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294 526 0
A study on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 A STUDY ON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南 治 国 NAN ZHIGUO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 A STUDY ON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南 治 国 NAN ZHIGUO (B.A.,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 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Y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and thanks to my supervisors, Dr Zhou Jianyu, Professor Wong Yoon Wah, Associate Professor Yung Sai Shing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Xiao Chi for their valuable supervision and generous advice during my length of research My thanks will go peculiarly to Dr Zhou Jianyu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Yung Sai Shing, whose academic insights, patient guidance and readiness in consultancy help me all the way to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I am also grateful to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granting me the research scholarship and offering me necessary assistance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which has enabled me to concentrate on my study I am also indebted to many other teachers and friends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They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me whenever I turn to them Finally, I owe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my families Their affectionate supports made the hard progress of this thesis much easier i 目 绪 录 论…………………………………………………………………………1 第一节 游记、小说中的旅程及其模式…………………………………5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0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25 第一编: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 第一章 旅程的叙事功能…………………………………………………30 第一节 与文学中“旅程”相关的叙事学理论………………………31 第二节 旅程的五种叙事功能…………………………………………49 第三节 小结……………………………………………………………59 第二章 朱古律的诱惑: 徐志摩《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的欲望苦旅……………61 第一节 徐志摩及其南洋经历…………………………………………61 第二节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的南洋之旅…………………64 第三节 旅程在《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的作用………………65 第四节 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欲望”苦旅…………………………70 第五节 小结……………………………………………………………74 ii 第三章 旅行,到赤道之下: 刘呐鸥《赤道下》中的理性迷失之旅…………………………77 第一节 刘呐鸥及其南洋题材创作……………………………………77 第二节 《赤道下》中的南洋之旅……………………………………77 第三节 旅程在《赤道下》中的作用…………………………………79 第四节 热带环境里的理性迷失之旅…………………………………82 第五节 小结……………………………………………………………86 第四章 另一种南洋“淘金”之旅: 艾芜《南行记》中的人性“淘金”……………………………88 第一节 艾芜及其南洋经历……………………………………………88 第二节 《南行记》中的南洋之旅……………………………………90 第三节 旅程在《南行记》中的叙事功能……………………………92 第四节 在人性中的“淘金”之旅……………………………………100 第五节 小结……………………………………………………………109 第五章 “风下之国”凝重悲怆的“无风”之旅: 巴人的《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111 第一节 巴人及其南洋经历……………………………………………111 第二节 《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中的南洋之旅……………………116 第三节 旅程在《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中的作用…………………117 第四节 “风下之国”凝重悲怆的“无风”之旅……………………122 第五节 小结……………………………………………………………131 iii 第六章 流亡者求索、抗争的心路历程:洪灵菲的《流亡》…………133 第一节 洪灵菲及其南洋经历…………………………………………133 第二节 《流亡》中的南洋之旅………………………………………134 第三节 旅程在《流亡》中的叙事功能………………………………136 第四节 流亡者不断抗争和苦苦求索的心路历程……………………141 第五节 小结……………………………………………………………147 第七章 赤色南洋的成长之旅:司马文森的《南洋淘金记》…………150 第一节 司马文森及其南洋经历………………………………………150 第二节 《南洋淘金记》中的南洋之旅………………………………153 第三节 旅程在《南洋淘金记》中的作用……………………………156 第四节 在苦难南洋的成长之旅………………………………………160 第五节 小结……………………………………………………………167 第二编 第八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图像 关于南洋图像……………………………………………………170 第一节 形象学的理论…………………………………………………170 第二节 历史地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南洋图像………………………172 第三节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与南洋图像……………………173 第九章 第一节 南洋图像之一:热带魅惑的神秘之地…………………………180 热带独异的自然景观…………………………………………181 iv 第二节 本土居民的“黑”与“裸”…………………………………191 第三节 热带无形的魔力………………………………………………198 第四节 小 第十章 结…………………………………………………………205 南洋图像之二:聚富敛财的淘金之处…………………………207 第一节 黄金铺地的天堂………………………………………………208 第二节 敛财置业的乐土………………………………………………212 第三节 黄金天堂的背面………………………………………………216 第四节 小 结…………………………………………………………218 第十一章 南洋图像之三:风情撩人地欲望之所………………………220 第一节 风情万种的南洋本土女性……………………………………220 第二节 原始开放的南洋本土风俗……………………………………229 第三节 灯红酒绿的南洋都市生活……………………………………234 第四节 小 