 转折; 北 虽 转变 局 末 初设定 往垄 士族 彻底消亡 味着 前 相比 动 我 发 仕途发展空间比 得 批 由 培 筛选 委 重任 场精英 重 轻武 环境 确 重用 重视 群 71 9 。 以说, 大 分的状元都 居高品 , 到朝廷的 与 。而 这些数 和唐代、明代或 代的状元 个 , 们更 宋代状元是 受 朝廷 的一 特殊人物。例如在已 的 160 名唐代状元 中, 有 名 品 品 以上的 , 总数的 7 。 从 的状元来看,两宋合 有 26 状元 和 , 总数的 22 , 高。 中, 宋就有 1 , 宋状元总数的 21 7 。而无论是唐代、明代或 代,其 的状元 都 宋代的来 。 以说, 宋代状元 品和 来分 , 们已经 以 宋代状元是受朝廷 和 的一 人物。 到了南宋,状元最 与 宋的状元 ,也有 不 。在 宋,状元 以 作 为最多,他们都在朝中 但是到了南宋 以 、 和 大多数,他们都 被 到 上 。不过,无论如 ,从品 上来看,两宋 状元无论是 人, 的 本上都以从 8 品为 ,这 已成 。另外,南 宋状元从 到其过 过十年者有 状元, 中, 有一 、 文 和 三 状元 在不到十年的 时 已 到了 从 品的 ,这是 特殊的事, 为这种例子 有在 宋出现。其实南宋状元的 与 ,无论 他们是属于特别 或特别 的 , 本上都是 为受到皇帝或 大 们的影 响。与 时, 与时代 也 影响了状元的 。从最高 的品 来看,南宋状元 最大 分的是第 2 品,高 0 。而 品或以上的品 来 , 南宋状元就有 71 1 这与两宋的 71 6 。 以说,和 宋的 , 大 分的南宋状元都 居高品 。 以 和 这两个高 来看,两宋合 的 26 状元 中,南宋就有 11 , 南宋状元总数的 22 ,与 宋的 本 有 。两宋状元 的人物 如 的高,这 说明他 们这 科举 也是一 的 。从 两宋状元的 时 现,大 多数状元的 生 时 过 10 年这个 ,他们最高 都有从 品的 ,这是 宋和南宋状元的 特 ,也是一个 。而无论是 品或以上 品 的状元, 或是 的状元,两宋的 都 唐代、明 的状元来 高。 总的来说,本论文 论了宋代状元的 分 、出 与 关 、 与 的三个 时和唐代的状元 了深入的 。本文 现,宋 代的状元和唐代的 ,在多个 都有很大的 。从这些 , 们更 了 宋代这个时代的 。例如 们 从状元出 的 来看,唐代与 宋是 一个明 的 而 宋与南宋 也有 ,但其大 已在唐 宋 ,过 断中古时代的大 已 ,这也意 与 朝 ,宋代的社会流 很大。 另外, 们也 现宋代状元的 其他朝代的状元都来 大。这也就说 明这 经 朝廷一手载 、 与 以 的科 在宋代这个“ 文 ” 的大 下,的 是受到 和 的一 特殊人物。 114 参考书目 (一)中文书目 基本史料 (1) (宋)文天祥撰《文山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2) (宋)王十朋撰;王闻诗,王闻礼编《梅溪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 (宋)王安礼撰《王魏公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 (4) (宋)王銍撰《默记》,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5) (明)王鏊撰《姑苏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6) (宋)方逢辰撰《蛟峰文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 (7) (宋)叶适撰《水心文集》。上海: 上海书店,1994。 (8)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 (9)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 (10) (明)朱希召编《宋历科状元录》。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1。 (11)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 (宋)杜大圭撰《名臣碑传琬琰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3) (宋)杜大圭撰《名臣碑传琬琰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 商务,民国 72 年。 (14) (元)吴师道撰《礼部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15) (宋)汪应辰撰《文定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宋)沈括撰《梦溪笔谈》,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 湾商务,民国 72 年。 (16) (宋)宋祁撰《景文集》。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4。 (17) (宋)张孝祥撰《于湖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18) (宋)苏舜钦撰《苏学士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 (19) (宋)陈亮撰《龙川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115 (20) (宋)周必大撰;周纶编《文忠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 商务,民国 72 年。 (21) (明)郑岳辑《莆阳文献》,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22) (宋)欧阳修撰《六一诗话》,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 民国 72 年。 (23) (宋)杨杰撰;赵士粲编《无为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 商务,民国 72 年。 (24) (宋)杨杰撰;李之鼎校《无为集》。南城: 李氏宜秋馆,1920。 (25) (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 (淸)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广东通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27) (宋)赵与时撰《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8) (宋)洪迈《夷坚支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29) (宋)洪遵编《翰苑群书》,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30) (宋)徐元杰撰《梅野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 国 72 年。 (31) (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 务,民国 72 年。 (32) (宋)徐度撰《却扫编》,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3) (宋)夏竦撰《文庄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4) (元)脱脱等撰《宋史》,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5) (元)脱脱等撰《宋史》,载《据武英殿本校刊四部备要》。上海: 中华书局, 1935。 (36)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37) (宋)曾丰撰《缘督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8) (宋)曾巩撰《隆平集》,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39) (宋)《两朝纲目备要》,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40) (元)《昭忠录》,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民国 72 年。 116 专书 (1) 丁傅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77 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4。 (4)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 (5) 邓广铭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6)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 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8) 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10) 刘俊文主编;杜石然,魏小明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 中华书局,1992。 (11) 许倬云;陈宁、邵东方编《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 伊佩霞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剑桥插图中国史》。台北:果实出版社, 2005。 (13) 任爽, 石庆环著《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14)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5) 宋元强《清朝的状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16) 宋史座谈会主编《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辑)。台北:兰台出版社,2002。 (17) 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63。 (18) 陈光辉、席凤宁主编《中国状元大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19)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0)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 83 年。 (21) 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22)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民国 83 年。 (23) 李弘祺编《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 (24)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 三 联书店, 1998。 (25) 何忠礼、徐吉军著《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 1999。 (26) 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 (27)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28)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8。 117 (29)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 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 (31) 周亚非著《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5。 (32) 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6。 (33)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2。 (35) 周腊生《清代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4。 (36) 周腊生《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4。 (37) 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9。 (38)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 (39) 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0)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2004。 (41)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1。 (42) 莫雁诗、黄明编撰《中国状元谱》。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43)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53。 (44) 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 (45)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6)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6。 (47)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48)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 (49)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69 年。 (50) 斯波义信著、庄景輝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国 86 年。 (51) 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0。 (52) 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53)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论文 邓小南,见《史学月刊》,2005 年第 7 期。 (2) 平川,见《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3) 平川,见《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1) 期。 118 4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见《新亚学报》,1959 年第 4 卷第 1 期。 (5) 刘安泰 ,见《东方论坛》,1998 年第 2 期。 (6) 刘海峰,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1 期。 (7) 冯会明、刘佩芝,见《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号。 (8) 伍茂春,见《历史教学问题》,1997 年第 6 期。 (9) 张全明,见《江汉论坛》,2002 年第 2 期。 (10)张其凡,见《暨南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11)张灿贤,见《管子学刊》,2006 年第 4 期。 (12)李华瑞,见《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3)陈秀宏,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 年 3 月第 2 期。 (14)肖建新,见《文史哲》,2009 年第 5 号。 (15)何忠礼、郑瑾,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16)何忠礼,见《历史研究》,2000 年第 6 期。 (17)苏基朗,见《历史研 究》,2003 年第 1 期。 (18)金中枢〈北宋科举制度研究再续--进士诸科之殿试试法(上)〉,见《历史 学报》,1980 年第七号。 (19)金中枢(上),见《新亚学报》,1964 年第 6 卷第 1 期。 (20)林拓,见《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2001 年 9 月(第 16 卷第三辑)。 (21)林拓,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 7 月(第 33 卷第 4 期)。 (22)林祖泉,见《中国地方志》,2008 年第 6 期。 (23)罗伽禄,见《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第 27 卷第 1 期) 。 (24)周腊生,见《宁波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 ) 119 5 周腊生,见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26)周腊生,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7 年第 4 期。 (27)周藤吉之,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 第 4 期。 (28)胥文玲,见《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8 年 7 月(第 10 卷第 7 期)。 (29)胡沧泽,见《文史知识》,1995 年第 4 期。 (30)胡沧泽,见《中国社会经 济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31)祝尚书〈宋代登第进士的恩例与庆典--兼论科举的公正性问题〉,见《四川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3 月(第 33 卷,第 2 期) 。 (32)郭恩秀,《新史学》,2005 年第 16 卷第 1 期。 (33)徐红,见《求 索》,2008 年第 1 期。 (34)徐晓望,见《东南学术》,2002 年第 2 期。 (35)黄洁琼,见《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36)(韩)曹福铉,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9 年 9 月(第 24 卷,第 3 期) 。 (37)程民生,见《历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38)程民生,见《浙江学刊》,2002 年第 1 期。 (39)魏峰〈宋代社会的理想化分析--评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见《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6 卷第 3 期。 (2 ) 120 (二)英文书目 Books (1) Bossler, Beverly J.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2) Chaffee, John W.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Society (960 - 1279).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8. (3) Clark, Hugh R. Portrait of a Community: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s of Kinship in the Mulan River Valley (Fujian) from the Late Tang through the S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4) Davis, Richard L.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 :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Harrell, Stevan (ed.). Chinese Historical Microdem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6)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7) 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8) Kracke, Edward A. 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 :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9) Lee, Thomas H. C.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New York : St. Martin's ;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Meskill, Johanna Menzel (ed.).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 Career Open to Talent? Bos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1963. (11)Miyazaki, Ichisada. China's examination hell :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 Weatherhill, 1976. Articles (1) Chia, Lucil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yang Book Trade, Song-yua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7, Number 1, (June 1996). (2) Durand, John 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China, A.D. 2-1953”, Population Studies, Vol.13, No.3, (Mar 1960). (3)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Issue 2, (Dec 1982). (4) Hsu, Francis L. K.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14, No.6, (Dec 1949). 121 (5) Kerckhoff, Alan C. “The Current State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25, No.2, (Spring 1984). (6) Kracke, E.A.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No.2, (Sept 1947). (7) Miyakawa, Hisayuki. “An Outline of the Naito Hypothesis and Its Effects on Japanese Studies of China”, The Far East Quarterly, Vol.14, No.4, (Aug 1955). (8) Song Yuanqiang(宋元 ) “The Selection of Civil Officials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96 (02) Summer. (9) Walton, Linda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8, No.1 (1984). (10)Wang, Y.C. “Western Impac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5, No.6, (Dec 1960). (11)Westoff, Charles F., Bressler, Marvin & Sagi, Philip C.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qui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5, No.3, (June 1960). (12)Yasuda, Saburo. “A Methodological Inquiry into Social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9, No.1, (Feb 1964). 强 122 [...]... 年),页 416。 See(3), pp370 10 John D Dur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China, A. D 2-1953”, Population Studies, Vol.13, No.3, (Mar 1960), pp.226-228 11 (Patricia Buckley Ebrey) 12 Edward A Kracke, 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p.66-67... 来的社会影响是 大的。 Richard Davis 在 明 史 时 了 特 和 明 的 另外, 论 。