结…………………………………………………………236 第十二章 南洋图像之四:远离礼法的化外之邦………………………238 第一节 艾芜的《松岭上》:南洋是“杀星”避祸的逍遥之地……239 第二节 洪灵菲《流亡》:南洋是革命者流亡的安全之所…………241 第三节 张资平的小说:南洋是畸情私奔者的欲望花园……………243 第四节 小 结…………………………………………………………246 第十三章 南洋图像之五:懒惰、沉默、不开化的南洋本土人………248 第一节 不开化的本土人………………………………………………248 v 第二节 懒惰的本土人…………………………………………………251 第三节 沉默的本土人…………………………………………………253 第四节 小结……………………………………………………………255 第十四章 中国现代作家对南洋的“凝视”……………………………257 第一节 中国人的文化优越心态………………………………………257 第二节 中国现代作家对南洋的“凝视”……………………………262 第三节 小结……………………………………………………………267 结 论………………………………………………………………………264 参考书目……………………………………………………………………268 vi SUMMARY It is true that throughout history literature has been obsessed with journeys of all kinds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 fiction (especially early fiction) often employs the writers’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made on journeys, and borrows places, people, customs, or even incidents from their journeys to make it seem natural and authentic My research takes those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8-1949) as the subject A general survey of journeys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will be conducted first, and then special efforts will go to the fictional journeys to Nanyang: their narrative functions, their metaphorical meanings and the Images of Nanyang configured by those journeys in which the Chinese gaze is much obviou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tries to find out the functions of journey narrative in the fiction Five main functions of journey narrative are sorted out in Chapter and the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2-7 concentrate on the study of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Efforts go especially to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ose journeys in fiction by Xu Zhimo, Liu Na’ou, Ai Wu, Ba Ren, Hong Lingfei and Sima Wense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Images of Nanyang configured by those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Five major images about Nanya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rt, namely, Nanyang as a special place for tropical attractions, for erotic indulgences, for the escape of vii punishments after committing crimes in China, for the prospect of seeking great fortune when life in China was becoming unbearable, and the natives in Nanyang as a group of quiet, lazy and uncivilized people A cultural approach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such images of Nanyang are configured, and efforts will also go into the revealing how the images of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reflect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of Chinese writers when they were gazing at Nanyang viii 一、南洋作为中国之外的地理方位,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南 洋,它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化”空间,是一个“行动着的地点” (acting place),651因此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 的旅行,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的、精神的历程。论文认为,徐志摩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的星加坡、刘呐鸥《赤道下》中的南洋海 岛,以及艾芜、巴人、洪灵菲、司马文森等的南洋题材小说中的南洋都是 “主题化”的空间,旅行到这一空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进行精神上 的旅行(inward voyage),“能同时观照自我的内在和外在世界”,现实 的地理意义上的运动因此“变成了一种心灵内观和反察”, 652 并“可望 产生一种变化、解脱、内省、智慧或知识”。65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志 摩《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廉枫的过埠南洋的旅程是纠结在中华文化 和南洋本土文化之间的“欲望”苦旅;刘呐鸥《赤道下》中“我”和珍到 热带海岛度假的南洋之旅是热带环境里现代都市人的理性迷失之旅;艾芜 《南行记》中“我”的漂泊南洋的旅程是接触滇缅边地底层人们并在他们 身上发掘人性中的“纯金”的另类南洋淘金之旅;巴人《任生及其周围的 一群》中“我”的隐匿南洋的旅程是“风下之国”的凝重悲怆的无风之 旅;洪灵菲《流亡》中之菲流亡南洋的旅程是流亡者不断抗争、苦苦求索 的心路历程;司马文森《南洋淘金记》中章平的南洋之旅则是在赤色南洋 的成长之旅。 二、论文认为中国现代作家优越的文化心态是决定中国现代小说中 的南洋图像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是营构中 国现代文学中的南洋图像的必要前提,但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南洋图像何 651 关于“主题化”空间,论文的第一章已有论述。也可参阅米克·巴尔著,谭 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页 108-109。 652 这里借用的是斯道特的观点。斯道特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其著作 The Journey Narrativ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3) 的〈序言〉部分( pp.i-xiii)和第 章(pp.3-21)。 653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5),页 108-109。 270 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呢?论文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强烈的优势文化 心态使得他们可以居于高处“凝视”南洋,这样,在他们书写南洋之时, 他们会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他们各自的南洋之旅的过程中“看见”些什 么,又“不看见”些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会选择性地“聚焦”南洋的某 些方面。因此,中国现代小说中每一种南洋图像的背后我们都能发现同一 种优势的中国文化心态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文强调指出中国现 代作家笔下的南洋图像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点,通过中国作家的“选择性聚 焦”折射和营构出来的对南洋的理解和镜像,它们是中国现代作家处于文 化优势位置“凝视”南洋的产物。这些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20 世纪 初中叶南洋的社会现实,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是中国文化同南洋 文化共同作用下、掺杂着作家自身对南洋的想象和图解的南洋图像。 有了上面四个论点,我觉得论文基本实现了绪论部分提出的两大目 标,就是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现代小说中 的南洋题材创作进行详尽阅读的基础上,(一)梳理中外学者关于小说中 的旅程的叙事功能的论述,总结出旅程在小说中的主要的叙事功能,然后 重点分析徐志摩、刘呐鸥、艾芜、巴人、洪灵菲、司马文森等中国现代作 家小说中的南洋之旅的叙事功能。(二)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是中 国现代小说,但也包括一些学者、文人的学术著作和旅行散记)中的各种 途径或通往南洋的旅程(包括小说中的旅程和作家或学者的亲身经历且反 映在他们的著作或游记中的实地旅程)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 五种主要的南洋图像,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南洋图像如何反映了中国二十世 纪初至中叶的中国和南洋的现实,中国人对南洋地认识,以及它们如何体 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文化优越的心态。 271 参 考 书 目 中文书目 专书: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巴人先生纪念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马·法·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巴人《印尼散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巴人《五祖庙》,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巴人《巴人文集》,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 巴人《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上海:海燕书店,1950。 巴人《巴人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巴金《巴金文集》第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巴金《海行杂记》,香港:南国出版社,1970。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小说的艺 术——小说创作论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中国旅行社编辑《南洋导游》,出版地点不详,1941。 王欣荣《王任叔巴人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王润华《鲁迅小说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 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台北:文史哲出版 社,2001。 27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王赓武著,张亦善译《南洋华人简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 年再 版。 方凡人《巴人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方修主编《马华文学大系》第 卷,新加坡:世界书局,1970。 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孔金、孔金娜著,张杰、万海松译《巴赫金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0。 艾芜《漂泊杂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艾芜《南行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 艾芜《艾芜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艾芜《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左联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丘逢甲《岭南海日楼诗抄》,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司马文森《南洋淘金记》,香港:大众图书公司,1949 年。 司马文森编《作家印象记》,香港:智源出版社,1950。 司马文森著《创作经验》,香港:智源出版社,1949。 乐齐主编《张资平小说精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乐黛云等著《欲望与幻想——东方与西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伍蠡甫选编《西方古今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李葆琰选编《张资平小说选》,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5。 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 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91。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上海:水沫书店,1930。 全国巴人学术讨论会编《巴人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 273 许杰《椰子与榴梿》,上海:现代书局,1931。 许云樵《南洋史》,吉隆坡:世界书局,1961。 李长传《南洋史纲要》,香港:南华出版社,1959。 邬翰芳《菲律宾考察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约瑟夫·弗兰克等著,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1。 何尔玉《南洋群岛一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陈中行《中国人到东南亚》,九龙:自由出版社,1956。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陈思和选编《巴金域外小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陈贤茂《洪灵菲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里蒙 - 凯 南 著 , 姚 锦 清 等 译 , 《 叙 事 虚 构 作 品 》 , 北 京 : 三 联 书 店 , 1989。 谷斯范编《巴人杂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张楚云《南洋旅行漫记》,上海:中华书局,1933。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杨益群、司马小辛、陈乃刚等编,《司马文森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1998。 