他认为 是 其社会 ,科举 是一个 的“ ”。 这 个“ ” 已 ,对于在社会 上流 是一个好的 。明 史 便是从科举 成明 的大 。 , 不 社会 更多有 的 ,而宋代的 制度也大都被 制 ,但他 了科举制度的 。48 他认为 在 个 上 是有 提 一个 的子 。 对于 特 和 明 的论 , 也不 。他 认在社会 上流 与 长期 的 与 , 是很 的,但是他认为 自 起,透过科举 终是 一 的 。他也 出不 一个人或其 在 上 45 Linda Walton,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的, 都是一些文学 。学 中 最 的称 学 ,其下称 学 、 制 。学 的 是 起 22 23 冯会明、刘佩芝,见《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号,页 104。 肖建新,见《文史哲》,2009 年第 5 号,页 94-103。 24 Ichisada Miyazaki, China's Examination Hell: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Weatherhill, 1976), pp75 金中枢〈北宋科举制度研究再续 进士诸科之殿试试法(上)〉,见《历史学报》,1980 年第七 号,页 75-80。 25 28 诰 、 赦敕 、 国 书以及 宫 廷 所用 文 书, 还侍 皇帝 出 巡 , 充顾问 。实 际 秘 书 处 和 参谋官员 。 《... 人。他分 析,以路分言之,北宋人才,以京东路所得为最多;次两浙、江南、福建、京西; 1 2 3 1 2 3 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页 98。 程民生,见《历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页 63。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Issue 2, (Dec 1982), pp414-415 17 再次河北、西川、准南、陕西;而以河东、燕山、荆湖北、陕西、荆湖南、广南 东、西、云中府诸路为最少。他也认为京东为都城所在,四方荟萃,文物鼎盛,人 才之多,理固宜然。其余京西、河北,亦缘地近京,士有游学之便。...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83 年),页 ix-xiii,xx。 李弘祺编《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页 10。 Beverly J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pp.204, 209 52 See above, pp209-210 12 虽并非特别显赫,却是宋代在科举登第方面比较成功的家族之一。新昌石氏的 发达自石待旦建义学开始,其在科第方面也较成功。他们在宋代三百年里,这个家 族都不断有子弟中举做官。石氏家族通过考试制度获得官位,但到南宋时因其义塾...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8, No.1 (1984), pp.35-77 46 47 48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17-20,278-279。 同上,页 4-5。 Richard Davis,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 :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3,173 11 地、财富及婚姻关系而享有多大的势力,这个势力都必需依赖政治力量的保障。取 得政治力量的保障便必须有人当官,而当官的最重要和方便的途径便是在科举中取 得功名。他进一步指出,不管一个显赫家族的起源是什么,最后他都必须设法在考... 89 1812 10861100 1 6 1 80 344 3 3 3 5 3 3 94% 95% 97% 99% 4255 28 2679 5831 3 4 4 45 11011126 19 1 226 刘海峰,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1 期,页 155-158。 Thomas H.C.Lee,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204 23 士学衔数 资料来源: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 84 年),页 198- 199。 显 打 北 初 晚 方 身 进士 直垄 场 进士 寡 方进士所占 比 只比北方进士 得 逐渐增加 趋 势 北 初 %发展 晚 % 几乎全部进士... 升 寒门家庭 弟 哈 韦尔 韩 士 点 李弘祺 敢苟同 承 向 动 保持统治阶层 权势 财富方面 婚姻 重要 要 平民阶层 兴 始 唯 可靠 路 指 管 家族 地方 因土 在这 时期, 特 另一 学生 (Linda Walton)分别就宋代 的 起、 、 、 及人 关 等, 如 科举、 与 45 等 的 合,以 、 和 其在 上的 与名 。 不 看出, 特 和 明 的 端, 科举 在社会流 的 。 于 特 和 明 的论 与 期的学者有很大 , 以 起了学者们 的 意。 在 198 年出 了一本 宋代 制度的名 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中 本为《宋代科举》 。这本书的 不是 在社 会流 ,但他对 特 的 论 表 了一些 。 认为 特 关于 在一时更为 的意 为 来的 实,也不 明科举不 ,而 是 明与 对于登科和 是一个 的 。 有些新... , 都是南 人。 对于上 这种南 人 断 的现象, 南 两 经 状 荣 , 为其 。 文学 事 待于 ,社会 习。大 时 社会,经 ,故 人不 学 。南 经 优,故 学者 。 时 如 殊、 及 , 以南人居 朝,为名 领 , 也。 8 正如 特 ,人 的 了经 的 与 荣。 他的 ,中 在 9 公元1200年有两 多 美 人 学 John D Durand 出在12 的 中 ,南宋人 大 有7 百 ,如 上 金的人 ,中 总人 在 时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出在1100年的 1 2 百 。10 而美 学者 宋代,人 到了一 。 也认为 荣的 和 的居 有 于 。 11 在人 居 的 ,在更大 度上 入 活 。 ,宋代社 会、传 文化与经 南 是有许多 成的。而 宋状元 的 分 和唐代状元 也 出与宋代社会、文化与经 南 的现象 本 合, 为 历史的 , 来 多的 与状元来自南... 戴仁柱的看法。她指出在宋代,无论是京城的精英或是韩明士所谓的地方精英都非 常看重子弟们的教育与科举考试,而且对于还没发迹的家庭更是如此。另外,她认 为宋代社会地位高低的决定因素包括了财富、教育、社会与亲族网络、个人魅力与 影向力和最后的官位。 不难看出,在这五个因素当中,教育与官位是与应试有直 接 关 系 的 。 而 我 认 为 更 重要 的 是 Bossler 指 出 宋 代 亦 有 明 显 的 社 会 向 下 流 动 (downward mobility)的情况。她说这时代其实很难划清社会精英之间的分别,因为 当时的社会是高度流动的,所以要确立某人是否属于社会精英,其宗族是至关重要 的。 虽然 Bossler 的著作不是针对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而写的,但是她却从另外 一个研究的角度告诉我们教育与科举考试对宋代家族的发展、维持和衰落是起着很 关键的作用。这是不难理解的,随着宋代社会的开放与复杂化,人们不可能一成不 变地去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接下来陶晋生与黄宽重将告诉我们,要提升与保持其社 ... 起,透过科举 终是 一 的 。他也 出不 一个人或其 在 上 45 Linda Walton,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8, No.1 (1984), pp.35-77... 37 38 34 宋元强 Song Yuanqiang( ) The Selection of Civil Officials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96 (02) Summer,... 18 19 20 21 形态更远了。22 17 Hisayuki Miyakawa, “An Outline of the Naito Hypothesis and Its Effects on Japanese Studies of China”, The Far East Quarterly, Vol.14, No.4, (Aug 1955), pp.538-539 张其凡,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

Ngày đăng: 16/10/2015, 12:00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