林万菁《中国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响》,新加坡:万里书局,1994。 林曼叔、程海、海枫等合编《中国当代作家小传》,巴黎:巴黎第七大学 东亚出版中心,1976。 郑健庐《南洋三月记》,上海:中华书局,1933。 罗井花《南洋旅行记》,上海:中华书局,1932。 274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茅盾《茅盾全集》第 2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洪灵菲《大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洪灵菲《洪灵菲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洪灵菲《流亡》,见王平编《现代小说风格流派名篇》(普罗小说之 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骆明总编《南来作家研究资料》,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新加 坡文艺协会,2003。 胡德培编《艾芜》,香港:三联书店,1984。 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十三),台北:文化图书 公司,1971。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香港:商务印书馆,1983。 贾植芳主编《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爱·缪尔等著,罗婉华等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1990。 钱乃荣主编《20 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 卷(1920-1939),上 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台北:麦田出版,1997。 高云览著,高迅莹编《高云览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高伟浓《下南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高事恒《南洋论》,上海:南洋经济研究所,1948。 275 顾因明《马来半岛土人之生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 1928。 埃勒克·博埃默著,盛宁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8。 鄂基瑞等撰写《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黄康显《热带的诱惑》,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8。 黄傲云《中国作家与南洋》,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1985。 龚翰熊主编《欧洲小说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彭小妍《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 所,2001。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 1984。 赛义德著,谢少波等译《赛义德自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谭兴国《艾芜的生平和创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戴光中《巴人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论文: 王力坚〈驰域外之观 写心上之语——论黄遵宪的南洋诗〉,见《广东社 会科学》,1997 年第 期,页 115-120。 王克平〈巴人在南洋的战斗生涯〉,见《丹东师专学报》,2001 年 月, 第 23 卷第 期,页 6-11。 王烈耀〈中国文学与菲律宾文学〉,见《暨南学报》(社科版),1994 年 月第 16 卷第 期,页 79-88。 276 王润华〈重新幻想:从幻想南洋到南洋幻想——从单元的中国幻想到东南 亚本土多元幻想〉。这是王润华教授在“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 2003 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Human Ecology: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east Asia,Feb 22-23, Singapore)上的主题演讲,共 页。 王瑶〈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见《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 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页 1-15。 卫公〈略论洪灵菲早期活动与创作〉,见洪灵菲《大海》(广州:花城出 版社,1984),页 416-424。 巴人〈《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校后记〉,见谷斯范编《巴人杂文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页 464。 巴金〈电椅集·代序〉,见巴金《巴金文集》第七卷 (北京:人民文学, 1959)。 丹辰《现代文化史有巴人》,见《丹东师专学报》,2001 年 月,第 23 卷第 期,页 51-53。 忆兰生〈南游闻见志奇〉,见《小说世界》第七卷第八期,1924 年 月 22 日,页 1-13。 许素兰〈由红楼梦之神话原型看贾宝玉的历幻完劫〉,载《中外文学》5 卷第 期(1976 年 月),页 44-54。 江榕惠〈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见《福建论坛》(文史 哲版),1995 年第 期,页 68-71。 卢慎勇〈流浪者生命美〉,见《开封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 年第 期,页 26-29。 朱双一〈南洋游记·逃难记·狱中记〉,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 年第 期,页 19-24。 任国权《论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2 年 月,第 23 卷第 期,页 39-44。 277 刘燕萍〈沈起凤《谐铎》中的虚构旅行〉,见《明清小说研究》,2000 年 第 期,页 192-204。 庄钟庆〈巴人与新华、印华文学〉,见《丹东师专学报》(社科版), 2001 年 月第 23 卷第 期,页 12-13。 陈炳良、黄德伟 〈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启悟”主题〉,载《中外文 学》11 卷第 期,页 132-151。 陈思和〈《巴金域外小说》序〉,见陈思和选编《巴金域外小说》(上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陈涛〈旅游文学:现代的理论阐释〉,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0 年 月,总 21 卷,第 期,页 89-96。 陈志〈深隐的世界——艾芜“游侠”情结试探〉,见《宜宾师范高等专科 学报》,2000 年 12 月第 期,页 37-40。 沈庆利〈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 论陶晶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 题材小说〉,见《江苏社会科学》,2000 年第 期,页 132-137。 沈庆利〈“铁屋子”之外的“别一洞天”——滇缅边境与艾芜《南行 记》〉,《中国文学研究》2001 年第 期,页 48-53。 余岱宗〈《围城》的“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见《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期,页 50-55。 张汉良〈“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中外文学》第 卷第 11 期,页 166-179。 张玉安《中国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见《东南亚》,1999 年第 期,页 58-64。 张克宏〈邱逢甲的南洋之行〉,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 年第 期,页 70-77。 张爱平、王培英整理〈抗战时期西贡、新加坡、仰光三地旅行日记〉 (中),见《档案与史学》,2001 年第 期,页 17-24。 杨迎平〈刘呐鸥与日本新感觉派〉,见《江西社会科学》,2000 年第 期,页 37-40。 278 吴晓都〈“旅途”或“道路”在文学中的意义〉,见《国外文学》,1995 年第 期,页 112-116。 冷嘉〈讲故事的人——对艾芜小说的一种解读〉,见《浙江社会科学》, 2002 年 月第 期,页 166-170。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见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 文化研究所编《多边文化研究》第 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1),页 114-135。 林春美〈欲望朱古律: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的南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 文系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越界与跨国:中国现代文学 的 区 域 视 角 与 多 元 探 索 ” ( Border-Crossing and Transnational Dialogue: Regional Perspectives and Pluralistic Inquiries in the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上提呈的论文,共 14 页。 林明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见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文学 研讨会选编组《新华文学历程及走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页 151-164。 杨怡〈福建与东南亚的文学渊源〉,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 年第 期,页 135-139。 周立波〈读《南行记》〉,见《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芜》(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6),页 255 周而复〈梦的追求——忆任叔〉,见《五祖庙》(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页 10。 周怀英〈左翼文坛的一颗彗星〉,见《南京史志》第 期,1998 年 月, 页 23。 范谷斯整理〈王任叔在南洋〉,见巴人《印尼散记》(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4),页 333。 茅盾〈《南洋周刊》及其他〉,见《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1),页 491-492。 279 侯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个方法的实验〉,见《中外文学》 第 卷第 期,页 8-26。 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见《暨南大学学报》2000 年 月第 22 卷第 期,页 1-5。 胡亚渝〈永恒的变体——从“中国瓷盘”到“汉学家的图书馆”——西方 文学作品中国形象探讨〉,见乐黛云等著《欲望与幻想——东方与 西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页 288-295。 胡德培〈艾芜及其创作〉,见胡德培编《艾芜》(香港:三联书店, 1984),页 243-252。 徐萍〈论巴人《南洋篇》的纪实性美学特征〉,见全国巴人学术讨论会编 《巴人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页 257-267。 秦静〈忆洪灵菲烈士〉(修订稿),见洪灵菲《大海》(广州:花城出版 社,1984),页 1-26。 顾琅川〈为别一世界的人们立传写照——论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见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 年 月第 16 卷第 期,页 21-25。 鲁迅〈《呐喊》自序〉,见鲁迅《鲁迅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5),页 415-420。 维·什克诺夫斯基〈故事和小说的构成〉,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 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小说的艺术——小说创作论述》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曹惠民〈巴人南洋题材创作略评〉,见《宁波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 年 月,第 14 卷第 期,页 17-20。 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导论〉,见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 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页 27。 彭小妍〈刘呐鸥——身世、婚姻与学业〉,见《读书》,1998 年第 10 期,页 133-141。 280 彭玉河〈南洋与文学〉,原载《星洲日报》1935 年新年特刊,收入方修主 编《马华文学大系》卷 1(新加坡:世界书局,1970),页 455462。 赛义德〈帝国、地理与文化〉,见《赛义德自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页 183-197。 赛义德〈隐蔽的和显在的东方主义〉,见《赛义德自选集》(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页 30-56。 蒋明玳〈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 值〉,见《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 年第 期,页 62-66。 管晓莉〈漂泊 浪漫 传奇〉,见《绥化师专学报》(社科版),2001 年 月第 21 卷第 期,页 42-44。 管晓莉〈试论艾芜《南行记》中人物类型及其美学特征〉,见《黑农江农 垦师专学报》,2001 年第 期,页 53-56。 蔡淑玲〈“异”的书写——漫谈法国的“旅行”文学〉,见台湾麦田出版 《世界文学》,第 期,页 112-117。 戴光中〈巴人传略〉,见《新文学史料》,2001 年第 期,页 51-60。 281 英文书目 Books: Adams, Percy G., Travel Litera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vel,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3 Alatas, Syed Hussein,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talism ( London: Fank Cass, 1977), Boehmer, Ellek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Campbell, Mary B., The Witness and the Other World: Exotic European Travel Writing, 400-1600,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Chevrel, Yves (ed.), Precis de Litterature comparee, Paris:PUF,1989 Clark, L D., The Minoan Distance: The Symbolism of Travel in D H Lawrence,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0 Curtin, Philip D., The Image of Africa: British Ideas and Action, 1780-1850,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4 Daiches, David & Flower, John, Literary Landscapes of the British Isles, New York: Paddington Press Ltd, 1979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Griffith, John W., Joseph Conrad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Dilemma: ‘Bewildered Travell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uerard, Albert J., Conrad, the Novelis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282 Hanne, Michael (ed.), Literature and Travel, Rodopi B V., Amsterdam-Atlanta, GA: 1993 Hegel, Robert E and Hessney, Richard C (ed.),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Holden, Philip, Orienting Masculinity, Orienting Nation: W Somerset Maugham’s Exotic Fict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6 Huggan, Graham, The Postcolonial Exotic: Marketing the Margins, London: Routledge, 2001 Islam, Syed Manzurul, The Ethnics of Travel: From Marco Polo to Kafka,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plan, E Ann, Looking for the Other: Feminism, film, and the Imperial Gaze,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997 Kowalewski, Michael, ed., Temperamental Journeys: Essays on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ravel,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2 Layoun, Mary N., Travels of a Genre: the Modern Novel and Ide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Leask, Nigel, Curiosity and the Aesthetics of Travel Writing, 1770-18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Macfie, A C., (ed.), Orientalism: a Read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Martels, Zweder Von, ed., Travel Fact and Travel Fiction: Studies on Fiction, Literary Tradition, Scholarly Discovery and Observation in Travel Writing, Leiden: E.J.Brill, 1994 Nigel, Leask, Curiosity and the Aesthetics of Travel Writing, 1770-18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Oueijan, Naji B., The Progress of an Image: The Ea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6 Pageaux, Daniel-Henri, La litterature generale et compare, A Colin, 1994 Porter, Dennis, Haunted Journeys: Desire and Transgression in European Travel Writ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ratt, Mary Louise, Imperial Eyes, London: Routledge, 1992 283 Rice, Warner G and W T Jewkes (eds.), The Literature as a Mode of Travel, New York: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963 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93 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1978 Saunders, Graham (ed.), Tropical Interludes: European Life and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choles, Robert and Kellogg, Robert, Nature of Narra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Sherry, Norman, Conrad’s Eastern Worl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Stout, Janis P., The Journey Narrativ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3 Tillyard, E M W., The Epic Strain in the English Novel, Fair Lawn, N J.: Essential Books, 1958 Articles: Leo Ou-fan Lee, “The Solitary Traveler: Image of the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Robert E Hegel and Richard C Hessney (ed.),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p.299 Merrington, Peter, “Traveling in the Present Tense” Pretexts: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 10, No 2, 2001, pp.245-248 Pageaux, Daniel-Henri, “De l’imagerie culturele a l’imaginaire”, in Yves Chevrel (ed.), Precis de Litterature comparee, Paris:PUF,1989, p.135 284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 A STUDY ON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南 治 国 NAN ZHIGUO (B .A.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 A.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Hong Lingfei and Sima Wense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Images of Nanyang configured by those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Five major images about Nanyang are discussed... concentrate on the study of journeys to Nanyang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Efforts go especially to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ose journeys in fiction by Xu Zhimo, Liu Na’ou, Ai Wu, Ba Ren, Hong

Ngày đăng: 15/09/2015, 21:01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